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德文Technische Universit?t Dresden,英文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始建於1828年,位於“歐洲矽谷”之稱的德國薩克森州首府德勒斯登,德國十一所“Elite-Uni-精英大學”之一,德國九所卓越理工大學聯盟TU9成員之一,歐洲航空航天大學合作PEGASUS聯盟德國六所高校之一,歐洲頂尖工業管理者高校TIME聯盟德國七所高校之一,歐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學會議CESAER聯盟德國十所高校之一,“高通”歐洲創新獎勵計畫六所高校科研機構之一,歐洲工業革命以來歷史最悠久和最有名望的科技大學之一。該大學以開設126個專業成為德國開設學科最廣泛的綜合性大學,以36962名在校學生(2013年)位居德國規模最大的六所大學之一,2009年倡導並發起由14個領先的文化和科研機構及十多個博物館與圖書館組成的“概念德勒斯登聯盟”。作為德國唯一與德國四大科研機構萊布尼茨學會、馬克思普朗克學會、亥姆霍茲學會、弗朗霍夫學會合作的大學,2012年以2.04億歐元的第三方項目資助位居德國384所高校第三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卓越計畫卓越計畫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德國最著名的理工科大學之一,成立於1828年,已有186年歷史,大學在德國工科大學中名列前三,是德國著名的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薩克森州最大的國際化高等院校。大學位於德國薩克森州州府,著名的歷史名城德勒斯登市,該市位於薩克森州易北河畔,是著名的“奧迪”轎車和德國第三大銀行德勒斯登銀行的創始地。兩德統一後,學校除了開設傳統的工程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各項專業以外,還開設有經濟學、人文科學、醫學等領域的專業。

今天的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擁有十分龐大的教學與科研規模,教學領域廣泛,涵蓋了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學科14個學院,126多個專業,在校人數36500多人,共分7個學科14個系,其中微電子、電子信息工程、醫學、心理學、材料科學、土木工程在德國最有名。

德勒斯登工業其創新的教育模式和廣泛覆蓋各個經濟領域的學術實力已經在歐洲和亞洲得到廣泛認可。畢業於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學生被各大跨國公司、銀行和政府部門爭相聘用,成為德國發展的中堅力量。SIEMENS、IBM、MICROSOFT、ABB、AEG、SAP、AMD、Infineo等大公司在德勒斯登都有工廠和研究中心。

2009年,德勒斯登工業大學與合併為Helmholtz協會的Fraunhofer協會,萊布尼茲協會,馬克斯 普朗克協會與德勒斯登-Rossendorf研究中心發表了名為“德勒斯登概念-致力於卓越與創新發展的德勒斯登研究與教育協作”的草約,其中提到對全球精英的渴求。這是第一次四個大型研究機構宣布與一所大學校園的合作。這些德國半公共機構在全球範圍內僱傭其團隊領袖,並且在德國的任意地點設立研究機構,然而德勒斯登吸引了其中相當多的數目。

歷史

1828年 第一次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過渡,科技學院成立,旨在培養在機械工程學以及造船等技術領域的熟練工人
1838年 開始進行系統的工程及自然科學教育
1851年 改名皇家科技學校,學科領域包括機械製造、土木結構和化學
1865年 開始數學、自然科學領域的教師培訓,及專業人員的資格認證
1871年 德意志帝國成立,改名為薩克森皇家高等綜合技術學院 (Königlich-Sächsisches Polytechnikum),並引入諸如歷史,語言等等與技術沒有直接聯繫的人文學科
1883年 開始推行德國特色的Diplom工程師教育考試體系
1890年 改名為薩克森皇家理工學院 (Königlich Säch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1900年 獲得博士授予權,當年共有1007名學生,其中外國留學生232人
1907年 官方正式開始招收女學生,也是德國最早開女禁的高校之一
1924年 電子技術學院、汽車技術研究所、冶金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所、測控研究所、零部件研究所成立
1946年 二戰後三個學院第一批招收450名學生進行教學工作
1961年 大學確立其現在的官方名字,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
1990年 戰後德國再次統一時,大學已經合併了附近的Tharandt林業大學 (Forstliche Hochschule)。之後又合併了德勒斯登工程學院(Ingenieurshochschule Dresden),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交通學院(Hochschule für Verkehrswesen)成為其交通科學學院,“Carl-Gustav Carus”醫學院(Medizinische Akademie )成為其醫學院,新更名了電子與信息技術學院(1991),法學院(1991),教育學院(1993)與經濟學院(1993)
1994年 成為擁有自然科學、工程學、醫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學、農學、林學等14個學院的綜合性大學
2005年 按照Bologna進程開始進行傳統的Diplom和Magister學位向Bachelor和Master轉換
2006年 共同發起並成為德國九所卓越理工大學聯盟TU9成員之一,在德國第一批精英計畫中,入選兩個精英集群(電子信息、再生治療)和一個研究生院(生物醫學)
2009年 倡導發起由14個業內領先的文化科研機構、博物館與圖書館組成的“概念德勒斯登聯盟”,成為德國唯一與德國四大科研機構萊布尼茨學會、馬克思普朗克學會、亥姆霍茲學會、弗朗霍夫學會合作的高校
2011年 在德國第二批精英計畫中,以其未來教育發展理念入選
2012年 入選德國11所精英大學之一,自此,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成為同屬德國TU9理工聯盟、德國11所精英大學計畫的三所高校之一(另外兩所是慕尼黑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

