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工業大學

大連工業大學

大連工業大學(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原名大連輕工業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藝、文、管、經六大學科門類協調發展,以培養輕工、紡織、食品、藝術等專業人才為辦學特色的高等學府。大連工業大學創建於1958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4所輕工業學院之一,原隸屬輕工業部,1998年劃歸遼寧省管理。學校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是原輕工業部所屬8所高校中最先獲得優秀成績的學校,也是遼寧省省屬高校首批獲得優秀成績的學校。大連工業大學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2013年12月19日,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朱蓓薇教授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了學校培養院士的重大突破,使學校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概況

大連工業大學(原大連輕工業學院)的前身是瀋陽輕工業學院,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以輕紡為特色的高等學校,1958年創建於瀋陽,設有紡織、印染、人造纖維、化工、釀造等五個本科專業。文革時期,遼寧省先後撤消65所院校,由於學校特色鮮明,培養的人才為社會所急需,成為被保留的25所院校之一。學校先搬遷至遼寧寬甸,之後又遷至大連,1970年更名為大連輕工業學院。1978年學校改由國家輕工業部與遼寧省雙重領導,以輕工業部為主,1998年學校轉制為中央與地方共建、遼寧省人民
大連工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
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2007年3月更名為大連工業大學。海韻輕風,春華秋實。大連工業大學創建於1958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4所輕工業學院之一,原隸屬輕工業部,1998年轉制為中央與地方共建、遼寧省管理為主的體制。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由大連輕工業學院更名為大連工業大學。半個多世紀來,學校逐漸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藝、文、管、經六大學科協調發展,以培養輕工、紡織、食品、藝術等專業人才為辦學特色的高等學府,已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6萬餘人。
學校重視人才培養質量,2011年,獲批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第二批試點實施學校。建有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是國家級藝術設計生態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遼寧省重點建設的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和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基地。建校以來,承擔國家、省級教學改革立項38項,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項目6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41項,省級精品課程26門,省級大學視頻公開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省級精品教材獎9部。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7個,省高校創新團隊4個,服裝學院被評為中國十大時裝名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面對未來新的發展機遇,大連工業大學將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特色學科國內領先,優勢學科全國一流,國內知名並有一定國際影響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成為我國消費產業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研發及學術交流中心。

辦學規模

學校總占地面積1064畝,總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占地面積754畝,建築面積31.2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22.5萬平方米;學生宿舍總面積12.8萬平方米;圖書館面積為2.7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59.2萬冊,截至2006年底,教學科研設備總值8959萬元,有23個綜合實驗室(含校內3個實習基地),實驗室總面積(包括金工實習基地)5.6萬平方米;校園網總投資3000萬元,實現了圖書館區域網路與校園網和Internet的互聯。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其中研究生1445人,每年招收外國留學生近400人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工程和創新團隊建設,已經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富有活力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近901人,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304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313(含外聘)人;雙聘中科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全國高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4人;遼寧省教學名師8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專業帶頭人8人,遼寧省高校"攀登學者"2人,16人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遼寧省領軍人才1人,遼寧省優秀專家2人;市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大連市優秀專家4人;享受國家級政府特殊津貼28人,大連市政府特殊津貼6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5人,千人層次6人;遼寧省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1人,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0人;博士生和碩士生導師121人。輕工學科金鳳燮教授成為2005年和2007年增補院士有效候選人;食品學科朱蓓薇教授榮獲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這兩名教授被評為全省僅有20名有望成為院士的遼寧省攀登學者;有3名教授獲遼寧省教學名師獎,3名教授為遼寧省省級普通高等學校專業帶頭人;48人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或當選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有4個團隊被確定為省級高校創新團隊,有3個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

