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鎮

大豫鎮

大豫鎮,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位於如東縣東南部,東臨黃海,南與通州區接壤,北與洋口港毗鄰,緊鄰南通濱海園區,是如東縣陸上的東大門,擁有各類企業250家。境內河道縱橫,水網交織,鎮內交通發達,距縣城掘港鎮10公里,距洋口港15公里,334省道、222省道、223省道和海防公路穿境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物產豐富,為著名的瓜果之鄉,山羊之鄉,棉花之鄉。大豫鎮人傑地靈,物阜民豐,是清未狀元、民族實業家張謇創辦的“南通大豫墾殖公司”所在地,素有“中國文蛤第一鎮”之美譽。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1957年由鎮東、南坎、豫北三鄉合併為大豫鄉,1958年改公社,1965年更名南坎公社,1983年設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15公里。面積59.5平方公里,人口3.8萬。兵北、四貫公路過境,四貫河縱貫境內。轄止馬窪、坎西、南坎、凌邊、圩北、鮑橋、凌窯、亭海、周墩、豫東、茂青、育新、牛橋、環圩、齊心、新興、團結、新建1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糧食、棉花、油料。漁業主要是海洋捕撈,淡、海水養殖等。企業以建材、化工、服裝等為主。

2009年,撤銷大豫鎮和兵房鎮,設立新的大豫鎮,鎮政府駐大豫鎮東凌村,全鎮面積195.47平方千米,人口10.67萬人,轄4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現轄5個社區、16個行政村。

2012年3月20日,如東縣大豫鎮閘東村、東港村、東凌社區、如東東安科技園區行政區劃範圍正式劃分到南通濱海園區管轄範圍內。

地理環境

大豫鎮位於如東縣東南部,東臨黃海,西接縣城,北距正在建設的洋口深水大港1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是我國清末著名民族實業家張謇創辦的“南通大豫墾殖公司”所在地。居民語言也跟如東西部所不同,大豫鎮居民說的是啟海話跟啟東海門所相同,他們是江南移民的後人。

產業向高效規模化方向發展。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如東縣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豐利鎮將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確定的高效農(漁)業規模化要求,突出工作重點,切實加大推進力度。立足如東縣的資源條件,充分發揮海洋漁業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產業鏈長的優勢,真正將海洋漁業培育成如東縣的特色產業、強勢產業和富民產業。

在每個鎮形成1個或幾個規模化高效漁業產業,使如東縣高效漁業規模在現有的基礎上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儘快實現由海洋漁業資源大縣向海洋漁業經濟強縣轉變。 職能向可持續發展延伸。海洋資源是漁業生產的基本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新時期將堅持科學發展觀,圍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開展工作,延伸職能。要切實把握產業之間、行業之間、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關係,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產量與質量、開發與保護、安全與發展的關係,做到均衡發展、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尤其要在沿海開發、洋口港建設中爭當主力軍,在促進漁民增收、實現海洋漁業經濟快速發展、推進區域經濟繁榮上爭當排頭兵。

行政區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623104:~001 121大豫居委會 ~002 122南坎居委會 ~003 121東凌居委會 ~004 122兵房居委會 ~005 122大豫鎮農場社區 ~200 220止馬窪村 ~207 220周墩村 ~208 220圩東村 ~211 220香台村 ~214 220東港村 ~217 220九龍村 ~218 220鞏王村 ~219 122大同村 ~220 122丁家店村 ~221 220東安閘村 ~222 122徐征村 ~223 220馬家店村 ~224 122強民村 ~225 220一門閘村 ~226 220伯安村 ~227 220閘東村

原【兵房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3千米。1950年建新中、強豐、徐征、新民4鄉,1958年合併為兵房公社,1983年改為兵房鄉,1986年建鎮。1996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轄海豐、鄰鹽、馬店、東安、新民、兵南、保田、徐征、雙閘、東安閘、海凌、安北、強民、新誼、培德、兵北、雙港、一門閘、豐盪、兵郊、三港21個行政村和興東居委會。