聲譽

空中俯瞰大學主校區空中俯瞰大學主校區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在近20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優勢和特色的學科體系。歷史上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創造了很多輝煌的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的研究成果。

200年前,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剛剛成立不久就名聲鵲起,因為第一台德國蒸氣火車車頭的設計師約翰·安德烈亞斯·舒伯特(JohannAndreasSchubert)就在這裡執教。因為這項發明,舒伯特被看作是是工業化的先驅。舒伯特是該大學數學和技術科學系的第一位教授。同樣的研究成果還有阿司匹林的發明,第一台小型計算機的研發等等。

而今,輝煌的蒸汽機時代早已過去。德勒斯登工大的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微型電子電路的開發。而正是因為在電子信息處理方面微型和納米技術的鑽研發展,使德勒斯登工大成為一所國際知名的大學。而與此相關的企業也逐漸在周邊地區紮根,德勒斯登現在已經發展成歐洲範圍內最大的微電子領域技術中心。

德勒斯登工大登上2012年“精英大學”排行榜,其原因不僅是該大學在微電子和納米技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醫療方面,在之前無法治癒的免疫疾病或糖尿病的新型再生療法領域,德勒斯登的科學家們也是行業的佼佼者。這些科學家們是非常國際化、跨學科的組合。大約有250名醫學、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專業的博士在讀生,在這裡研究人體的分子和細胞以及其對疾病的發生可能產生的影響。

“精英大學”的桂冠不僅給德勒斯登工大帶來美譽,也會給大學帶來政府提供的資金。大學預計,在未來幾年總共會獲得約2.7億歐元的扶持資金。大學計畫,這筆錢將主要用來繼續打造擴大各部門之間的聯網。該網路是未來計畫“協同大學”概念的核心內容。也是因為“協同大學”這項未來構想計畫,德勒斯登工大得以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精英大學”的稱號。

學院各系和非大學機構的良好合作關係並不只限於技術和科學領域。“德勒斯登工業大學”不僅僅只有工業學科,一共14個系還包括超過1.2萬攻讀人文科學、社會學等等科目的大學生。該大學是德國為數不多的覆蓋所有學科門類的“綜合性高等學府”。

自從1990年德國統一後,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又增加了許多新學院,其中包括:人文學、經濟學、社會學及醫學。在最近的幾年裡,德勒斯登工業大學以新的途徑擴大了國際交往,從已有的中、東歐地區擴展到西歐及北美。在國際交往中,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尤其重視學生的流動性及合作科研。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開設的7個學科為:信息學、工程學、教師課程、醫學、數學等自然學科、經濟學科、職業教育研究、人力資源管理等文科和社會學科。其中電子技術專業是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從1882年就有的最老的學科之一,現有13個研究所,分5個專業方向:自動化控制技術、電能技術、精密加工技術、信息技術和微電子技術。信息系統是一門綜合計算機軟、硬體、電子和信息科學的學科,是工業界極其需要的。