歷史沿革

遼寧省瀋陽市政府決定成立瀋陽輕工業學院,1958年7月22日開始籌建,1958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當時,設有紡織、印染、人造纖維、化工、釀造等五個本科專業。1958年12月,遼寧省委決定停辦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併入瀋陽輕工業學院。1959年春,學院轉隸屬於遼寧省輕工業廳。1961年10月,營口海水化工專科學校併入瀋陽輕工業學院,稱營口分院。1962年8月,遼寧紡織專科學校停辦,學生和部分教師併入瀋陽輕工業學院。文革時期,遼寧省先後撤消65所院校,由於瀋陽輕工業學院特色鮮明,培養的人才為社會所急需,成為被保留的25所院校之一。
1970月1月——1970年12月,瀋陽輕工業學院搬遷到寬甸縣,1970年,由省市革委會領導,以旅大為主。1970年12月,大連輕工業學校併入,更名為大連輕工業學院。1973年2月起,由遼寧省第一輕工業局領導。1978年8月,由輕工業部和遼寧省雙重領導,以輕工業部為主。1998年由輕工業部劃歸遼寧省管理。1999年10月25日,遼寧紡織工業學校、遼寧紡織工業學校中日服裝藝術分校併入大連輕工業學院。
2007年3月16日,更名為大連工業大學。56載風雨兼程,砥礪前行;56載薪火相傳,桃李芬芳。學校伴隨著祖國前進的腳步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而不斷發展,形成了“博學精思,篤行致新”的校訓,遵循新時期以人為本、強化內涵、彰顯特色、開拓致新的辦學理念,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等方面為國家做出了積極貢獻。

教學成果

學校就業工作連年受到省政府表彰,2003年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優秀單位”,2004年、2005年學校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校就業工作評估優秀單位”,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學生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遼寧省大學生機械設計大賽等大型賽事中取得多項優異成績。2006年學校被確定為首批“遼寧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範校”。2007年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與國際勞工組織共同命名為第二批大學生KAB(KnowAboutBusiness)創業教育基地,並獲得團中央和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授予的創業教育示範高校稱號。在全國首屆諾基亞青年創業計畫大賽中,學校以第1名的成績獲得金獎。
2000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0項,國家精品教材獎1項,省精品教材獎3項,省級精品課程22門。學校先後獲省級優秀教學成
大連工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
果獎16項,省級以上多媒體教學課件獎勵15項,遼寧省精品(優秀)課程12門。服裝設計專業師生多次獲全國服裝設計大賽新人獎和育人獎,在國內外頗有影響。學校主辦的《大連工業大學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榮獲“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被英國《食品科技文摘》(FSTA)、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等7種國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
學校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承擔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8項;發表學術論文4203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368篇;獲得授權的國際、國家專利283項;科研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51項,其中,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酶轉化法生產RH2等人參稀有皂苷”項目獲200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海參自溶酶技術及其套用”獲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學校是迄今為止全國省屬高校兩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少數幾所高校之一。2005年,朱蓓薇教授主持的“海參自溶酶技術及其套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該項目的套用成果之一——海參肽膠囊已經成為大連市的品牌產品,創造了數億元的產值。另外學校還獲得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連續三年獲得遼寧省政府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市級以上學術成果79項。有三個科研團隊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學校創新團隊。
在“2007年BBC網上英語競賽”全國總決賽中,學校管理學院學生榮獲冠軍。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賽事中,學校多次獲獎。在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禮儀引導員選拔中,學校有24名學生入選,是全國入選人數最多的高校。
學校地址
北方明珠城市—大連,甘井子區輕工苑1號

學術研究

組織機構

黨群部門
校務辦公室 組織部 宣傳統戰部(新聞中心)
紀檢監察審計處 工會 團委
行政部門
校務辦公室 教務處 科學技術處(產業辦)
學科建設與規劃發展處 人事處 財務處
學生工作部(處)(武裝部) 研究生學院 招生就業處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物資設備處 基建處
總務處 保衛處 離退休工作處
教輔單位
網路信息中心 實驗儀器中心 圖書館
學報編輯部  
附屬單位

學科建設

學校有較高的學科水平。學校設有14個學院(部),5個遼寧省重點學科,其中4個學科納入遼寧省"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學科建設工程"的高水平重點學科和一流學科計畫,1個學科列入該工程的優勢特色學科和特色突出計畫。學校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分布在工學、理學、管理學、藝術學4個學科門類。有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環境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9個工程碩士招生領域,藝術碩士、農業推廣碩士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學校現有47個本科專業,其中14個專業為遼寧省特色專業,其中1個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專業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6個教育部“卓越計畫”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遼寧省特色專業,3個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遼寧省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5個遼寧省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校現有發酵工程、紡織工程、製漿造紙工程、食品科學、設計藝術學5個省級重點學科;發酵工程實驗室為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發酵工程、製漿造紙工程、紡織工程、新材料與材料改性等4個實驗室為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遼寧省水產品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紡織品檢測中心、紡織行業產品研發中心等4個省級中心。2006年,服裝設計與工程、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同時被評為A+級,進入全國相同專業前5%領先行列。2007年和2008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先後被批准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學校在發酵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紡織工程、製漿造紙工程以及天然活性物質轉化和分離技術、天然纖維的改性與綜合深加工技術、農(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技術、造紙機械設備與配套技術、紡織與服裝CAD技術、城市景觀與環境設計、工業與藝術設計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學校有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貝類專業分中心、海珍品精深加工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食品工程技術轉移中心、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等6個國家級研究平台,有8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7個市級工程中心及實驗室。
學校堅持產學研相結合,2006年來,共承擔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64項;發表學術論文3672篇,其中被3大檢索收錄465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71項;2008年,學校有效專利量和專利授權量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34位;2009年入選全國企事業智慧財產權試點單位;獲得國家、省(部)、市級科技獎30項;200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和大連市科學技術功勳獎;繼2003、2005年兩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後,2010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受到國務院及省、市政府表彰。