原【丁店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7千米。1958年建鞏王公社,1962年更名大同公社,1983年改丁店鄉。1996年,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豫豐、大同、通如橋、豐港、王荃、荃東、毛竹橋、港閘、蘆葦港、協和、管房橋、伯安、磨墩、閘東14個行政村。

原【東凌漁業鄉】位於縣境東部,黃海之濱,距縣城22千米。1965年建東凌漁業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東凌、東港、兵港、東洋、凌港、華凌、三龍、九龍、棉東、港北、靶南11個行政村。

原【南坎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15千米。1957年由鎮東、南坎、豫北三鄉合併為大豫鄉,1958年改公社,1965年更名南坎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59.5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轄止馬窪、坎西、南坎、凌邊、圩北、鮑橋、凌窯、亭海、周墩、豫東、茂青、育新、牛橋、環圩、齊心、新興、團結、新建18個行政村。

大豫鎮區劃(2012年3月20日)

320623104001121大豫居委會320623104218220鞏王村委會
320623104002122南坎居委會320623104219122大同村委會
320623104004122兵房居委會320623104220122丁家店村委會
320623104005122大豫鎮農場社區居民委員會320623104222122徐征村委會
320623104200220止馬窪村委會320623104223220馬家店村委會
320623104207220周墩村委會320623104224122強民村委會
320623104208220圩東村委會320623104225220一門閘村委會
320623104211220香台村委會320623104226220伯安村委會
320623104217220九龍村委會

社區教育

大豫鎮 大豫鎮

大豫鎮兵房社區教育中心全力整合兵房鎮各類教育資源,以江蘇省重點成人校——鎮成人中心校為依託,培養了適合發展農村需求的各類適用人才,通過社區多層次、多形式的活動,著力開展兵房鎮社區教育培訓工作,提高了兵房鎮社區成員的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2007年,兵房鎮由政府牽頭設立了鎮社區教育辦公室,兵房鎮各單位整合教育資源,形成了以成教中心為主體,各村、各單位、各活動小組為輔助的三級社區教育輻射網路。

社區教育中心以“實際、實用、實效”為原則,舉辦了“農業單項技術速成班”,農村富餘和新增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班,青年法制教育培訓班等15個班,並且適時結合各類培訓和農時季節編髮種、養、加科技信息資料15期,下發兵房鎮近萬名農民手中。到10月底兵房鎮社區培訓率已達45%,企業職工培訓率達25%以上。同時兵房鎮各基層社區都建立了活動室,組建了“農家書屋”,舉辦了農民運動會,丁家店社區的農民體育活動受到省表彰,鎮老年大學的文藝隊自編自演了40多個文藝節目,到社區演出30多場,通過這些舉措,直接滿足了社區居民看書學習增長知識和豐富精神生活的實際需求,推進了兵房鎮三個文明的建設。

大豫鎮兵房國小 大豫鎮兵房國小

兵房國小(大豫鎮重點國小)

全稱: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國小(原兵房初級中學)
兵房國小近幾年來以“知行合一,精緻管理,文化立校”為辦學思想,以“等待每一個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為理念,注重學校文化的繼承與積澱,逐步形成以“小生活教育”為特點的辦學特色,贏得當地百姓的滿意。

經濟概括

經濟發展

該鎮經濟繁榮,物產豐富。有食品加工、機械電子、木器加工、棉紡針織、電光源加工等特色企業。

1.農業經濟圍繞“訂單農業、餐桌農業、出口農業、品牌農業”四大主攻方向,全面建立了高效規模化農業生產體系;

2.工業經濟形成海產品加工、紡織服裝、建材生產、緊固件製造等特色產業;

3.漁業經濟致力於“科學化、合理化、高效化”方向發展,以“天下第一鮮”著稱的文蛤以及紫菜、對蝦、梭子蟹等海產品暢銷海內外。“海港、海鮮、海韻”特色尤為突出。

4.與大豫鎮毗鄰的正在開發建設的洋口深水大港,使大豫鎮無可比擬地成為現代新型港口的“後花園”;豐富多樣、味美絕倫的海產品,使大豫鎮成為“中國海鮮之鄉”品牌開發建設的基地;

