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災害

大風災害

大風災害,6級或以上的大風,使土壤風蝕、沙化,對作物和樹木產生機械損害,以及傳播植物病蟲害等。

大風災害: 氣象上稱6級(12米/秒)或以上的風為大風。長時間的大風會使土壤風蝕、沙化,對作物樹木產生機械損害,造成倒伏、折斷、落粒、落果及傳播植物病蟲害等;嚴重地破壞各種設施,輸送污染物等災害,大大影響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大風災害大風災害

詞語詳解

詞語:災害zāihài(disaster)
大風災害大風災害

古漢語:災害
拼音:zāihài
[plague;calamity;disaster]旱、澇、蟲、雹、戰爭、瘟疫、等造成的禍害、自然災害
出處: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害。《左傳·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宋梅堯臣《送張推官洞赴晏相公辟》詩:“往者邊事繁,秦民被災害。”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公(袁可立)獨抗疏辯論:‘況今西虜跳梁,播酋負固東海,倭患未熄,中原災害頻仍,起廢求言正今日急務’”。
 清唐甄《潛書·格君》:“災害不生,嘉祥並至。”鄒韜奮《萍蹤憶語》二二:“就是在今日,失業和窮苦雖然是資本主義末路的必然的結果,但是美國的資產階級仍想出種種方法使白工相信這全是黑工給他們的災害!”

災害分類

按照起因有人為災害或自然災害;根據原因、發生部位和發生機理劃分有地質災害天氣災害環境災害生化災害海洋災害等。
3災害起因編輯
1、天文事件
由於星系交匯,導致地球在一年四季,遭遇各種風、雨、雷、電、雪、冰、霜、凍、旱、澇、龍捲風、颱風、風暴、海嘯、陰霾、沙塵暴、火山噴發、土石流、雪崩等極度天氣和氣象地質災害;
在這類常見的天文現象沒有達到近地高度時,通常人類感覺不到它的破壞力;所以在空天行進的衛星、飛船、飛機、航空器有時會遭遇莫名其妙的襲擊,強度等級不同;
2、地殼板塊運動滑移漂移
由於星系交匯和地殼板塊運動屬於常見自然天文現象,導致地震、垮塌、地面裂縫、礦井坑道地洞滲水和瓦斯滲出聚集,大型工農業設施裝備管道和管網索道繩索被拉伸扭曲導致微裂紋擴展等;
 地震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只有震級達到了具有破壞人類社會設施的等級,才具有災害性;
3、因天文事件導致的各類稀少奇異現象
不明飛行物、光團、耀斑、磁暴、射線、輻射等,以及可能引發的森林火災、地面爆炸、等離子巨能火球,都是自然地天文現象;一些奇異的地理遺址、地質景觀都有可能是奇異天文事件留下的真跡;
4、其他
有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類。
①自然因素包括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生物鏈的破壞或遠離平衡的發展,大氣和水圈在演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大區域或局部遠離平衡的運動,岩石圈在運動過程中出現大規模的突然斷裂等,這些會給人類帶來蟲災、旱災、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②社會因素包括:人類對森林、植被和草原的過度砍伐和破壞等造成土地荒漠,人類活動對地球表面環境的污染,物種滅絕,人口暴長等等。
4社會後果編輯
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
長期以來,人類經常受到各種災害的嚴重危害。據美國海外災
害救援局統計,20世紀60~70年代,全世界人口死亡數增加了6倍。據聯合國統計,近70年來,全世界死於各種災害的人口約458萬人。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尤甚,已發生過4次造成20萬人以上死亡的大地震。
給社會經濟造成破壞
20世紀70年代有人估計,人類社會每年創造的財富,約有5%被各種災害所吞噬。
造成社會不穩定
  災害迫使災民遷移,給社會管理帶來困難,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定。
人類在抵抗災害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防災和救災經驗。主要有開展對災害的預報工作,實施防災對策;防災和救災立法;實施災害保險;宣傳和普及防災、救災知識,進行防災、救災演習訓練等。