學科排名

2013年,教育部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發布,大連工業大共有13個學科參評,其中,2個學科排在前10位。
序號 學科名稱 排名
1 輕工技術與工程 7
大連工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
2 紡織科學與工程 8
3 食品科學與工程 17
4 光學工程 33
5 設計學 34
6 美術學 45
7 化學工程與技術 56
8 控制科學與工程 70
9 環境科學與工程 76
10 材料科學與工程 84
11 機械工程 90
12 生物學 95
13 工商管理 105

創新中心

京津地區食品綠色加工與安全控制創新中心是在我國“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2011計畫)”實施的背景下成立,面向和服務於京津區域食品行業成立。針對食品業發展的態勢及其發展過程中的遇到的瓶頸問題,2013年11月24日,由中國農業大學牽頭,大連工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6家單位共同組建“京津地區食品綠色加工與安全控制協同創新中心”,以保障食品安全和營養為核心,以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為目標,在傳統主食現代化製造研究、現代食品綠色和健康加工研究、食品貯運和現代物流研究、食品安全評估控制研究、高效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究等平台開展創新研究。
食品產業是京津乃至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2012年京津食品工業產值3.5萬億元,約為全國食品總產值的四成,行業產值在北京市經濟總量中占1/4強。針對食品業發展的態勢及其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問題,學校和5家單位在推動京津食品綠色加工與安全控制方面達成共識:以協同創新為基礎、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合力搭建結構合理、資源共享、運行良好、協同創新能力強的平台,以此平台為紐帶,以食品業發展重大科學問題為導向,以重大品種(產品)為目標,開展開放式的科研合作和產學研協作。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天津科技大學校長王碩,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龐國芳,大連工業大學副校長安慶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朱蓓薇,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新實,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專家吳永寧等出席啟動會。

院系介紹

學院設定

大連工業大學現設有紡織與材料學院、生物工程學院、食品學院、輕工與化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服裝學院、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學院、體育教學部、現代教育技術部、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金州)、職業技術學院(金州)、國際教育學院、愛丁堡國際航空服務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學院。

輕工與化學工程化學院

2004年2月,經學科建設最佳化調整後,由原“化學工程系”與原“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校園風光(13張)合併而成,學院中許多專業或專業方向為1958年建校初期就設立,是學校規模較大的學院之一。學院由四個系部組成:化學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環境及輕化工程系、基礎化學教學中心。有本科專業6個:化學工程與工藝、印刷工程、包裝工程、環境工程、輕化工程、套用化學。碩士專業8個:化學工藝、製漿造紙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套用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高分子材料方向、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材料加工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輕工技術與工程。工程碩士點2個:輕工技術與工程、材料工程。同等學歷碩士培養單位:輕工技術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省級重點學科1個:製漿造紙工程。校級重點學科2個:材料學、化學工程與工藝。

生物工程學院

生物工程學院成立於1958年,其前身是食品工程系,2002年更名為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是學校最早成立的二級學院,並於2010年獨立命名為生物工程學院。
大連工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
學院擁有輕工技術與工程博士立項建設學科,以及輕工技術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涵蓋發酵工程、製糖工程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微生物學、生物化工2個支撐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工程碩士點(生物工程領域);2個本科專業(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同時擁有同等學歷碩士學位授予權。

食品學院

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食品學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的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工程系。食品學院現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公共營養方向)3個本科專業(方向),2005年起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聯合開展食品質量與安全2+2國際合作人才培養項目。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自2004年起在遼寧省一本B段錄取。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國家直接管理專業、遼寧省示範性本科專業和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食品學院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位碩士學位授予資格,食品工程碩士授予權,現設有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糧油與植物蛋白工程和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是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學位授予點建設單位。