5.廣袤的原生態灘涂濕地以及“海上迪斯科”、海濱垂釣等別具韻味的旅遊項目,使大豫鎮成為“長三角”地區原生態濱海休閒度假游的首選地。

作為江蘇省臨海重鎮,大豫鎮主動策應江蘇省“海上蘇東”戰略和縣委、縣政府爭當“江蘇沿海開發第一縣”的號召,依託豐富的海洋資源優勢和優質發展載體,按照“突出主題、凸現主體、突破載體”的工作思路,迎難而上,主動作為,全力推動區域經濟的跨躍式發展。位於大豫鎮境內總面積24平方公里的如東經濟開發區東安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項目的吸納和承載力不斷增強,一個“道路通達、設施齊全、通訊便利”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園區雛形已經顯現,進區落戶企業28家,總投資達10億,已成為拉動如東經濟發展的四大平台之一。工業運行質量不斷提升,大豫鎮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億元,利稅7482萬元,已初步形成了緊固件加工、針織服裝加工、建材、農業副產品加工四大特色產業。

大豫鎮海濱旅遊休閒業潛力初顯,全年接待遊客2萬多人次。社會事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大豫鎮有線電視、電話、農村公路、自來水、新型合作醫療、社區衛生室、農村文體設施、治安聯防網路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先後評為“南通市治安安大豫鎮”、“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先進單位”。06年大豫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5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70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6250元。在由農業大鎮向工業強鎮、由漁業強鎮向新型城鎮的跨躍中,大豫正日益展示出其無限廣闊的前景。

大豫鎮一批“六進農家”指導員活躍田頭 大豫鎮一批“六進農家”指導員活躍田頭

大豫鎮一批“六進農家”指導員活躍田頭在新一輪的江蘇沿海經濟開發進程中,隨著蘇通大橋、海啟高速、沿海高速、港口鐵路的全面貫通,洋口港的全面通航,以及國際、國內資本和相關產業加速向長三角地區擴散、遷移,通江達海、承南啟北的交通優勢和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載體優勢,將為大豫加快融入"長三角"經濟高速增長區創造得天獨厚的外部條件。東安工業集中區的土地優勢、區位優勢、環境優勢、臨港優勢、配套優勢、政策優勢將更加凸顯,對外來產業、資本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將不斷提高,臨海產業園、客商創業園、洋口港後花園的功能將日益顯現。東安工業集中區將發展成為蘇中沿海最具特色的現代化工業園區,江蘇東部規模較大的食品、機械電子、新材料和輕紡織品生產基地。大豫鎮將真正成為江蘇省沿海經濟帶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大豫鎮以紮實有效的舉措推動工作。強攻招商引資、猛攻項目投入,打造優質載體,推進全民創業。有定報企業24家,擁有“豫豐梨”、“江蘇茉莉花”家紡、“龍濤”消防水帶等名牌產品。

2006年,大豫鎮的兵房社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億元,其中一產增加值1.7億元,二產增加值3.6億元,三產增加值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86元。

江蘇省南通龍濤水帶集團有限公司 江蘇省南通龍濤水帶集團有限公司

大豫鎮把技術創新作為發展企業的支撐點,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先後3次組織企業負責人與上海、南京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開展技術項目信息交流活動,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同時,他們又邀請有關專家教授為大豫鎮兵房鎮區企業負責人進行技術創新專業知識講座,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南通光大消防器材有限公司與國家消防研究所、南京化工大學結為技術合作夥伴,2008年以來,開發了國際領先的消防圈盤管,新型消防水帶等4個專利產品,提高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1至10月份的銷售收入達3000多萬元,比2007年同期翻了一番。

南通中榮水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聘用日本的兩名高級工程師,常年駐點指導,利用廢豬骨頭、魚鱗提煉加工成醫藥中間體的明膠產品,暢銷國際市場。 兵房鎮的一批企業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南通盾王勞保用品有限公司,年年拿出200多萬元,用於新品的開發。與國家勞保用品研究所技術合作,研製了5個市場緊缺的新產品,走俏中國20多個省市。1至10月份的銷售收入達4000多萬元。兵房鎮的20多個高科技含量產品的銷售收入占兵房鎮區工業銷售額的70%,近有60%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