這所大學提供範圍廣泛的課程與研究。其在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光學照片,發動機結構以及交通物流領域有很高的聲望。這所大學也由於畢業生中企業家數目之多(比如在電子信息及生物科學公司中)以及來自外部資源的大量資金而受到高度認可。生物技術中心(BIOTEC)是一個獨特的專注於分子生物工程的研究與教學的跨學科中心。該中心擁有致力於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物物理學,蜂窩設備,組織工程學以及生物信息學的頂尖國際科研團隊。

2012年,高通公司創新獎勵計畫在歐洲推出,包括英國劍橋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2013年又入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和法國Eurecom研究所,迄今共六所高校科研機構。

2013年6月,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獲獲歐盟1億歐元電子中心科研推動經費;2013年7月,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再獲德國聯邦教研部(BMBF)兩個大項目合計1.3億歐元科研推動經費(逼近光速電子通信傳輸項目7500萬歐元;未來建設混凝土與碳複合材料(C3)項目4500萬歐元)。

2014年3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出席2014年漢諾瓦通信和信息技術博覽會(簡稱漢諾瓦IT展)開幕式時表示,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薩里大學和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將合作開展5G研究,加強在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和物聯網研究上的合作,並共同推進歐洲電信市場一體化。

排名

德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心CHE發布2013年德國高校專業研究水平排名:電子信息(3)、土木工程(2)、機械製造(3)、心理學(2)、經濟信息學(3)、經濟工程(7)、生物學(7)、人類醫學(8)、物理學(11)、計算機科學(11)、牙醫學(5)[9]

德國《經濟周刊》德國高校2013年整體評價:第9位 專業排名:經濟信息學(5)、機械製造(5)、電子信息(6)、經濟工程(6)、醫學(6)、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9)

德國大學在國際各大學排行榜上沒有美國英國高校出眾,這與德國獨特的教育科研體系有關。德國大學相對於科研來說,更注重學生的教育,這也是大學的本質所在。德國的科研與美國、英國、中國等不同,除了國家層面的科學院與工程院,還有四大科研學會,包括馬克思普朗克學會、萊布尼茨學會、弗朗霍夫學會和亥姆霍茲學會,四大學會各設立了百餘個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和實驗室,而這些研究所與大學有著廣泛的合作與研究。這一德國特色的科研學術體系並不能反映到德國大學的世界排名上。下面是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在世界範圍內主要的大學排名體系中的位次:

1、英國泰晤士報Times世界大學學術綜合世界排名(2014-2015年):135位(參照: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 141位);工科專項世界排名(2014-2015年):75位

2、世界大學Webometrics網站排名(2014-2015年):137位 (參照: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144位)

3、中國上海交通大學ARWU世界大學排名(2013年):251位 (參照:美國密蘇里大學 283位)

4、英國QS世界大學世界大學排名(2014-2015年):234位(參照:美國波士頓學院341位)

5、英國QS世界大學學科專業排名(2014年):電子信息工程(72)、機械工程(75)、材料科學(76)、醫學(119)、物理學(121)、化學科學(117)、農學林學(120)、化學工程(121)、傳播與媒體學(119)、土木結構工程(176)、心理學(173)

圖書館

德國薩克森州-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圖書館SLUB,始建於1556年,並於1788年正式向公眾開放,2002年遷往位於Zellesche大街的圖書館新館,將所有藏書匯聚一處,現藏書近900萬冊(894萬冊,2012年),位列德國384所高校第一位,同時也是德國及歐洲最大的科技圖書館和最重要的知識創新、交流中心之一。

圖書館設有圖書博物館,最著名的藏品是2012瑪雅預言古籍,世界現存三個版本之一,另外兩冊分別在法國巴黎和西班牙馬德里。

校園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一所涵蓋絕大多數學科門類的大學,整個校園面積超過276公頃。其部分建築有超過100年的歷史(如慕尼黑廣場周圍的建築)。這些建築的風格大多受新藝術風格或包浩斯流派影響(如化學樓Fritz-Foerster-Bau)。最近幾年,新建的現代建築(如圖書館,主教學樓,生物化學系以及生命科學樓)與這些歷史性建築相得益彰。

主校區,醫學院以及計算機科學學院都在德勒斯登市的範圍內。主校區在市中心以南,主要在以N?thnitzerStra?e,Fritz-F?rster-Platz 以及MünchnerPlatz為界的範圍內,並不是遠離市區偏僻的高層建築,德勒斯登工大坐落在市中心。學生們十分珍惜大學主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周圍交通便利、購物方便,隨處都是格調溫馨的小咖啡館。醫學院在Johannstadt區,市中心易北河畔,風光秀麗。林學院位於附近的Tharandt鎮的森林區域。

