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雞崛起

大雞崛起

大雞崛起,作者,小葉秀子,由廣東人民出版社於2008-1-1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小葉秀子
ISBN:10位[7218057012]13位[9787218057019]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價:¥30.00元

編輯推薦

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關係國計民生,必須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當以聞雞而起的精神為之竭力。
——蒲長城(中國國家質量監督總局副局長)
土地上的史詩,糧食上的舞蹈,大雞崛起的背後,是中國農畜產業成長的歷史。
——寧高寧(中糧集團董事長)
該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雞的故事開始,講述了與大眾民生密切相關的糧食、食品安全等問題,指出當今農民通過“公司+農戶”的環節,參與到農產品全球化競爭的格局中,體現了自己的時代價值……值得一睹為快!
——林毅夫(著名經濟學家、教授)
同樣是這隻雞,在中國的農畜食品產業亟待破局的今天,它成為中國產業經濟的一個符號。在這個符號的上、下游,連結了經濟的、文化的、產業的、個體的諸多要素,使得這隻雞成為一個饒有趣味的元素。
我們樂於看見這隻大雞的崛起!
——溫鐵軍(著名農業問題專家、學者)
沒有等高巨人的視野,便永遠無法成為巨人。《大雞崛起》,其實意在呼喚能比肩國際巨擘的中國產業巨人。
——汪廷(資深策劃人,區域戰略研究專家)

作者簡介

葉鴻,筆名小葉秀子。軍旅生涯19年。從軍人到作家,從作家到記者,從財經主編導報社社長,從北大到哈佛,經歷了人生的銳變與求索。已出版《愛情鞭子》、《天囚》、《天下第一爆》等19部著作。因《紅塵陷落--第三次離婚浪潮》引發了社會和學界對20世紀以來中國婚姻問題的歷史和現狀的關注與思考;因策劃主持《羊城晚報》“財富沙龍”及“鳳舞東方名人3+1”論壇,開創了媒體與客群“同頻共振”的首個案例;因在美國講學期間撰寫出版《走進美國華裔名人的家》、《曼哈頓的最後48小時》而備受海外關注。今年著力研究並推動農村產業集群化與中國“食業”問題

圖書目錄

第一章瘋狂的糧食
1、美國人的糧食大棒
2、神秘的四大糧商
3、蘇聯人用糧食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4、一個由大豆引發的怪圈
5、殘忍的大豆遊戲
6、糧食的政治隱喻
第二章呂忠喜與史密斯
1、中國農民呂忠喜
2、美國農民史密斯
3、大成雞事
4、哪裡的農民能過好日子?
5、家庭流水賬的啟示
第三章家家鍋里有隻雞
1、胡佛競選美國總統因雞而勝出
2、全球蛋白質產業鏈巨無霸
3、契約,從雞開始
4、初入東北的大成契約雞
5、到底是只什麼樣的雞?
第四章大國鬥雞
1、美國人說整誰就整誰?
2、中日貿易戰肉雞出口受阻
3、入江吉榮有先見之明
4、一邊斗一邊熟悉遊戲規則
5、數據插入
第五章雞也瘋狂
1、牛,為什麼會瘋?
2、雞,為什麼會感冒?
3、動物福利與貿易壁壘
4、大成的“雞靈碑”
5、終極關懷與悲天憫人
第六章食品安全憂思錄
1、從教授改行說起
2、“甲醛門”引發的“陰謀”
3、食品安全的道德批判
4、可追溯性:從農場到餐桌
5、大成的66道品管
第七章永續:人類面臨的一道兩難命題
1、誰在蹂躪地球的肺葉?
2、無節制的資源消耗
3、土地的革命和土地的危機
4、附錄:《200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土地狀況》
5、農牧業是一個永續經營的產業
第八章轉基因密碼
1、玉米蒙太奇
2、美國玉米洗牌
3、轉基因玉米帶來的衝擊
4、美國轉基因玉米進入中國
5、玉米持久戰論
第九章克隆,21世紀繁殖的陣痛
1、未來人類吃什麼?
2、克隆肉:你敢吃嗎?
3、誰在未雨綢繆?
第十章牧歌的消逝與變奏
1、中國雞事
2、動物的解體線
3、牧歌的影像與記憶
4、潘寶城:一個縮影
5、傳統產業的大智慧——對話韓家寰
第十一章大雞崛起
1、文化的肉和肉的文化
2、豬肉漲價了啦!
3、愛雞沒商量
4、“大成”與“大雞”
第十二章做一個最令人景仰的食品公司
1、韓公這個人
2、一次讓人扼腕的危機公關
3、進退與得失之間
4、寶隆危
5、中國有令人景仰的企業嗎?
6、令人景仰,不容易
第十三章因為有夢——對話韓家寰
1、因為有夢,我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2、上市公司的老闆不捨得用空調
3、做個雞頭
4、我深愛著這塊土地
5、微觀化的永續話題
6、結束語
附錄:大成集團大事記(1957-2007年)

