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鬧懷仁堂事件

大鬧懷仁堂事件

1967年2月,周恩來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碰頭會。會上譚震林、陳毅、葉劍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等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委領導人,對“文革”的錯誤作法提出尖銳的批評。圍繞“文革”要不要黨的領導,應不應將老幹部統統打倒,要不要穩定軍隊等重大問題,同康生、陳伯達、張春橋等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基本信息

簡介

當時的中南海懷仁堂當時的中南海懷仁堂

1967年2月11日至16日,在周恩來主持的有多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參加的懷仁堂碰頭會上,譚震林、陳毅、葉劍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等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表示強烈不滿,對林彪、江青一夥誣陷迫害老幹部、亂黨、亂軍的罪惡活動,進行了大義凜然的鬥爭。

這場鬥爭涉及三個原則問題:第一,搞“文化大革命”要不要黨的領導;第二,搞“文化大革命”應不應該把老幹部都打倒;第三,搞“文化大革命”要不要保持軍隊的穩定。16日夜,在江青策劃下,張春橋、姚文元、王力整理出《二月十六日懷仁堂會議》的記錄,搶先向毛澤東作了匯報。

2月19日凌晨,毛澤東召集會議,嚴厲批評了這些老同志,強調“文化大革命”不容否定。從2月25日至3月18日,中央政治局連續召開七次“政治生活批評會”,批判譚震林等,周恩來也被迫檢討。此後,這場正義抗爭被說成是“二月逆流”,中央政治局被迫停止活動,中央文革小組實際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職能。

事件背景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發展為開始全國性的奪權鬥爭。在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踢開黨委鬧革命”的熱潮中,以劉少奇、鄧小平為代表的大批黨政幹部遭到打擊和迫害,黨和國家機構開始癱瘓,許多工廠也停工停產,學校已經停課鬧革命,全國出現混亂狀態。

在這種局勢下,尚在領導崗位的幾位中央軍委和國務院領導人陳毅、譚震林、葉劍英、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等對“文革”的錯誤做法,特別是對林彪、江青等人誣陷、迫害老幹部的行動進行了嚴正的批評和鬥爭,這場鬥爭在1967年2月懷仁堂會議上達到了高潮。

怒斥張春橋

1967年2月16日,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文革小組”的部分成員,集中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中央政治局碰頭會,主要議題是討論研究國務院布置的“抓革命,促生產”。譚震林在考慮,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部門的領導幹部被層層批鬥、打倒,“中央文革小組”這夥人把黨政機關都搞癱瘓了,怎么“抓生產”?這個“炮”,今天一定要放!會議還沒有開始,譚震林剛走進會場裡坐下,見張春橋挾了個皮包,一副春風得意的樣子走了過來。譚震林早就想找個機會,責問這夥人為何任意揪斗老幹部?他站起身,對走近眼前的張春橋劈頭第一句就問:“陳丕顯為什麼不讓來北京?”在“文化大革命”中青雲直上的張春橋,還真沒有想到會有人敢當眾向他提出責問!他怔了一下,回答說:“民眾不答應啊!”定了定神,又陰陽怪氣地補充說:“他來不來北京,我們回去同民眾商量一下。”

張春橋的回答,愈加激怒了譚震林。他厲聲說:“什麼‘民眾’?還有黨的領導呢!不要黨的領導,一天到晚老是民眾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搞革命,這是什麼東西?這是形上學!”他指著張春橋的鼻子,氣憤地說:“你們的目的,就是要整掉老幹部!你們要把老幹部一個個打光,把老幹部都搞掉!”他越說越激動,手指在座的陳毅、李先念、余秋里等說:“40年的革命,落得個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你們批什麼‘反動血統論’,結果高幹子弟統統挨整,見高幹子弟就揪,這不是反動的血統論是什麼?這不是形上學嗎!”他又說:“蒯大富是什麼人?就是個反革命!搞了個‘百醜圖’,醜化我們黨。這些傢伙,就是要把老幹部統統打倒!……”譚震林把這半年多來憋在肚裡的話,像排炮一樣射出來。他嚴正地指出,這一次,是我們黨的歷史上鬥爭最殘酷的一次,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一次!他提高了嗓門,洪亮的話音響徹了會場。這時,“中央文革小組”不光是張春橋,還有陳伯達、康生、姚文元、謝富治等人也都已到場。譚震林義正詞嚴的斥責,使這夥人感到突如其來,霎時間都張口結舌驚呆了。譚震林當著這夥人的面,又提出了所謂“漁輪停港”事件,並指名道姓,直斥江青。他說:“漁船的事情,連著逼了我4次,說‘政治上造成很大影響,經濟上造成很大損失’。江青要把我整成反革命,就是當著我的面講的!”會場的氣氛愈加緊張了起來。至此,謝富治插上了話,討好地說:“譚老闆,江青同志、中央文革小組的同志,都多次保過你,並沒有說你是反革命。”這無異於火上加油。譚震林拍著座椅的靠手,大聲說:“我不要她保!我是為黨工作,不是為她一個人工作!”說著,他撩起大衣,拎起公文包,打算離開會場,乾脆不參加碰頭會了。他憤慨地對張春橋等人說:“讓你們這些人乾吧!我不幹了!”為了對黨負責,表明一個老共產黨人光明磊落,無所畏懼的鬥爭決心,他還當眾宣布:“砍腦袋,坐監牢,開除黨籍,也要鬥爭到底!”

二月抗爭

2月18日,毛澤東嚴肅批評了老革命家,並在實際上讓“中央文革小組”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江青等人趁機將他們排擠在黨的日常工作之外,四處安插親信。此後,又被林彪、江青等誣稱為“二月逆流”。“九一三”事件後,毛澤東肯定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做法。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中共中央正式宣布為“二月逆流”平反。實際上,它是一場正義凜然的“二月抗爭”。

歷史意義

“二月抗爭”意義在於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這場抗爭雖然沒有成功,但影響深遠。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以老一輩革命家為骨幹的黨和人民的英勇鬥爭,就不可能最終糾正“文化大革命”全局性的“左”傾錯誤,也不可能戰勝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內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