院系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由14個學院構成。幾乎所有學院都位於坐落在市中心以南的主校區,除了擁有位於易北河附近、市中心以東的獨立校區的醫學院以及位於Tharandt的林學院。

數學及自然科學學院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德勒斯登工業大學
擁有4,298個學生,是大學最大的學院。它由5個系組成,生物學,化學,數學,物理。這些系位於主校區。2006年,生物系新的科研樓開放。2006年10月,德國科研協會(DeutscheForschungsgemeinschaft)決定成立一個新的研究生院,即德勒斯登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國際研究生院(DresdenInternationalGraduateSchoolforBiomedicineandBioengineering)以及一個“卓越一攬子研究項目”,即“從細胞到組織到治療”(FromCellstoTissuestoTherapies)。

•數學:代數學,數理分析,解析幾何學,數學統計,數控系統,科學計算,數學教學法

•物理:理論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套用物理,核物理及粒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結構物理,物理教學法

•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電化學,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學,食品化學

•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生物心理學,心理方法學,臨床診斷及差異心理學,性格心理學,組織及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生

生物系: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電子工程與信息技術學院由13個系構成,有2288個註冊學生。這個學院是德勒斯登“歐洲矽谷”的中心。微電子方向德國第一的聲名遠播。信息方向主要科研成果有:

1、TUDresden與尖端無線通信企業沃達豐合作,成為3G系統研究的先驅。

2、國際專利申請量排名全球第二的中國企業中興通訊2011年7月8日與TUDresden合作設立聯合研發中心,重點聚焦4G-LTE關鍵技術的研發,尤其是時分復用(TDD)技術。

3、美國國家儀器有限公司NI與2012年7月與TUDresden合作成立全球首個5G無線實驗室,共同探索套用於5G無線系統的新技術。

4、在韓國首爾的VTC2014-Spring會議期間宣布成立Dresden-5GLab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實驗室。

•自動化技術

•電工學

•電動力設備及高壓技術

•精細工程與電子設計

•基礎電氣學與電子學

•生物醫藥技術

•電子構造與連線

•聲學及語言交流

•信息技術

•固體電子

•半導體及微系統技術

•調控理論

計算機學院

計算機科學學院由6個系構成,目前有2703個學生。

•理論信息學

•技術信息學

•軟體及多媒體技術

•系統建築

•機制智慧型

•套用信息

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由19個系構成,有4140個學生,是大學最大的學院。

•固體機械

•流體動力學

•能量技術

•鑄型製造技術

•機械工具製造及控制工程

•紡織及成衣工藝

•木質及紙張工藝

•機械零件及機器製造

•物流技術和工作系統

•材料科學

•程式加工技術和環保技術

•食物及生物程式加工技術

•輕工業與塑膠工藝

•航空及航天工程

•流體機械

•平面加工技術與製造工藝

交通學院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運輸與交通科學學院涵蓋從經濟與系統理論到電子工程,土木工程與機械工程的運輸與交通科學,這在德國同類院系中是獨一無二的,目前有1536個註冊學生。

•交通規劃及道路運輸

•鐵路系統和公共運輸

•交通通訊

•火車與鐵路技術

•航空運輸與物流

•德勒斯登汽車技術

•經濟與交通

建築學院

建築學院由6個系構成,目前有1410個註冊學生。

•建築歷史,建築設計理論與紀念建築保護

•設計及成型基礎理論

•建築氣候學

•房屋構造及設計

•城市與地區規劃

•園林景觀設計

土木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由11個系構成,所有學院中最古老,最小的一個,目前有757個註冊學生。

•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

•建築材料

•建築結構

•地質學技術

•城市建築與道路工程

•建築施工管理

•水利學和流體水力學

•建築工程信息

•建築結構力學

•鋼混結構建築和預應力鋼混結構建築

•鋼結構建築和木結構建築

林業地理及水利學院

林學,地球科學與水文學學院有2914個學生。這個學院位於主校區,除了位於Tharandt的林學系。該林學系是德國同類院系中最古老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16年薩克森皇家林學院建立之時。

