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種茶

大葉種茶

大葉種茶,屬於山茶科,在雲南特殊生態環境條件下生長繁衍,根據分枝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喬木、小喬木等類型。

百科名片

大葉種茶樹是山茶科山茶,屬山茶種(Camelliasinensis),是在雲南特殊生態環境條件下生長繁衍的具有自身獨特個性的栽培品種,分為喬木、小喬木等類型。

大葉種茶詳述

雲南大葉種茶樹根據分枝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喬木、小喬木等類型。喬木型植株高大,分枝部位明顯,有明顯主幹;而小喬木型茶樹,植株較高大,基部主幹明顯。按分枝部位不同,茶樹樹冠分為直立狀、半開展狀,自然生長的喬木茶樹多為半開展狀。

雲南大葉種茶樹,由於頂端生長優勢明顯,自然生長的茶樹分枝呈單軸分枝,從葉片的大小來看,定型成熟葉片的面積一般大於40cm2,從雲南大葉種內部結構來看,柵欄組織大多數為一層,且排列較稀疏。大葉種茶樹葉片長12.7~25.3cm、寬.8~9.0cm,葉形橢圓為主,葉尖聚尖或漸尖,葉面隆起,葉色綠有光澤,葉片厚而柔軟,葉身背卷或稍內折,葉緣微波,側脈10~11綠。

大葉種茶樹春芽萌發期在早春,育芽力強,.發芽密度中等,芽葉肥壯,色黃綠,茸毛特多,持嫩性強,一芽二葉百芽重平均153.2g。盛花期在10月上旬,結實率低,芽葉產量高,且內含物質豐富。

雲南大葉種茶樹的代表性品種可以分為群體種、無性系品種兩個大類。“群體種”主要是:鳳慶種、勐庫種、勐海種。“鳳慶種”:以臨滄市鳳慶縣為中心,主要分布在雲縣、永德、鎮康、臨滄、昌寧、保山、騰:中、龍陵、德宏等地。“勐庫種”:以臨滄市雙江縣為中心,主要分布在雙江、臨滄、滄源、耿馬、瀾滄、墨江、孟連、西蒙、景谷、景東、鎮源等地。

“勐海種”:以西雙版納勐海縣為中心,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思茅市。雲南大葉種的另一類代表性品種,是以無性繁殖方式選育出來的雲南大葉種的後代。主要有:雲抗43號、長葉白毫;雲抗10號、雲抗14號:雲梅、雲瑰、矮豐等;雲選9號雲抗37號.

大葉種茶與小葉種茶的區別

大葉種茶與小葉種茶的形態區別。大葉種角質層厚度2~4µm;中小葉種角質層厚度4~8µm。大葉種柵欄組織通常只有的1層,遮蔭下會增加;中小葉種有柵欄組織2層,多達3層。大葉種柵欄組織細胞內葉綠體較多,有60~l00片層,光合速率較高,海綿組織比較多而松,葉背的氣孔大而細,葉色多帶黃綠,葉尖較銳長,梗和節間長,單位葉片面積的氣孔數較少,氣孔的保衛細胞較大,蒸騰速率快;小葉種柵欄組織細胞內葉綠體較少,有20~40片層,光合速率較低,海綿組織少而密,葉背氣孔多而密,葉色多濃綠:葉尖較鈍。據嚴學成研究,大葉種茶樹氣孔密度約l00個/mm2,最多為150~180個/mm2;中小葉種約200~260個/mm2。從全國紅綠茶產區的高產實例看,大葉種芽葉重在0.4~0.5g,每0.11m2采面上芽葉數應有200~250個;中小葉種芽葉重在0.2~0.25g.,每0.11m2采面上芽葉數要有400~500個。芽葉平均重量,取決於茶樹的種性,如雲南大葉種在正常培育下,一般400~500個1芽2~3葉混合芽就有500g;而中葉類型的苔茶品種則要2000個才達500g,小葉類型的要3000個以上才達500g。
 一般大葉種葉大柔軟,葉面的革質層也比較薄;而小葉種葉片小而脆硬,葉面的革質層較厚,葉片硬脆,對制茶品質不良,但有利於抗逆性。大葉種的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的比例為1:2或l:3,而小葉種的比例為1:1或1:1.5,即大葉種的海綿組織細胞較小葉種多。因此,茶多酚、咖啡鹼等有效物質較多,製成的茶味道濃烈。小葉種的柵欄組織較多,胡蘿蔔素、葉黃素總量高,這些萜烯類衍生物可分解成β-紫羅酮和茶螺烯酮等香氣物質,所以小葉種可以制出高香的茶葉。

大葉種茶與小葉種茶之間主要化學成分的差異

茶葉內含成分中茶多酚、胺基酸和咖啡鹼含量是茶樹品種最重要特性。茶樹品種不同。物質代謝類型也不同,其生化特性的差異也反映在茶樹新梢多酚類的含量與組成上。南方大葉種碳代謝強烈,茶多酚代謝旺盛,茶多酚、兒茶素總量、酯型兒茶素(EGCG及ECG)和酚/氨比值大(見表1),形成茶黃素的潛力大,適制紅茶、普洱茶。中小葉種氮代謝和胺基酸代謝旺盛,氨、胺基酸、茶氨酸含量高,其香氣、滋味高爽,適制綠茶。

雲南大葉種茶樹的鮮葉含有較高的茶多酚,其中兒茶素含量占茶多酚總量的70%,而一般小葉種茶樹的鮮葉茶多酚含量較低(見表1)。一般來說,茶葉中兒茶素類化合物的組成、中以L-EGCG含量最高,其次是L-ECG和L-EGC,但在雲南大葉種中L-ECG含量幾乎接近L-EGCG,而且L-EC和D,L-C的含量和L-EGC相近,甚至超過L-EGC的含量(圖1)。傅冬和等研究表明,小葉種兒茶素中EGCG與ECG之比遠大於大葉種兒茶素(圖1),小葉種.兒茶素中平均比值為3.5598,大葉種兒茶素中平均比值為1.3245,說明小葉種兒茶素中EGCG所占的比例遠高於大葉種兒茶素中EGCG的比例。大葉種兒茶素的酯型兒茶素的比例大於小葉種兒茶素的酯型兒茶素的比例,說明大葉種中酯型兒茶素的質量分數大於小葉種兒茶素中酯型兒茶素的質量分數,致使大葉種兒茶素的,抗氧化效果強於小葉種兒茶素。

茶葉中茶多酚、胺基酸、咖啡鹼是形成茶葉內質主要理化成分之一。茶多酚性味苦澀,其氧化物是構成茶湯滋味鮮爽的主要物質;胺基酸性味鮮而帶甜,與咖啡鹼形成的絡合物是構成茶湯滋味鮮爽的主要物質;咖啡鹼其性味苦,參與茶葉品質的形成,且與茶黃素結合形成絡合物提高茶湯鮮爽度,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物質。不同茶樹品種茶多酚、胺基酸、咖啡鹼含量不同(見表1)。按葉片大小分析茶多酚含量呈大葉>中葉>小葉規律,胺基酸含量呈中葉>小葉>大葉規律,咖啡鹼含量則呈大葉>小葉>中葉規律。這些成分與品種的關係對茶類的加工有指導意義。
 

普洱茶均由大葉種為原料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捻、日光乾燥、蒸壓成型等工藝製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緊壓茶。其品質特徵為: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