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中學

大余中學

大余中學一般是指江西省大余中學,創辦於1923年8月,創辦時,校名為“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學”,1927年10月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三中學”,1978年列為省重點中學。大余中學地處江西省西南邊陲的梅嶺北麓,校園占地總面積為70.8畝,建築面積16630.9平方米,其中教室、圖書館、實驗室、電教室面積為6857.82平方米,師生宿舍面積7370.8平方米。學校現有64個教學班,其中高中部62個班,國中部2個班,在校學生3500多人。校園內古樹參天,綠蔭如蓋,環境幽美,1985年被省綠化委員會評為“綠化先進集體”。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大余中學大余中學
大余中學創辦於1923年,原名“江西省省立第十四中學”,歷經十數次易名,1978年始定名為“江西省大余中學”。八十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英才,校友足跡遍及全國,遠涉歐美。

20世紀80年代以後,學校更是以每年向各大高等院校輸送大批優秀學生的驕人成績,使大余縣獲得“人口小縣,教育大縣”的美譽。大余中學現為省級重點中學。

校園占地130畝,建築面積達36000多平方米,有教職工近300人,學生近4000人。學校南望梅嶺,北臨章江;校內古樟參天,嘉木蔥蘢,綠化面積達47000多平方米,校園環境十分幽美,是國家級“綠色學校”。

學校擁有圖書館大樓、理化生實驗樓、信息技術綜合教學大樓,教學設施優良,辦學水平較高,是國家“十五”計畫重點教育研究課題“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

歷史沿革

大余中學大余中學
大余中學創辦於1923年8月,始名“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學”,校址在今水城西城上路13號。

1927年4月更名為“江西省立大余初級簡易化學工業科職業學校”,招收化工職業班。

1937年8月停招化工班,復招國中班,稱“江西省立大余初級中學”。1941年增設高中部,更名為“江西省立大余中學”。解放後更名為“江西省立大余聯合中學”。1952年裁撤高中部,又改名為“江西省立大余初級中學”。

1957年恢復高中部,改名為“江西省大余學”。

1968年10月併入共大大余分校。

1969年9月與共大大余分校拆開,改為“大余南安五·七中學”。

1970年5月與大余化工廠掛鈎,更名為“江西省大余縣化工廠五·七中學”。

1973年復稱“江西省大余中學”。校名共更改十四次。首任校長李景飛。民國時期(1911年-1949年)歷任校長中,治校嚴謹、辦學成績卓著者,首推張廣鴻。他廉潔奉公,熱愛師生,主政十年,學校面煥一新。建國後,歷任校長中成績卓著者有呂忱華、朱光作、童譜安、李青。如今,經歷任校長和全體教師的辛勤耕耘,努力進取,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教學質量一直居全地市前六名。

1985年被評為“文明學校”,2001年被授予“省綠色學校”,2002年被授予全國“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實驗學校。

學校設施

校園面積150畝,建築面積28060m2,其中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綜合樓面積21036m2,師生宿舍面積9024m2。校園內古木參天,環境幽雅。校園進一步得到美化、綠化、亮化、硬化,有花壇28個,草坪10塊,校園面積2810m2。入國中部就讀者有25283人,入高中部就讀者有18823人。

校內圖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有一萬餘冊,日本侵略者侵占縣城,部分散失,僅餘8569冊。建國後添購新書46648冊,報刊88種,並有古籍善本多種。理化實驗儀器,主要是建國後新添購的,現有28種3851件;生物標本183種192件,模型121種213件。

另有電影放映機4台,微機98台,收錄機141台,多媒體1套,各種錄音磁帶、錄像帶390多盒。理、化、生三科都能按要求開齊演示實驗,以便於師生隨時進行實驗或演示。

師資力量

大余中學大余中學
從1957年至1966年,1977年至今,升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共有3862人。1982年以來,幾乎每年都要為大專院校輸送新生百人以上,特別是1999年以來,每年升入高等院校的學生都達四、五百人以上(每年參加高考大致在五百至六百人左右)。

大余中學素以教學嚴、學風好著稱。大凡上課、早晚自習、複習、作業、測驗考試,都有具體規章制度。對學生有“日常量化管理”制度,對老師有“教學工作管理”制度。

教師發表於市級以上論文的共有116篇,獲市級以上論文獎的共有776次;學生學習成果在縣級以上獲獎和發表的,共有186篇次,參加省級數學、生物等學科競賽,28人獲省級以上獎,參加地市球賽、運動會獲獎共18次。學校有一個國家級課題,三個省級課題。 

2002年,大余中學有50個教學班,高中38個班,國中12個班,學生3618人。教職工208人,其中獲副高職稱的43人,特級教師稱號的1人。

教學宗旨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滌盪中華大地,在縣委、縣政府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關懷支持下,大余中學進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校教職員工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針,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的為學生的培養目標,牢記“團結、文明、勤奮、進取”的校訓、兢兢業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廣大學生朝氣蓬勃,明規守紀,勤奮學習,奮力拚搏,尊敬師長。

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方面,大余中學根據當代中學生特點,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自律意識;並且利用大余是紅軍長征出發地、是贛南遊擊革命根據地這一有利的德育課程資源,重視對青年學生開展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收到極佳效果。

辦學水平

大余中學自創辦以來,一向以教學嚴、學風好、校風正著稱。70多年來,為祖國為社會培育了數以萬計的英才。

教學質量連年穩中有升,有7人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1人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尤其2005年,大余中學高考上二本學生人數首次突破300人大關,辦學水平綜合評估名列全市前茅。

學校榮譽

大余中學大余中學
1987年物理組製作的“折射率測定器”在地、省和北京展覽時,分別獲一、二、三等獎,並獲得國家專利。

生物組利用生物園進行直觀教學和組織學生自行實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語文教研組承擔的國家“十五”計畫重點教育研究課題“創新寫作研究與實驗”順利結題並獲一等獎。

出版的《呵護創新》一書獲“全國中學語文教學十大科研成果”一等獎。

校文學社刊物《二月花》被評為全國十佳文學刊物,兩年內有兩名學生被吸收為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了個人詩歌專輯和長篇小說。大余中學語文學科被評為贛州市“名學科”。

全省生物園建設經驗交流會曾在大余中學召開,大余中學生物園被江西省教委評為“生物園建設”一等獎。

1996年高考,年僅15歲的高二學生劉清越,以620.5分的優異成績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連續三年被市教委評為“重點中學教學質量評價綜合獎”先進學校。贏得了社會讚譽,連續幾年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縣教委的表彰和嘉獎。

僅2004年和2005年,全校教師就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教學論文200多篇,並有80多篇論文獲國家級論文評比一等獎。

文體活動,碩果纍纍,高中女子排球榮獲全市6連冠,2005年被列為江西省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學校;2004年、2005年高中文藝隊連續獲贛州市中學生文藝匯演一等獎第一名。

著名校友

在國內享有聲望的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黃水生,南方冶金學校黨委書記黃慶梅,贛南師院副院長呂家鴻,江西醫學院教授馮高閔,橋樑專家高級工程師呂繼岳,廣東省交通廳廳長李配武。被聯合國聘請去研究胰島素獲得成功,受到李鵬總理親切接見的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袁漢英。他們是大余中學畢業後,經過深造,成為國家的拔尖人才。

較有影響的有:廣東省交通廳廳長李配武,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黃水生,江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伍世安,南方冶金學院黨委書記黃慶梅,贛南師院副院長呂家鴻,江西醫學院教授馮高閔,橋樑專家呂繼岳,以及被聯合國聘請去研究人工胰島素獲得成功,受到過李鵬總理親切接見的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袁漢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