•林業系:森林植物學與森林動物學,土壤與植被分析,木材與植物化學,森林經濟與森林清點,森林生產研究與森林信息學,森林利用學與森林機械,國際森林與木材經濟,造林與護林,普通生態學與環境保護

•地理科學系:土地測量學,地球測量學,攝影測量學與遙感技術,地圖製圖學與地理學

•水利科學系:民用與及工業用水經濟,地下水經濟,水文及氣象學,水文生物學,水質化學,垃圾經濟及工業廢料

語言文學學院

語言,文學與文化學院由5個系構成,有3215個學生。

•日爾曼語言文學(包括對外德語)

•羅馬語言文學(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

•英美語言文學

•斯拉夫語言文學(俄語波蘭語,捷克斯拉夫語)

•經典語文學

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由5個系構成,有2842個註冊學生。

•企業管理

•國民經濟

•經濟信息

•統計學/計量經濟學

•經濟教育學

教育學院

•教育學院位於主校區東部,有2075個學生。該學院的職業教育位列德國第一位。

•普通教育科學

•中國小教育科學

•社會教育,社會福利工作,慈善事業

•職業教育

•職業專科

法律系

法學院的專業主要有LawinContext(Bachelor)、經濟法(Master)和國際智慧財產權法(Master)等。

•國際法律比較(IAIR)

•歐洲法律史

•刑法的法律理論基礎和社會科學基礎

•科技法與環境法(ITUR)

•能源法

•智慧財產權,競爭法和媒體法(IGEWeM)

哲學系

哲學院由8個系構成,目前有3485個註冊學生。

•哲學

•基督教理論

•天主教理論

•歷史

•造型藝術與音樂學

•政治科學

•社會學

•交際學

醫學系

CarlGustavCarus醫學院擁有位於市中心以東,易北河附近的獨立校區。註冊學生人數為2195。該學院與哈佛醫學院有夥伴關係,在德國FOCUS雜誌2012年“德國最佳醫院”排名中,位列柏林-洪堡-自由大學附屬醫院和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附屬醫院之後,高居德國第三位。

•解剖學

•勞動與社會醫藥

•醫藥歷史學

•免疫力學

•臨床基因學

•臨床醫藥學

•醫藥信息學與生物統計學

•醫藥微生物學與衛生學

•藥學與毒理學

•生理學

•生理物力

•法律醫藥

•病毒學

科研

就從工業夥伴獲得資金的能力而言,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德國最成功的。2011年,合計5357個項目得到了總計2.035億歐元的外部資助(相對於政府資助)。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得益於德勒斯登地區在微電子與運輸科學領域的良好的科研傳統,同時也得益於諸如生物技術的新科研領域的確立。

德國科研協會在很多方面支持這所大學,德勒斯登工業大學也與著名科研機構,如Fraunhofer研究院,萊布尼茲協會以及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有著密切的合作。

電子微米與納米技術

從1990年代以後,德勒斯登地區發展成為歐洲矽谷,德勒斯登工業大學電子學院的三個系成為這個網路的組成部分。這所大學與同樣位於德勒斯登的Fraunhofer納電子中心一樣,是在納米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大學之一。這所大學與半導體公司奇夢達也有科研合作。

生物技術與醫學

這所大學與馬克斯 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與基因學研究所在分子生物工程領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作為創建精英中心的理念延伸的一部分,德國科研協會決定建立一個新的研究生院,即有著300位博士生的德勒斯登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國際研究生院。

磁性與材料科學

德國科研協會資助電磁流對冶金的影響,人造晶體合成以及電化學領域的研究。其餘的科研項目專注於邁斯納效應與人造纖維。

其他科研領域

這所大學與Fraunhofer運輸與基礎設施系統學院在德勒斯登公共運輸的IT系統研究方面有著夥伴關係。Ifo經濟研究學院在德國東部經濟發展研究方面有著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夥伴關係。

研究中心概覽

德國國家精英集群:電子技術推動研究中心(CfAEDCenterforAdvancingElectronicsDresden)

德國國家精英集群:再生療法中心(CRTDCenterforRegenerativeTherapiesDresden)

德勒斯登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國際研究生院(DIGS-BBDresdenInternationalGraduateSchoolforBiomedicineandBioengineering)

歐洲研究生院(EIPOSEuropaerischesInstitutfürpostgradualeBildunganderTechnischenUniversitaetDresden )

