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工業催化系

大連理工大學工業催化系從199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主幹課程除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所要求的課程外,還專門設有"催化作用基礎"、"催化反應工程"、"工業催化工藝學"和"催化劑生產原理"必修課,此外、還設有"催化劑測試和評價方法"、"沸石催化合成精細化學品"等選修課。為提高本科生的實驗技能,還設定了"工業催化專業實驗課"。

總概

工業催化是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途的新興學科,從石油、天燃氣、煤及天然原料生產化工中間產品時,催化劑起著主要作用。隨著理論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合作的不斷增加,催化劑所起到的作用範圍逐漸擴大。在現代的大型化工生產過程中,催化過程達到90%以上,並已滲透到精細化學品的合成、藥物中間體的合成及環境保護等領域。催化科學在當今科學技術的影響下和推動下。正快速地向前發展,新催化劑的開發已由技藝水平向分子設計方向發展。新催化劑和新催化工藝的出現已成為現代化學工業發展的增長點,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工業催化系歷經燃料化學、石油化工及基本有機化工專業學科的發展,在新催化劑的研製、新催化工藝開發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現已成為遼寧省重點學科,國?quot;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精細化工科學與技術"的一部分。並建有教育部"碳資源綜合利用開放實驗室"及工業催化劑研究所,1993年建立了工業催化博士點,設有化學工程與工業化學博士後流動站。現有教職工17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1人),副教授5人,高級工程師1人。近年來在催化方面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五項:其中在1991年"擇形催化直接合成對二乙苯技術開發"獲中石化科技進步三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IDGA沸石及擇形催化劑的研製和工業套用"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EE8801合成對二乙苯催化劑的研究及工業套用"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9506合成高純度對二乙苯催化劑的工業研製"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利用上述技術成果進行技術轉讓用於工業生產已投產的項目五項。近年來,已研製成功的催化劑品種還有:用於苯與丙烯液相烷基化制異丙苯的BPA-9711沸石催化劑;以IDGN超微晶沸石為基質的用於苯氣相烷基化制乙苯的EB-9401沸石催化劑;用於合成高濃度對異丙基甲苯的TPSA-9206催化劑;用於焦化苯與乙烯/乙醇烴化合成乙苯的EB-9308抗硫催化劑;用於甲苯/甲醇烴化合成高純度的TMA-8902催化劑等。現今正在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及多項橫向聯合項目;參加國家"973"科技攻關項目部分工作。工業催化系的學術氣氛活躍,科研作風嚴謹,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與國外大學和國內著名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聯繫和合作關係。工業催化系正發展成為一個催化科學理論研究與工業套用技術研究、培養工業催化方向專門人才的基地。

本科專業

本科專業 工業催化專業從199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每年招生約30人,已經畢業2屆共56人。主幹課程除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所要求的課程外,還專門設有"催化作用基礎"、"催化反應工程"、"工業催化工藝學"和"催化劑生產原理"必修課,此外、還設有"催化劑測試和評價方法"、"沸石催化合成精細化學品"等選修課。為提高本科生的實驗技能,還設定了"工業催化專業實驗課"。在畢業論文(設計)階段,利用計算機進行工程計算與設計,計算機控制與數據採集,催化劑製備與評價,新型催化材料的開發,現代分析儀器的使用,精細化學品的催化合成,文獻檢索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等各方面得到全方面培訓。 本科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國家機關、大中型企業、科研機構。

研究生專業

研究生專業 工業催化系現有工業催化碩士點、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已培養碩士研究生60人,博士研究生13人。在校碩士研究生15人,工程碩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7人。研究生指導教師7人,博士指導教師4人(其中3人為化學系教授,其研究方向及成果參見化學系介紹)。主要研究方向: 1.沸石催化劑的研究及套用 2.納米材料研究及套用 3.催化反應工程及催化精餾工程技術 4.精細化學品的催化合成 5.變壓吸附技術及吸附劑的研究 6.新催化材料的開發與研究 7.清潔汽油、柴油的精製催化劑的研究工業催化系通過承擔多項國家縱向研究課題及橫向聯合研究項目的科研工作,多項高科技項目技術成果的轉讓, 得到了大量的科研經費, 並通過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 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催化實驗室,其中部分大型分析儀器及催化劑評價裝置為世界上最新型儀器。為培養高級科研人才提供了可靠經濟基礎和良好的科研環境。