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

組建於2011年5月。是在學校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立項建設的大背景下,由分別成立於1958年的學校2個優勢特色一級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最佳化整合組建而成。學院現有紡織工程(服裝工程方向、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方向、紡織品加工工藝設計方向、染整技術方向)、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方向、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材料化學3個本科專業;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紡織工程、材料工程2個工程碩士授權點及同等學歷碩士授權點。現有在校本科學生及碩士研究生1500餘人。
學院下設紡織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系及紡織綜合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室。
學院的紡織工程學科為遼寧省重點學科;清潔化紡織實驗室為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紡織工程實驗室、新材料與材料改性實驗室分別為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是我校申博立項建設授權學科。另外,學院設有遼寧省紡織行業技術開發中心、遼寧省紡織清潔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新能源材料與太陽能電池光伏工程關鍵技術研究中心、大連市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與公共測試中心等省級研究平台。並擁有1個遼寧省創新團隊,2個遼寧省教學團隊,1個遼寧省示範專業。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前身是機械工程系,成立於1971年,2004年3月更名為“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學院由機械電子工程系、模具工程系、機械製造工程系、工業工程系四個系,力學、製圖、機零機原三個教研室和機械綜合、機械設計基礎、工業工程三個實驗室組成。學院現有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模具)、工業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五個本科專業。學院設有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工過程機械三個碩士點以及機械工程工程碩士點,並與大連理工大學、大連交通大學以及日本金澤大學、群馬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學府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前身是原機電工程系的自動化專業,該專業成立於1979年;為了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人才培養需要,1986年以自動化專業為基礎,成立了自動化工程系,2002年更名為信息工程系;2004年初與原數理系、原現代技術教學部的計算中心和網路中心合併重組,成立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現由套用數學系、物理與光電技術系、通信與電氣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四個系(部)組成,現設定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網路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六個本科專業和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碩士點,同時與其他985高校、中國科學院合作培養博士生。信息學院是大連工業大學中最大的理工類學院之一,現在校生1700多人,教職員工120多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0多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6人,在職讀博教師10多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60多人。2005至2010年信息學院本科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5%,為社會各界輸送了一批批優秀的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

服裝學院

成立於1985年,迄今已有二十餘年的辦學歷史,是國內最早開設服裝設計專業的高等院校之一。199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獲得服裝設計與工程、設計藝術學兩門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是中國東北地區唯一擁有服裝設計與工程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已成為東北一流的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管理學院

始建於1993年。學院共有6個本科專業,即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和電子商務,一個碩士點,即企業管理。

外國語學院

前身是外語教研室。1996年成立外語系,2002年開始招收英語專業本科學生,2007年3月,成立外國語學院。學院現有英語、英語(日語方向)、英語(商務)、日語、對外漢語五個專業,下設英語系、日語系、對外漢語系、大學英語教學部和俄語教研室等教學機構。

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

是教育部批准設立的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舉辦本科教學。現有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工業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設計方向)、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設計方向)[日語強化]、服裝設計與工程(形象設計方向)、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行銷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自動化、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方向)、工商管理(旅遊管理方向)、英語、日語、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17個本科專業及方向。

職業技術學院

開設了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商務英語、商務日語、軟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數控技術、紡織品檢驗與貿易、服裝設計、服裝表演、行銷與策劃(服裝)、服裝工藝技術、裝潢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電腦藝術設計等16個專業。

藝術設計學院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創建於1985年,現有教職員工142人,在校本科生近2500名,碩士研究生300餘名。
藝術設計工程中心近年來積極承擔省內外各種大中型設計項目近百項。學院教師已在國內外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400多篇,作品850餘幅,出版著作45部。學院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各級各類專業賽事,並有近70名教師擔任各種專業學會、協會領導職務和高層次專業賽事的評審,學院曾多次舉辦各種設計大賽,贏得了廣泛讚譽。學院積極開展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近年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開設講座百餘次;先後與十餘所國外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際交流關係;聘請國內外37位知名學者、專家為我院的客座教授。
目前學院的藝術設計學科享譽東北、全國知名,2006年遼寧省教育廳評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基地”。2007年,藝術設計專業被評為“遼寧省示範專業”,藝術設計生態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2008年,設計藝術學被評為“遼寧省重點學科”。學院被教育部、財政部評為2009年度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在中國科學評
大連工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
價研究中心最推出的中國大學本科教育分專業排行榜中,我院藝術設計專業被評為A+級。
在研究生教育排行榜中,我院設計藝術學專業被評為A級,進入全國相同專業前5%的領先行列。