歐盟項目中心(EuropeanProjectCenterderTUDresden)

歐洲交通學院(EVIEuropaeischesVerkehrsinstitutanderTechnischenUniversitaetDresden )

歐洲新型材料與工藝中心(ECEMPEuropeanCentreforEmergingMaterialsandProcessesDresden )

超級計算機與信息服務中心(ZIHZentrumfürInformationsdiensteundHochleistungsrechnen)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UD超級計算機中心TU-Supercomputerkomplex位於老校區南側正式,總耗資7000萬歐元,預計在2014年9月完成。這部薩克森州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計算能力為Petaflop級(千萬億次級),與09年中國天河一號相當,以更好地為學校的科學工程研究服務和適應精英大學未來的發展。

大學航空航天中心(UZLRUniversit?resZentrumfürLuft- undRaumfahrt)2013年4月21日,由德勒斯登工業大學近百位碩士博士生歷時四年、自行設計並製造的德國薩克森州首顆衛星,代號SOMP-1,順利搭乘俄羅斯SOJUS火箭升空並成功入軌(對地高度600km),各項感測器激活運行,地面站已接收空間採集數據良好。參與該項目的同學來自空氣動力飛行器設計方向、電子信息方向、機電方向、物理方向和能源方向。

生物技術中心(BiotechnologischesZentrum (BIOTEC))是一個獨特的專注於分子生物工程的研究與教學的跨學科中心。

ATLAS萬億電子伏特規模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物理研究中心(PhysicsontheTera-ElektronvoltScalewithATLASattheLargeHadronCollider)

仿生材料創新力與分子生物工程生物納米技術中心(ZentrumfürInnovationskompetenzBiomimetrischeMaterialienundbionanotechnologischeToolsfürdasMolecularBioengineering (B-Cube))

醫療放射腫瘤學研究中心(ZentrumfürInnovationskompetenz(ZIK)für“MedizinischeStrahlenforschunginderOnkologie” OncoRay)

德國德勒斯登脈衝強磁場實驗室(與法國土魯斯國家脈衝強磁場實驗室、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中國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有合作關係)

結構與材料力學研究中心(SWMStruktur-undWerkstoffmechanikforschungDresdenGmbHanderTechnischenUniversitaetDresden)

薩克森“矽谷”高能創新計畫(CoolSilicon–EnergyEfficiencyInnovationsfromSaxony)

高效能源創新中心(DresdnerInnovationszentrumfürEnergieeffizienz)

德勒斯登納米分析中心(DCNDresdenCenterforNanoanalysis)

“普適計算”先進軟體架構中心(Advancedsoftwarearchitectures ?UbiquitousComputing“)

高性能網路和多媒體中心(ReferenzzentrumfürHochleistungsnetzeundMultimedia)

計算邏輯國際中心(ICCLInternationalCenterforComputationalLogic)

微技術生產與組織中心(ZuPZentrumfürMikrotechnischeProduktionundOrganisation)

分散式自動化系統研究中心(KompetenzzentrumfürverteilteAutomatisierungssysteme)

高性能汽車和單軌系統研究中心(KompetenzzentrumfürHochleistungsbahnenundMagnetbahnsysteme)

生物質電力研究中心(KompetenzzentrumBiomasstoPower)

汽車機電一體化創新中心(InnovationszentrumFahrzeugmechatronik)

輕型製造創新中心(LIZLeichtbauinnovationszentrum)

虛擬機械中心(ZVMZentrumVirtuellerMaschinenbau)

技術紡織研究中心(TechnologiezentrumTechnischeTextilien)

超薄功能膜納米技術中心(Nanotechnologie-Kompetenzzentrum ?UltradünnefunktionaleSchichten“)

德國紡織混凝土中心(DeutschesZentrumTextilbeton)

東德核能技術中心(KompetenzzentrumOstfürKerntechnik)

德勒斯登太空科學中心(RKDRaumwissenschaftlichesKompetenzzentrumDresden)

跨學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ZITZentrumfürinterdisziplin?reTechnikforschung)

IWAS-薩克森國際水資源研究聯盟(IWAS-InternationaleWasserforschungs-AllianzSachsen)

HannahArendt極權主義研究中心(HAITHannah-Arendt-InstitutfürTotalitarismusforschunganderTechnischenUniversitaetDresdene。 V。)

