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頂枯病

大豆頂枯病

大豆頂枯病寄主範圍較黃瓜花葉病毒窄,能系統侵染的作物有大豆、小豆、豌豆、扁豆、心葉煙、黃瓜、南瓜、西葫蘆等,局部侵染莧色藜、豇豆、綠豆、蠶豆、菜豆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豆頂枯病英文名: Soybean top necrosis disease
別名: 矮化病、萎縮病
病原中文名: 黃瓜花葉病毒大豆萎縮株系
病原拉丁學名: 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Soybean stunt strain,簡稱CMV—S
病原分類地位: 黃瓜花葉病毒組
病害類型: 病毒
主要危害作物: 寄主範圍較黃瓜花葉病毒窄,能系統侵染的作物有大豆、小豆、豌豆、扁豆、心葉煙、黃瓜、南瓜、西葫蘆等,局部侵染莧色藜、豇豆綠豆、蠶豆、菜豆等。
主要為害部位: 葉,莖頂部

為害症狀

該病症狀變化較大且多在生長中期顯症。北方很多品種表現為豆株從頂部開始沿莖向下變褐枯死,葉脈壞死或形成大的壞死斑塊。染病早的植株不結實,發病晚的結實率很低,在田間枯死的頂部易被葉片掩蓋。此外,有的呈輕花葉或輕微皺縮或沿主脈抽縮。病種子也產生斑駁。該病無論植株還是種子症狀較難與大豆花葉病區分。必要時需檢測病原,測定病株細胞內有無風輪狀內含體,大豆頂枯病細胞內無風輪狀內含體。而大豆花葉病則有。

形態特徵

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Soybean stunt strain,簡稱CMV—S稱黃瓜花葉病毒大豆萎縮株系,屬黃瓜花葉病毒組。病毒粒體球狀,直徑28~30nm,含單股RNA,鈍化溫度50~60℃,稀釋限點100~1000倍,體外保毒期1~4天。寄主範圍較黃瓜花葉病毒窄,能系統侵染的作物有大豆、小豆、豌豆、扁豆、心葉煙、黃瓜、南瓜、西葫蘆等,局部侵染莧色藜、豇豆、綠豆、蠶豆菜豆等。

傳播途徑

該病毒寄主雖較廣,但生產上的初侵染源仍然是種傳病苗,該病毒種傳率可達80%~100%,傳毒蚜蟲主要有大豆蚜、豆蚜桃蚜、馬鈴薯長管蚜等,汁液也可傳毒。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用新高脂膜進行拌種處理,能有效隔離病毒感染,預防大豆頂枯病,且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2、按要求適期播種,與高稈作物間作,可減輕發生大豆頂枯病。 
3、加強田間檢疫,及時中耕除草。在開花前、幼莢期和膨果期各噴施一次菜果壯蒂靈,可強花強蒂,提高抗大豆頂枯病的能力,促進果實發育,無空殼、無秕粒。
4、防治蚜蟲可減少病毒病為害,在苗期按照植保要求,噴施滅菌防蟲藥劑加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大豆頂枯病發生和蔓延。

地理分布

東北山東、山西、江蘇均有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