特色產業

大豫鎮 大豫鎮

大豫鎮做為如東一個發展勢頭強勁的鄉鎮之一,左依如東縣城紡織業的工業廠房傳統優勢,右靠中國家紡行業的領軍地——海門三星疊石橋家紡城,以當地豐富的土地資源為後盾,將天時、地利、人和三者融會貫通,形成具有兵房特色的紡織勞保業。以南通燎原針織有限公司為首的紡織企業和以如東盾王勞保用品公司的勞保行業,經過幾十年的打拚,再江蘇省乃至中國已占有一席之地,並以欣欣向榮之勢向更高層次進發。

大豫鎮最顯著的生產要素即為土地,其獨特的土壤成分和海洋性氣候環境非常適合冬瓜、黃瓜、西瓜等農作物的生長。兵房社區人民在充分依靠優勢作物的基礎上,將其產業價值發揮到最大化的想法推動下,不單純依靠農副產品的收購,而是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更高的深加工產品,並衍生出一系列的輔助行業。既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又吸納了農村了農村的一部分閒散勞動力。

地方企業

南通中榮水產開發有限公司是中日合資公司、公司己通過l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主營水產品收購、養殖加工。農副產品收購加工、明膠半成品加工、甲殼素加工。主要原料、魚鱗、鯊魚軟骨、魚皮、蟹殼、蝦殼。水產品、大閘蟹、甲魚出口日本己有三年正。農副產品豬牛骨等加工。公司以生產型為主、有日本公司聯合研發的明膠、甲殼素、新材料、技術力量雄厚、

大豫鎮 大豫鎮

產品全部出口東南亞。 江蘇世紀燎原針織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各類橫機針織品設計、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針織服裝生產企業;公司成立於2003年12月,占地面積64454平方米,固定資產8000萬元,現有職工1200餘人。公司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德國STOLL電腦橫機80餘台,各類針型的半自動橫機700餘台,各類針型的縫合機300多台,並有完整的後整理配套設備。公司以“客戶至上、不斷挑剔、敢於創新、勇攀高峰”為經營理念,注重與客戶的長期合作。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產品質量贏得國內、外客商的信賴,成為日本、美國、歐洲等客商的定點生產廠家,客戶有H&M、ADIDAS、LPP、美特斯邦威等等,06年產量250萬件。在新一輪的服飾潮流中,世紀燎原人將審時度勢,把握機遇,一如既往地質量取勝,廣交四海客商,實施充滿人性化的服務,努力為客戶提供完美的產品和服務,不斷為其產品增值,爭創中國針織服飾的強勢企業。

南通大江燈飾有限公司是由香港施德電子公司投資70萬美元的外資企業。公司地處如東縣兵房社區工業園區,占地面積831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公司主要從事電光源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公司年生產燈泡195萬隻、燈具45萬套。企業現有從業人員93人,其中各類技術人員31名,公司員工整體素質較高。主要客戶包括美國及上海的一些大型貿易公司。公司產品質量過硬,一直是美國WALMART的A級供應商,並與國內外客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大豫鎮兵房居民委員會 大豫鎮兵房居民委員會

該鎮面貌不斷改觀。大豫鎮的鎮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新鎮區開發為龍頭的城鎮建設工程有序推進,圍繞開發新區、改造老區的思路,啟動修編鎮區總體規劃、加快著手編制“一園一廟一塔一街”的詳細規劃和新鎮區建設控制性詳細規劃,鎮區框架已經構建。

大豫鎮豐利鎮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千年古鎮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思想觀念不斷改變。思想大解放,給古鎮注入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大豫鎮有一大批農民成為開發大戶、脫貧致富的帶頭人,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出鄉村,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大豫鎮的紫菜育養加銷和以河蟹生產為主體的淡水產育養銷兩大主導產業體系已經形成,以發展絲織、水產、糧飼加工、規模種養為主體的企業已經形成規模,建立了果蔬設施栽培、特種淡水養殖等八大規模生產基地,打造了一批“雙千畝”高效漁業規模生產示範村和“一村一品”的紫菜專業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17%以上。

