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工業大學紡織與材料學院

大連工業大學紡織與材料學院

學院下設紡織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系及紡織綜合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室。 科學研究:高分子材料科研團隊近5年承擔國家、省級科研項目20餘項。 師資隊伍: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現有教師1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高級工程師1人,工程師1人。

學院簡介

大連工業大學紡織與材料學院組建於2011年5月。是在學校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立項建設的大背景下,由分別

成立於1958年的學校2個優勢特色一級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最佳化整合組建而成。學院現有紡織工程(服裝工程方向、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方向、紡織品加工工藝設計方向、染整技術方向)、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方向、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材料化學3個本科專業;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紡織工程、材料工程2個工程碩士授權點及同等學歷碩士授權點。現有在校本科學生及碩士研究生1500餘人。
學院下設紡織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系及紡織綜合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室。
學院的紡織工程學科為遼寧省重點學科;清潔化紡織實驗室為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紡織工程實驗室、新材料與材料改性實驗室分別為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是我校申博立項建設授權學科。另外,學院設有遼寧省紡織行業技術開發中心、遼寧省紡織清潔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新能源材料與太陽能電池光伏工程關鍵技術研究中心、大連市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與公共測試中心等省級研究平台。並擁有1個遼寧省創新團隊,2個遼寧省教學團隊,1個遼寧省示範專業。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58 人,其中,專任教師43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 15人,碩士生導師 39 人。27人具有博士學位,博士後4人。
學院擁有特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3人,1人享受省政府專家特殊津貼。
學院擁有近6000M2教學科研大樓,除了內設2個綜合實驗室外,還設有1個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近年來,分別承擔國家、省部級課題及橫向課題累計50餘項,獲得研究經費1000餘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獎項10項,獲得發明專利30餘件,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80餘篇。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 長  於永玲
書 記(兼副院長)  馮鈉 
副院長  崔永珠
副院長  王志強
副書記(兼院長助理)  劉丹丹