愛丁堡國際航空服務學院

2007年5月,依託國內國際優勢資源與背景成立,並於2007年9月份開設空中乘務專業。愛丁堡國際航空服務學院在設有同類課程的中國高校中建立了一套獨特的授課模式與體系,使課程設定、教學設備、教材、師資、實習、就業同時涵蓋國內、國際航空業雙重領域,使學院的畢業生兼具國內、國際雙重就業資格,為畢業生搭建了國內、國際雙重就業通道。

教學機構

本科機構

學校現設有紡織與材料學院、生物工程學院、食品學院、輕工與化學工程學院、大連工業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服裝學院、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研究生學院、愛丁堡國際航空服務學院等14個二級學院、一個獨立學院(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和體育教學部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2個教學部。
學校現有有39個本科專業,其中工學專業18個,文學專業8個,理學專業4個,管理學專業4個,經濟學專業1個。輕化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藝術設計和工業設計等4個專業為國家直接管理專業,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為省級示範專業。其中生物工程、輕化工程、紡織工程、藝術設計、服裝設計、材料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已成為行業內和東北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優勢業。

研究生機構

學校有較高的學科水平。有3個一級學科立項建設博士點,覆蓋12個二級學科立項建設博士點,28個碩士點,在7個工程領域有專業學位碩士授予權,並具有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5個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
3個省重點學科:發酵工程、製漿造紙工程、紡織工程。
28個碩士點:發酵工程、生物化工、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紡織工程、製漿造紙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化學工藝、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紡織品設計、製糖工程、皮革化學與工程、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美術學、微生物學、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材料物理與化學、化工過程機械、套用化學、環境科學、企業管理。
6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領域: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工程、機械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紡織工程。

文化傳統

校訓

博學精思,篤行致新
“博學精思”,意即做學問者要博採眾長,集思廣益,縝密思考,精益求精。
“博學”,最早見於《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說,君子要掌握廣博知識,並用禮規範自己的言行,方能不悖做人之道。其後,《禮記》又云:“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謂善學之人,廣學博識、審時度勢、慎終追遠、明辨是非、篤行不悖。博學,就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讀書治學,必須廣泛的獵取,打好牢固基礎,方可循序漸進,拾級而上,最後達到光輝的頂點。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寬容才能兼容並包,具有開放胸襟和世界眼光。
“精思”,就要一絲不苟,就要刨根問底,就要窮追不捨。常言道:“思不斷者必出新。”《論語》上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所以要善於思考,從人類知識寶庫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判美析理,求真棄假。
大連工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
“篤行致新”,意即學以致用,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努力達到最好。
“篤行”,孔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篤,為誠篤、忠實,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良好品行之意。人生天地之間,做誠實、守信、忠厚之人,是最重要的事情。篤行就是要身體力行,擇善而行,踏實前行。篤行就是強調實踐,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致新”,致者,達到也。新者,更新,創新。致新的意思就是追求、達到更新、更高的境界。要創新,就要“揚棄”——揚優良傳統,棄陳規陋習,科學發展,與時俱進。致新是篤行的升華,是博學精思付諸於實踐的最高境界。在選擇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追求卓越。
“博學精思,篤行致新”,前一句強調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後一句強調如何做人,如何實踐。用“博學精思,篤行致新”作為新時期的校訓,有利於鑄就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和流傳百世的大學精神,也是我校“學科為本、質量為上、創新為先、特色為重”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

學校領導

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校長
郝世偉
許 莊
張廉明
許 詔
林 群
趙葆慧
於才思
肖正揚
林茂全
余加祐
張傑威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葛繼平
校長 鄒積岩
黨委副書記 李長吾
副校長 商建華
副校長 安慶大
副校長 王秀山
副校長 任文東
紀委書記 鄒積英