鎮區初步框架已經構建。隨著豐利醫院整體搬遷和鎮政府等新辦公樓的相繼落成,以及文園商貿城、楓發工業集中區的陸續開工建設,一個集居住、商貿、流通、休閒、服務等二、三產業於一體的新鎮區已趨形成。農村集鎮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通過農民集居點、“村村通”、“村連村”、“改廁”、綠化造林、河道疏浚、泵站改造、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等一系列工程建設,使豐利鎮的整體形象不斷得到提升。

大豫鎮兵房社區投入27萬元新增的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箱桶設施已全面投入使用,同時,成立了公路辦公室,對兵房鎮新建水泥路實行保姆式管理。兵房鎮區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啟動垃圾集中處理工作,加快建立“組保潔、村收集、鎮運轉”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機制。為切實改善農村水環境,解決農村水環境髒亂差的突出問題,鎮建立健全了河道水面管護長效機制。在綠化上,兵房鎮通過沿海防護林工程項目的帶動,組織實施了沿海防護林、通達工程綠化、河道整治綠化、小康示範村綠化和綠色富民等工程,新增綠化面積3500畝,並在各村配備了綠化維護員。兵房鎮鎮加大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力度,以打造農村新型社區為重點,堅決制止點外建設,11個村基本完成集居點建設,其中強民村36套新建套房已被村民認購一空。

九洲城市花園

九洲城市花園 九洲城市花園

小區位於大豫鎮新鎮政府對面,大豫鎮(兵房社區)新興路南側 ,位居大豫鎮核心地段,2010年9月開盤,2011年6月交房,此小區為兵房鎮區第一個現代化多層小區,小區占地面積16646.31平方米,共11棟,商住性質,多層6樓,外圍底層為沿街商鋪。 為大豫鎮現代化建設起到了標桿作用!

 

所轄村屯

大豫鎮兵房社區大同村村民蔡朔投入一百多萬元,建起絎縫機廠。大同村有了十八家絎縫機械企業,形成版塊經濟。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富有經濟頭腦的大同村人,到海門、三星、常熟等地從事床上用品的加工經營。他們了解到生產絎縫機械附加值,有一定的市場銷售空間。潘衛東等人創辦了首家絎縫企業,此舉帶動了一批農戶相繼辦起了這一行當。開始都是家庭“小作坊”的生產經營。通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實力,普遍更改了“公司”的戶口。公司依託上海紡織大學,無錫輕紡研究所等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關係,不斷開發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從過去的普通型絎縫機械,提升為電腦全程控制的新一代電腦絎縫機。南通大同絎縫機有限公司在國內首創生產了多針電腦絎縫機,銷往俄羅斯、希臘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同村的一批生產絎縫機企業的老闆具有較強的品牌意識,公司分別註冊為“大同”“通如”“創科”“天地”“大地”等商標,並參加過香港、上海輕紡機械國際展銷會,受到中外客商的青睞。公司生產的品牌產品,覆蓋中國二十九個省市,僅在中國最大的海門三星疊石橋市場,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銷售份額,年銷售收入達4000萬元。

基礎設施

大豫鎮以完善的基礎設施服務發展。其中兵房鎮區1.5平方公里的新鎮區日趨繁榮,新興路、富華路、334省道、222省道等主要交通幹道打通鎮區交通循環,連線對外交通;行政服務、教育衛生等公益設施俱全;農副產品一條街、富民小區開發已經到位。150公頃的工業集中地已吸引近30家企業落戶,園區內“三橫兩縱”的道路交通格局已經形成。

全鎮以和諧共進的理念建設新農村。“河道疏浚工程”、“綠化工程”、“通達工程”、“集居點建設”、“有線電視、調頻廣播雙入戶工程”等切實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提升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人民生活