化工機械系

化工機械系的前身為化工機械專業,該專業創辦於1951年,是國內最早設定的化工機械專業。於1953年培養出了國內首批化工機械專業本科畢業生,並於1954年開始培養研究生。1981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內首批化工過程機械碩士學位授予點,1994年被批准為化工過程機械博士學位授予點。至今,已培養本科生4000餘名,碩士學位研究生152名,研究生班畢業49名,博士學位研究生18名。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100~120名,碩士生12~15名,博士生3~5名。化工機械系下設四個教研室:化工過程與裝備教研室,流體工程與裝備教研室,設備結構與強度教研室和設備工程與管理教研室;兩個實驗室:化工機械專業實驗室和化工機械基礎實驗室;兩個研究所:化工裝備特種技術研究所和氣波技術研究所。此外,化工機械系還創辦了兩個高新技術企業:大連理工大學安全裝備廠和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氣波製冷研究推廣中心。化工機械系現有教職工48名(包括退休返聘8名,國外進修2名),其中博士導師1名,教授10名,副教授4名,高級工程師3名。本科設過程裝備及控制工程一個專業。為適合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於1998年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原來的500個本科專業壓縮到249個,原來的化工設備與機械(簡稱化工機械)專業調整為過程裝備及控制工程專業後繼續保留,這充分說明了該專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該專業的畢業生近年來一直供不應求,供需比例為1:(7~10)。調整後的專業在原專業化工與機械的交叉與複合特點的基礎上,引入了自動控制和信息技術,實現了"化--機--電"一體化,並將化工擴展至過程工業,使專業內涵更加豐富,專業面更加廣泛,專業的交叉性與複合性更加突出,更能適應對高素質的新型複合型高級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科研與學科建設方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在學科領導人林紀方教授李呂輝教授的領導下,開展的科學研究內容有沸騰傳熱,液相均勻噴淋,繞絲式高壓容器,核物理工程設備等;七十年代後期在學科帶頭人賀匡國教授、金巨年教授、楊芳毓教授、盛展武教授、高慎琴教授、周懷忠教授等領導下,主要開展容器與氣瓶的應力分析、疲勞、斷裂及安全,高效換熱設備、壓縮機及油水分離設備方面的研究工作;九十年代以來,以學科帶頭人丁信偉教授和方曜奇教授為代表,研究工作的重點轉移至以熱力學、粉體力學及化工過程原理出發,開發高效節能的新技術、新設備。學科發展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①向設備的內部過程延伸,從過程原理(機理)出發開發出高效節能的新設備。例如開發研製成功的氣波制冷機,波面板換熱器,穀物乾燥機,鏇流分離器,特種爆破片裝置,雙作先導式安全閥裝置,海水淡化機,廢塑膠油化裝置等;②向設備的外部系統拓展,搞成套裝置,搞"交鑰匙工程"。例如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輕烴回收裝置工程,天然氣脫水工程,尾氣回收裝置工程及天然氣液化裝置工程等,從設計、製造、採購、安裝、培訓和開車一包到底;③重視能轉化為實用技術和產品的成果,並全力將其推向市場。近年來獲國家專利21項,形成定型產品25個;④從原來的基礎化工裝備向精細化工裝備擴展,開始涉足一些新課題。例如超臨界萃取,分子蒸餾,膜分離等;⑤在繼續保留原來設備強度方面具有優勢的研究方向(例如疲勞、斷裂、高溫強度等)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化工設備CAD,工業系統分析等;⑥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例如粉體的機械過程與裝備(包括粉體的粉碎與分級,球形造粒,流態化等),粉體材料的製備、複合及改性,新型製冷技術與裝備等。近十年來,先後承接並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12項,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9項,500萬元重大橫向項目5項,形成了30餘項具有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的各類科技進步獎15項(其中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各一項),獲取國家專利21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60篇。