魁北克-薩克森跨學科法國加拿大和法國美國研究中心(CIFRAQSCentrumfürinterdisziplin?reFrankokanadischeundFrankoamerikanischeForschungenQuébec-Sachsen)

教育和高等教育卓越規劃中心(KFBHKompetenzzentrumfürBildungs-undHochschulplanung)

中歐政治經濟和文化科學研究中心(MEZMitteleuropaZentrumfürStaats-,Wirtschafts- undKulturwissenschaften)

多媒體文化中心(MKZMedienkulturzentrumDresdene。 V。 anderTUDresden)

人口遷徙研究中心(ZentrumDemographischerWandelDresden)

Tharandt林業研究所(Dendro-InstituteTharandtattheTUDresden)

歷史文物保護繼續教育中心(WBDWeiterbildungszentrumfürDenkmalpflegeundAltbauinstandsetzunge.V.)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關係”教席(Unesco-Lehrstuhlfür “InternationaleBeziehungen”)

義大利語言和文化基金會及研究中心(StiftungslektoratundZentrumfürItalienischeSpracheundKultur)

國際研究中心(ZentrumfürInternationaleStudien, ZISinGerman)

專利信息中心(PITPatentInformationCentre)

語言與文化空間學習中心(LSKLehrzentrumSprachenundKulturr?ume)

經濟健康中心(G?ZGesundheits?konomischesZentrumderTUD)

越南教育與研究中心(自2004年在越南首都河內提供機械專業碩士課程)

學生

德國學生

約33000德國學生中,45%學習工程學,36.2%學習人文社會科學,12.5%學習自然科學,6.3%學習醫學。

約59%(22,620)的學生來自薩克森州,18.9%(6,626)來自其他東部聯邦州,12.3%(4,306)來自西部聯邦州,9.8%(3,442)來自其他國家。

來自薩克森州的20,620學生中,12,351(59.9%)來自德勒斯登,2,934(14.2%)來自大德勒斯登地區,5,335(25.9%)來自薩克森其他地區。

以上學生的來源統計是基於學生中學畢業地。

外國留學生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有4068國際學生(2013/2014)。多數外國學生來自歐洲(1897),其次為亞洲(1604)和美洲(364)。這所大學在中歐和東歐也很受歡迎,比如捷克和烏克蘭。同時,由於Erasmus項目以及與美國大學的夥伴關係,校園裡也有很多會說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的學生。多數學院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都是德語。為了被大學錄取,很多外國學生參加隸屬於大學的TUDIAS語言學校的德語課。

對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感興趣的國際學生可以訪問以下官方網站AkademischesAuslandsamt(國際辦公室)(負責處理國際入學申請)、Elite-Uni-TUDresden中文官方優酷視頻、TUDresden中文官方媒體人人小站、新浪騰訊官方微博等得更多信息。

很多活動能夠幫助國際學生融入其環境並結交新朋友。最值得一提的是Erasmus-InitiativeTUDresden 在學期當中提供很多團體活動,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這些活動,不只是Erasmus學生。一個由學生組織的項目,即LinkPartnerProgramm 為每一個對此有興趣的國際學生找到一個德國搭檔,幫助他們解決頭幾周的問題,包括註冊課程等。

入學要求

1、學習十二年,高中畢業後,通過正式聯考進入

· 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院校)四年制本科,至少修滿1 學期;普通大學四年制本科,至少修滿3個學期,可以取得直接德國入學資格;

· 普通大學四年制本科,至少修滿1個學期,必須讀一年預科或直接通過預科的“大學入學資格鑑定考試”(Feststellungspruefung)後取得德國大學入學資格方可入學。

· 三年制高等專科學校(即“大專”)畢業後,必須讀預科或直接通過預科的“大學入學資格鑑定考試”後取得德國大學入學資格方可入學。

2、學習十一年,高中畢業生,通過正式聯考進入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院校)四年制本科,至少修滿3個學期;普通大學四年制本科至少修滿5個學期,則可申請直接取得德國大學入學資格。

上述中國大學指:中國教育部認可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3、成人教育,自學考試,電大,夜大,業大,職業教育,遠程網路教育,短期培訓等非中國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學生(如果取得學士學位證書後,可以先遞交學位證書的複印件,我們在進行鑑定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個案處理)。

4、中國軍隊院校除個別院校外,均需要獲得本科學位證書後才具備就讀德國大學的資格。

特別的可為碩士畢業生申請相關博士學位的學習!

