大麥斑點病

大麥斑點病

大麥斑點病又稱根腐病或黑點病。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發病。幼苗出土後,幼葉、葉鞘近地面處產生褐色病斑,漸向莖基部及莖部擴展,引致根及莖基腐爛,病苗矮小、分櫱增多。葉片染病 形成橢圓形或梭形病斑,中部呈深褐色,邊緣不規則,色淺,故稱斑點病。葉鞘染病 病斑較大,長形,灰色,其中雜有褐色斑點,邊緣不明顯。穗部染病 幾個小穗梗和穎片呈褐色。


 

症狀

大麥斑點病大麥斑點病
又稱根腐病或黑點病。東北華北西北浙江均有發生。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發病。幼苗出土後,幼葉、葉鞘近地面處產生褐色病斑,漸向莖基部及莖部擴展,引致根及莖基腐爛,病苗矮小、分櫱增多。葉片染病 形成橢圓形或梭形病斑,中部呈深褐色,邊緣不規則,色淺,故稱斑點病。葉鞘染病 病斑較大,長形,灰色,其中雜有褐色斑點,邊緣不明顯。穗部染病 幾個小穗梗和穎片呈褐色。

病原

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t Kurib.) Drechsl.稱禾旋孢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該菌為異宗配合種,雌雄同株。自交不孕。該菌在麥稈浸汁瓊脂培養基上,pH6—65,以透析袋為培養物,24℃培養7天,移至20℃培 養14天可形成子囊座。無性態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根叢生,從寄主表皮間生出,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形狀和大小差異較大,一般為圓筒形,直或彎曲,兩端略細,褐色,大小60—120×150—30(μm),具隔膜3—10個。該菌有生理分化現象。有的生理小種對幼苗為害嚴重,有的為害大麥成株。病菌主要為害大麥、小麥、燕麥及其他禾本科雜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或病殘組織內越冬或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在以上部位越冬。種子成為 主要初侵染源。種子帶菌率很高,其內菌絲能直接為害幼苗。病菌從幼苗芽鞘侵入,然後蔓延到幼葉及根冠。機械傷、蟲傷利於病菌侵入。當年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使成株葉、莖及穗發病。品種抗病性有差異,連作、遭受凍害易誘發該病。土壤瘠薄、施肥不足、麥株生長不良發病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