本科專業

本科專業 過程裝備及控制工程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與複合型專業,目前歸屬機械類。把機械學科、化學工程學科與信息科學學科緊密結合、有機交叉,是21世紀現代過程裝備工程技術的發展方向。本學科以機械原理和過程原理為基礎,採取與計算機和感測測試等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方法,培養具有機械工程技術基礎與化學工程技術基礎,掌握以現代信息科學和技術為重要支撐的現代過程裝備的設計理論和方法,以及掌握計算機設計、模擬及控制技術,初步具備對"高效、節能、清潔、精細和苛刻"的高新過程裝備技術進行研究開發能力,具備企業管理知識,能夠從事現代過程裝備的設計、研究和企業管理工作以及計算機專業軟體開發工作的高級科技人才或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主幹課程:數學、物理、化學、力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粉體力學)、熱力學、過程原理、機械設計基礎、計算機技術及套用、電子電工技術、測量與控制工程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數值模擬過程裝備技術及經營管理等系列課程。本專業畢業生可在與工藝過程有關的行業(例如化工、石油化工、煉油、生物、環保、食品、醫藥、能源、動力、冶金等)以及與機械有關的行業(例如化工機械、輕工機械、食品機械、製藥機械、橡塑機械、流體機械、動力機械等)從事研究、設計、開發和經營管理工作,也可從事計算機專業軟體工程領域的研究、開發和經營管理工作。

研究生專業

研究生專業化工過程機械學科於1954年在國內率先培養研究生,是國內該學科最早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碩士點之一,同時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在1992年全國本學科碩士點培養質量評比中名列第一。現有碩士導師21名,其中包括2名博士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有:(1)化工生產爆炸災害的防治理論與技術,例如可燃氣體爆炸,粉塵爆炸等化學爆炸性的發生、發展機理與成災模式,化學爆炸的預防及防護技術與裝備,物理超壓的預防及安全泄放技術與裝備等。(2)新型製冷技術及成套裝備,例如鏇轉式和靜止式氣波製冷技術與裝備,壓力交換式製冷技術與裝備,熱聲轉換式製冷技術與裝備,天然氣液化成套技術與裝備,天然氣脫水成套技術與裝備,輕烴回收成套技術與裝備,尾氣回收成套技術與裝備等;(3)高效節能傳質傳熱技術與裝備,例如氣液固多相流動及傳熱設備,高效波面板式換熱器,高效鏇流分離器,穀物烘乾裝置,高效蒸發器,海水淡化裝置,廢塑膠油化裝置,固流體波面冷卻器等;(4)化工設備的結構、強度及CAD,例如壓力容器及氣瓶的疲勞強度及結構最佳化,壓力容器及管道的缺陷評定及延壽分析,高溫受壓元件的強度分析等,壓力容器的極限強度、疲勞分析及分析設計,化工設備CAD,工業系統分析等;(5)粉體的機械過程與裝備,例如粉粒體的流態化,氣流粉碎與分級,球形造粒,廢舊輪胎的低溫粉碎等;(6)粉體材料的製備、複合及改性,例如超細及納米級粉體的製備,大粒徑粉體的包復等;(7)典型精細化工後處理技術與裝備,例如超臨界萃取,分子蒸餾,膜分離等;(8)虛擬化工裝置設計技術,例如大型化工設備和工藝設計軟體包研製等。近年來先後承接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0餘項,省部級項目近20餘項,獲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獲國家專利21餘項,形成實用技術或產品30餘項,出版專著15部,發表論文460餘篇。目前,研究生招生的主要方向有:⑴化工流體爆炸超壓災害仿真與防治技術;⑵現代化工裝備創新設計與智慧型控制技術;⑶能量綜合利用與系統熱經濟評價及決策分析;⑷工業流體特殊流動與新型設備;⑸精細分離技術及裝備;⑹超臨界流體及其套用;⑺過程機械的結構最佳化與智慧型控制;⑻粉體的顆粒化與裝備;⑼計算粉體力學及套用;⑽超細粉體材料的製備;⑾多相流動及傳質傳熱設備;⑿壓力容器結構強度與化工設備CAD;⒀在役壓力容器及管道缺陷的安全評定與延壽分析;⒁節能型冷凍乾燥工藝與技術等

部分教授及其研究方向

部分教授及其研究方向 丁信偉:過程裝備及控制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工過程機械學科帶頭人,一直從事化工流體爆炸災害的預防與防治以及現代化工裝備技術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密閉系統氣相爆炸以及安全泄放理論,形成了實用的緊急泄爆安全技術及裝備,對開敞空間氣相爆炸的破壞威力及成災模式進行了理論和實驗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與技術。其中,《化工裝置安全泄放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緊急泄放技術及其產業化》獲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積極倡導科研成果向實用技術及產品的轉化,並不失時地使其實現了產業化。於1988年創辦了大連理工大學安全裝備廠,形成了"學-產-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有力地推進了教學、科研及生產的共同發展,為學科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