評分

有些學科,結業評分在學期中進行。大部分學科的評分在期末或學年末進行。有書面的和口頭考試,均依各學科要求進行。

評分系統分為五等:

1=優秀

2=良好

3=

4=通過

5=不及格

留學生可與一般TUD大學生一樣,進行同樣的評分,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仍由其國內大學評分。

TUD也是歐洲課程學分轉換系統成員之一,這個系統詳細講述了一個適應各歐洲大學評分的全兼容學分制,其目的是在所有歐洲大學和各學科領域裡都採用這樣一個學分制。TUD在其14個學院中有11個學院採納這種學分制。

合作

截止2013年6月,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建立合作辦學、學術交流關係的大陸高校主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常州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南昌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長安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校方或各個專業學院。

校友

諾貝爾獎獲得者

1998沃爾特·科恩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Walter Kohn

1999甘特·布洛貝爾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Günter Blobel

榮譽博士

1905 Wilhelm von Siemens西門子,著名企業家

1906 Ferdinand von Zeppelin 將軍,世界第一艘飛艇設計師

1928 Heinrich Rickert 哲學家、歷史家,新康德主義弗萊堡學派代表

1981 Konrad Zuse 土木工程師,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科學家

1989 Kurt A. Körber 著名企業家

1990 Günther Landgraf 物理學家,德勒斯登工業大學1990至1994年校長

1995 Václav Havel 捷克共和國前總統

1999 Kofi Annan 聯合國前秘書長

2014 Park Geun-hye 韓國總統朴槿惠

西方校友

Carl Theodor Albrecht 德國天文學家

Fritz Bleyl 德國藝術家

Julia Bonk 德國左派政治家

Steffen Heidrich 德國前國家隊足球運動員

Rudolph Hering 德國現代環境科技奠基人

Katja Kipping 德國左派政治家,國會議員

Max Littmann 德國建築學家

Theodor Pallady 羅馬尼亞畫家

Ernst Otto Schlick 德國造船工程奠基人

Herbert Seifert 德國數學家,拓撲理論貢獻者

Johannes Paul Thilman 德國作曲家

Hans-Heinz Emons 德國化學家

Erich Gloeden 德國建築學家

Ingrid Häußler 德國SPD女政治家

Claus Mattheck 德國材料學家

Siegbert Löschau 前民主德國化工部長

Jewgeni Oskarowitsch Paton 蘇聯科學家

Horst Rasch 德國CDU政治家

Hansjoachim Walther 德國數學家、政治家

Reiner Haseloff 德國CDU政治家

Martin Böttger 前民主德國民權運動領導人

Stanislaw Tillich 德國薩克森州州長

中國校友

張大煜 中科院院士 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物理化學家,中國催化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梁希 中科院院士 南京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部長
魏壽昆 中科院院士 北京科技大學創始人,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
李文采 中科院院士 冶金工業部北京鋼鐵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鋼鐵冶金學家
屈伯川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導 大連理工大學首任校長,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化工專家
袁輝球 浙江大學教授,博導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受聘於浙江大學物理系
朱傑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 上海交通大學信號處理與系統研究所副所長
黃席椿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導 西安交通大學無線電系主任,電磁場理論與技術專家
姜繼海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導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
戴天民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導 力學專家
沈輝 中山大學教授,博導 中山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周翔 中山大學教授,博導 凝聚態物理學,光學工程專家
白紹良 重慶大學教授,博導 混凝土結構工程專家
林松 同濟大學教授,博導 中德學院海德堡印刷開發方法與產品可靠性基金教席主持人
朱坦 南開大學教授,博導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徐宇工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導 中國北方發動機研究所高增壓技術國防科技國家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委員
朱美芳 東華大學教授,博導 東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衛東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導 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研究領域包括移動通信、無線寬頻接入技術
貝倫子(德) 同濟大學教授,博導 上海德文工學堂首任校長,同濟大學工學院教務長,同濟大學創始人
穆啟樂(德) 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古代希臘語、拉丁語與希臘羅馬歷史文化專家
權龍 太原理工大學教授,博導 太原理工大學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山西省新興產業領軍人才
朱光彩
水利專家 曾主持完成黃河花園口堵口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