科研成果

大連工業大學2003年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優秀單位”,2004年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校就業工作評估優秀單位”,2005年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優秀單位”,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是原輕工業部所屬8所高校中最先獲得優秀成績的學校,也是遼寧省省屬高校首批獲得優秀成績的學校。學生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遼寧省大學生機械設計大賽等大型賽事中取得多項優異成績。有24名同學入選北京奧運會禮儀引導員,是全國入選人數最多的高校。近年來,學校就業工作連年受到省政府表彰。2006年學校被確定為首批“遼寧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範校”。2007年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與國際勞工組織共同命名為第二批大學生KAB(KnowAboutBusiness)創業教育基地,並獲得團中央和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授予的創業教育示範高校稱號。在全國首屆諾基亞青年創業計畫大賽中,學校以第1名的成績獲得金獎。
2000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0項,國家精品教材獎1項,省精品教材獎3項,省級精品課程22門。學校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是原輕工業部所屬8所高校中最先獲得優秀成績的學校,先後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6項,省級以上多媒體教學課件獎勵15項,遼寧省精品(優秀)課程12門。服裝設計專業師生多次獲全國服裝設計大賽新人獎和育人獎,在國內外頗有影響。學校主辦的《大連工業大學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榮獲“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被英國《食品科技文摘》(FSTA)、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等7種國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
學校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近年來,承擔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8項;發表學術論文4203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368篇;獲得授權的國際、國家專利283項;科研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51項,其中,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酶轉化法生產RH2等人參稀有皂苷”項目獲200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海參自溶酶技術及其套用”獲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學校是迄今為止全國省屬高校兩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少數幾所高校之一。2005年,朱蓓薇教授主持的“海參自溶酶技術及其套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該項目的套用成果之一——海參肽膠囊已經成為大連市的品牌產品,創造了數億元的產值。另外學校還獲得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連續三年獲得遼寧省政府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市級以上學術成果79項。有三個科研團隊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學校創新團隊。
大連工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
學校在發酵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紡織工程、製漿造紙工程以及天然活性物質轉化和分離技術、天然纖維的改性與綜合深加工技術、農(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技術、造紙機械設備與配套技術、紡織與服裝CAD技術、城市景觀與環境設計、工業與藝術設計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在“2007年BBC網上英語競賽”全國總決賽中,學校管理學院學生榮獲冠軍。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賽事中,學校多次獲獎。在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禮儀引導員選拔中,學校有24名學生入選,是全國入選人數最多的高校。

合作交流

學校大力開展國際間的校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開展交流與合作,包括師生交流、科學研究和各類國際學術會議。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師資培養、科學研究、產業開發等方向進行著富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2006年以來,累計接收各國留學生1200餘人。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8所大學開展2+2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並與英國、義大利的高校開展2+1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與瑞典、日本、韓國的高校開展互換生項目。2011年3月,與居世界百強地位的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合作舉辦藝術設計專業和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兩個本科教育項目獲教育部批准,拓展了國際合作辦學形式。
學校聘請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科特·伍思里奇博士、法國服裝協會主席雅克·穆克里埃等國外知名學者為我校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

收費標準

根據國家規定,學生入學時應交納學費、住宿費及其它有關費用。我校根據遼寧省物價局審核批准的項目和標準進行收費。
我校各專業學費收費標準如下:
普通本科
網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源與照明、英語(商務英語方向)、日語(商務日語方向)等專業為4800元/年·人;
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強化)專業為4600元/年·人;
化學工程與工藝、印刷工程、材料化學等專業為4000元/年·人;
套用化學、輕化工程等專業為3800元/年·人;
對外漢語專業為3500元/年·人;
其餘普通本科專業為4200元/年·人;
藝術設計(中外合作辦學)、服裝設計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等專業為38000元/年·人;
其餘藝術類普通本科專業為10000元/年·人。
高職專科
軟體技術、商務日語、數控技術等專業為4500元/年·人;
其餘普通高職專科專業為4800元/年·人;
藝術類高職專科專業為8000元/年·人。
各專業學生住宿費最高收費標準為1200元/年·人。
學生因故退學或提前結束學業,學校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時間,按月計退剩餘的學費。

公交線路

方案一
乘坐414、612路工業大學站。
(火車站乘414到工業大學下車)
方案二
火車站乘201路有軌電車-興工街轉BRT到工業大學。
方案三
火車站附近青泥窪橋站405到沙河口火車站轉---BRT到工業大學或到泡崖村車站換乘BRT到工業大學。
方案四
716路、火車站—夏家河、興工街—革鎮堡美林園站陸港物流--大連客運港
方案五
火車站附近乘快軌到金家街快軌站換乘612路到工業大學站下車。
方案六
大連周水子機場坐計程車到大連工業大學,約12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