中國近40年最大的災害一覽表

根據近40年來,對我國自然災害的分析,大致可以排出十大災害如下: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高漲,加上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役時對沿淮堤壩的大肆破壞,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許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災淹沒土地3400餘萬畝,災民1300萬。淮北地區受災慘重,為百年所罕見。
1954年7月,長江、淮河大水。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漲,漢口長江水位高達29.73米,較歷史最高水位的1931年高出14.5米。雖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極大努力保衛荊江大堤,從而保證了武漢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卻淹沒農田4755萬畝,1888萬人受災,財產損失在100億元以上。由於農產品減少,也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業生產。
1959一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1959年全國乾旱範圍廣,旱情嚴重;1960年乾旱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早情重,春季又出現倒春寒;1961年旱情較重,冬小麥遭受“卡脖旱”,北方冬麥區還遭受較重的於熱風危害。所以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連續二年沒有完成國民經濟計畫,市場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加上長期勞動緊張和疾病流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淨減少1000萬人。經濟困難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連續7天下了5場暴雨,其中內丘縣樟狐公社過程降水量2050毫米,暴雨面積大,過程總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積達5560平方公里,淹沒104個縣市7294多萬畝耕地,水庫崩塌,橋樑被毀,京廣線中斷,天津告急,2200餘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60億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死亡8182人,受傷51395人,倒塌房屋508萬間。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死亡15621人,受傷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間。
1975年8月,河南大水。7503號颱風在福建登入,經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滯和徘徊20多個小時,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潁河、唐白河三大水系各於支流河水猛漲,漫溢決堤,板橋、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毀房斷路,人畜溺斃,災情極為嚴重,洪水直接致10多萬民眾死亡,隨後又有14萬餘災民因次生災害而喪生,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4萬人,倒塌房屋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由於“文化大革命”四人幫干擾和唐山地震的嚴重破壞,1976年我國國民經濟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
1978一1983年,北方連續大旱。1978年,全國出現大範圍乾旱,受災6.03億畝,成災2.69億畝;1979年秋、冬乾旱範圍大;1980年夏季華北、東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區出現了較嚴重的伏旱,全國受旱3.92億畝,成災1.87億畝;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麥區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數達2297萬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國受旱3.85億畝,成災1.82億畝;1982年全國受旱3.11億畝,成災1.5億畝;1983年全國受旱2.41億畝,成災1.44億畝。不少地區出現乾旱時間長、範圍廣、災情嚴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罕見的大旱。缺水也成為北方的一大難題,己嚴重影響人民正常生活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1985年8月,遼河大水。8507、8508、8509號颱風襲擊東北地區,連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洩不暢,遼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為5000秒立方米,實際上洪水僅2000秒立方米,但卻造成該省中小河流決口4000多處,致使60多個市、縣,1200多萬人,6000多萬畝農田和大批工礦企業遭受特大洪水襲擊,死230人,直接經濟損失47億元,東北三省減產糧食100億斤。綜上所述,近40年來我國的大災害中,洪澇災害排在首位,共有5次,地震為3次,旱災為2次。
1998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長江流域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持續不斷的大雨以逼人的氣勢鋪天蓋地地壓向長江,使長江無須臾喘息之機地經歷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洪水一瀉千里,幾乎全流域泛濫。加上東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濫,中國全國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共有29個省、市、自治區都遭受了這場無妄之災,受災人數上億,近500萬所房屋倒塌,200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經濟損失達1600多億元人民幣。
2008年南方雪災損失62億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入冬以來最大幅度的降溫和雨雪天氣,雪災已造成湖南、湖北、貴州、安徽等10省區3287萬人受災,倒塌房屋3.1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62.3億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芮氏8.0級淺源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芮氏7.1級特大淺表地震。
2010年8月7日夜22點左右,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土石流
風災的形成於自然的變化、生態的破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且風災的危害是巨大的!風災因大風造成的災害。[1]
平均風力達6級或以上(即風速10.8m/s以上),瞬時風力達8級或以上(風速大於17.8m/s),以及對生活、生產產生嚴重影響的風稱為大風。
大風除有時會造成少量人口傷亡、失蹤外,主要破壞房屋、車輛、船舶、樹木、農作物以及通信設施、電力設施等,由此造成的災害為風災。
大風等級採用蒲福風力等級標準劃分。風災災害等級一般可劃分為3級:
①一般大風:相當6~8級大風,主要破壞農作物,對工程設施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②較強大風:相當9~11級大風,除破壞農作物、林木外,對工程設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③特強大風:相當於12級和以上大風,除破壞農作物、林木外,對工程設施和船舶、車輛等可造成嚴重破壞,並嚴重威脅人員生命安全。[2]
天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