圖書書摘

插圖:
蘇聯人用糧食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歷史是無法進行氣候預測的。如果當時美國的那個參事能停下車,走進麥田,掐下幾個麥穗,看看麥粒灌漿的情形,也許他會預判到麥收的結果;與此同時,高科技的美國人造衛星,它拍攝的蘇聯麥浪滾滾的圖片也在一定程度上欺騙了美國農業部官員和美國政客的眼睛。不然的話,蘇聯歷史的進程將是另一番樣子。
黑海是世界最大的糧倉之一。自古以來,黑海的糧食就是其周邊國家的命脈。當年德蘇戰爭之初,希特勒兵分三路攻打蘇聯,其中南路,直指黑海邊烏克蘭地區的糧倉。
七十年代,美蘇之間冷戰膠著。兩國之間的明爭暗戰,不僅涉及到核武器、太空戰略、外交軍事,也涉及到糧食生產與貿易。
話說1972年的夏天,天氣有點悶熱。美國駐蘇聯領事館參事開車到了黑海沿岸。參事此行不是觀光度假的,他們計畫蒐集一些小麥和玉米的收成信息,以便反饋給美國國內,提醒美國的糧食生產與貿易提前作出應對措施。參事所看到的和蘇聯報章雜誌的宣傳報導並無什麼大的差異,只是眼前所見,應該比社會主義的新聞媒體報導的似乎更好。從沿岸的公路邊放眼望去,波浪一般的麥田仿佛一直延伸到天際,橙黃的麥穗在夏天悶熱的空氣里兀自沉醉著,它們默默地汲取黑海肥潤土地的營養。
“看來,今年的蘇聯又是一個豐收年。”他自言自語著。從黑海回來,這名參事向美國農業部發回一則訊息:“蘇聯糧食豐收。”
與此同時,美國也正在研究由人造衛星傳來的圖片資料,綜合判斷當年的蘇聯及世界穀物生長與收穫狀況。
蘇聯政府也沒閒著,他們根據眼下的小麥長勢,對外預估,今年可能是蘇聯近二十年來穀物最為豐收的一年。而全世界的糧食市場,因為蘇聯豐收的訊息而應聲下跌,跌入近八年來的谷底。
這名參事所看見的景象絕對不是58年大躍進時候的中國鄉村。那時,幹部和社員把收割好的麥子與水稻捆成捆地扎在鐵路邊的田地里。毛主席在專列上打眼一瞥,就看見農作物長勢喜人,農民穿著新衣服快樂勞動。那傢伙,那景象是相當壯觀,“喜看稻菽千重浪”,主席不寫詩都不行了。
但是,這名參事無法覺察到,看似金黃的麥穗里,蘇聯的麥子根本沒有灌滿漿(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假種子原因,還是氣候的原因),大部分顆粒是中空的,含水量、含油量都極差。但光憑肉眼是無法作出準確判斷的。事實上,當年蘇聯陷入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糧食短缺狀態。這下事情鬧大了,這關乎於近兩億人的吃飯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