大豫鎮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到2007年底,大豫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473元。隨著收入的增多,人們的居住條件更趨完善,消費方式不斷變化,衣著消費走向時尚化、品牌化、個性化,飲食更講究營養搭配了;除一般家用電器基本飽和外,空調、電腦、私家車也進入尋常百姓家,各村居建起棋牌室、圖書室,老年書畫、京劇票友等社區文化、特色文化的弘揚,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大豫鎮在全縣率先建成了20家示範社區衛生服務站,農民積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大豫鎮21個村(居)委會分別成立了食品藥品監督站和“12315”消費者投訴站;人民積極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企業工傷保險等;城鄉低保不斷完善,使人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有了保障。

社區活動

老年人健身 老年人健身

2014年10月19日上午,大豫鎮老年健身隊和掘港鎮老年健身隊在大豫鎮兵房社區文化廣場舉行了“快樂健身練丹心、大美夕陽展風采”系列之聯誼活動。老年朋友們歡聚一堂,為大家展示了廣場舞、秧歌舞、太極拳、柔力球、手杖操、武術表演等精彩的節目,他們優美的舞姿、動聽的歌聲、快樂的笑聲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觀看,贏得了觀眾們的陣陣掌聲。大豫鎮老幹部黨總支書記施益兵以及各老幹部支部書記、社區教育中心曹永東校長以及兩鎮的文化站站長等也出席了此次活動。

地方特產

海鮮特產 海鮮特產

大豫鎮農業進程不斷加快,大豫鎮共有農副產品龍頭加工企業10家,產品涉及蔬菜冷藏、瓜果醬深度加 工等多個領域,生產的花椰菜、蒜苔、世珍玉米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遠銷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連續多年躋身南通市外向型農業“十強”鄉鎮。漁業基礎日益夯實,大豫鎮出產紫菜、文蛤、對蝦、鏝魚、青蛤、南美白對蝦等40多種海產品,年產成品紫菜3萬箱,文蛤養殖面積5萬畝,是中國最大的文蛤苗培育基地和文蛤出口基地

結構最佳化

大豫鎮 大豫鎮

南通興盛食品有限公司與所在地的大豫香台、豫東等村簽訂5000多畝大白皮蠶豆種植契約。大豫鎮12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分別與當地農戶落實秋播種植訂單,使大豫鎮秋播結構調整最佳化率達90%以上。2008年大豫鎮及早把秋播指標任務分解到12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由這些企業與市場對接,拿回產銷訂單後,與農戶落實種植生產基地,實行公司+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大豫鎮的江海緣食品有限公司、恆順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冬瓜果醬企業,2008年的加工生產任務還沒結束,就與客戶敲定2009年銷售訂單,落實的銷售量在2008年的基礎上增加40%,與農戶落實15000多畝冬瓜種植生產基地。南通江洋食品有限公司又增加了一條加工生產線,與日本客商簽訂了2000多噸醃製菜的產銷任務。公司也與當地農戶落實了3000多畝的蒿菜、日本白蘿蔔等種植項目。

風景名勝

大豫鎮基督教堂 大豫鎮基督教堂

兵房天主堂位於如東縣大豫鎮富華路西側,是縣城掘港天主教堂的延續。1986年落實宗教政策過程中考慮到掘東地區天主教徒相對集中,故將掘港天主教堂遷至原兵房鎮。1986年動工興建,1987年落成,面積約240平方米,磚木結構,1998年,在教堂東側征地4000平方米,興建神父樓。1999年成立了如東縣天主教愛國會宗教團體,由神職修女、教友組成,使域內天主教徒有了自治、自律、自主辦會的組織。2002年,整修改造教堂,新砌3間附屬用房,並對場所內進行綠化,堂區面貌有了很大改觀。兵房天主教堂自開堂至今多次被市、縣評為“文明宗教活動場所”、“模範宗教活動場所”,2009年,兵房天主堂在原址西側易地重建,新堂工程包括教堂及兩幢生活用房,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工程預算400萬元。

著名人物

張謇 張謇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今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1916年由張謇創辦的大豫墾殖公司中豫區中三區位於如東縣東部的海凌村,如今行政上劃歸大豫鎮兵房社區管轄。

為了紀念張謇先生的傑出貢獻,特在大豫鎮建造了銅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