專業簡介

材料科學與工程

(高分子材料方向)專業介紹···

專業沿革:高分子材料專業,基於原化纖和塑膠專業合併而成立。大連工業大學是遼寧省最早設定塑膠專業,唯一設定化纖專業的學校,學校在塑膠和化纖領域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力。化纖專業人才培養開始於1972年,塑膠專業開始於1979年;1998年兩專業共同獲得材料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獲得材料加工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工程碩士授予權,2005年獲得材料物理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高分子材料專業在上個世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家關於化纖和塑膠“十一五”規劃,將發展新纖維及纖維加工技術、新塑膠和塑膠加工技術作為發展目標。目前,本校已經成為東北地區唯一的、長期連續培養化纖、塑膠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
師資隊伍:高分子材料專業擁有一支素質較高,年齡構成、學歷層次、學緣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目前從事本專業的教師有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講師及助教3人,實驗師3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8人,碩士學位教師6人,其中碩士生導師10人。
人才培養:自專業創建以來,在本科生培養方面,本專業以培養套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以化纖、塑膠為特色和切入點,已累計為社會培養本科生2000餘人。目前,畢業生大多活躍在塑膠、化纖行業的研究、開發、管理的第一線,並成為該行業的骨幹力量,為高分子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研究生培養方面,以研究型人才培養為主,為社會培養研究生近百人。
科學研究:高分子材料科研團隊近5年承擔國家、省級科研項目20餘項。工廠合作的橫向科研項目近20項,科研經費400餘萬元。近年本學科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50餘篇),出版教材及專著10部。
專業實驗室:本學科具有比較齊全的實驗室及測試中心,實驗室面積1600m2,儀器設備價值200多萬元,儀器設備200多台(套)。高分子材料特色實驗室得到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和日元貸款項目的資助,實驗室將建成設備先進、功能完善的國內一流實驗室,更好地承擔本行業國家、地方及企業單位的科研項目,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加工;複合材料的製備;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新纖維及纖維加工技術研究、功能纖維、高性能纖維開發研究等。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紮實的高分子材料基礎理論、專業基礎知識和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能在高性能塑膠、化纖及高分子複合材料等領域從事工業生產、工藝設計、科學研究、技術管理和新產品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專業介紹···
專業發展歷史沿革: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原為輕工矽酸鹽工程專業,後改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於1958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為原輕工業部重點學科。電子信息材料專業方向200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目前有三個本科專業方向: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電子信息材料專業和新型建築與裝飾材料專業方向。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從1958年開始招收本科專業以來已有畢業生近5000名。材料學科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6年具有材料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獲得材料學同等學力人員授予碩士學位權,2000年獲得材料加工碩士點,2003年獲得材料工程碩士授予權,2005年獲得材料物理與化學碩士授予權。具有材料學,材料加工和材料物理化學全部材料二級學科碩士點。經過40多年的發展,為材料行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目前在校本科生近300人。在校研究生近百人。
師資隊伍: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現有教師1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高級工程師1人,工程師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人,在讀博士3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總人數的62%,是一支素質高、梯隊合理、後勁足的師資隊伍。教師中遼寧省名師一名,碩士導師10人,學校學術帶頭人二名,學術骨幹四名,優秀青年教師1名。
科學研究:近5年間,專業的教師主持承擔了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教育廳A類、B類項目及大連市青年基金項目等縱向科研項目近30項,科研經費550萬元。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的科學研究主要針對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進行研究、開發、改進,與企業聯合開發的橫向項目13項,到位科研經費90餘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0多篇,被SCI、EI收錄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共5部,出版教材4部。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共2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5項。獲得發明專利4項,科研成果轉讓共23項,科研成果被採用共32項,直接經濟效益2000萬元。
實驗室:專業實驗室面積合計3500 m2,萬元以上儀器設備合計42台(件),儀器設備值合計 820萬元。主要設備有:分光光度計,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高溫表面張力粘度計,鏇轉粘度計(日本產),高溫差熱分析儀,差熱天平熱膨脹係數儀,碳管爐,氣氛保護高溫升降式電爐,雷射納米級粒度分析儀,超音速氣流粉碎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行星球磨機,電子萬能試驗機,自動元件分析儀,軋膜機,高頻精密LCR數字電橋等。自1997年以來,學院每年投入近50萬元用於購買儀器設備,目前固定資產已達400萬元,已具備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和電子信息材料的研究開發條件和培養碩士生、本科生的能力。依託實驗室的還有遼寧省重點實驗室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及玻璃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本專業目前已形成了幾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無機功能材料;能源材料;光電子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生物材料。
學術交流:國際、國內合作與學術交流上,先後與日本靜岡大學、岡山大學、群馬大學,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大學,美國得州大學等進行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並與中國科學院矽酸鹽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等單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知識,能在無機非金屬材料結構與分析、材料的製備、材料成型與加工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紡織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包含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方向、紡織品加工技術方向、染整技術方向等三個專業方向,培養具備紡織工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紡織及相關企業、科研、教學等部門從事紡織品設計開發、紡織生產質量控制、生產技術改造、紡織品檢驗與貿易、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具有經營管理初步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紡織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通過對紡織品設計、紡織品基本加工技術及深加工技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1、掌握紡織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2、掌握紡織品生產技術;3、具有紡織新材料、新產品設計套用開發的能力;4、具有從事紡織品及其它外貿業務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能力;5、具有適合現代紡織過程自動化、智慧型化的套用軟體開發與套用能力;6、具有紡織品生產管理及行銷方面的能力。
主幹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
主要課程: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紡織助劑化學、紡織加工化學、紡織材料學、紡紗學、織造學、紡織品設計學、紡織染整技術。
畢業生去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後既可以在紡織工程及相關專業、方向繼續深造,也可以在國家機關、檢驗貿易部門、科研單位、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從事紡織工程方面的研究、設計、生產管理、檢驗與貿易等方面的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