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國寺[綜述]

大興國寺[綜述]
大興國寺[綜述]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興國禪寺(原大興國寺),位於長安西部興隆鄉,東甘河村東一華里處。據《鹹寧志卷七詞》記載,大興國寺始建前曾是唐太宗的練馬場,唐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建成興國寺。寺南是堰渡村,北至側坡村,全長五華里,有殿36座,僧人百餘位,屬皇家寺院。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與魏徵等於興國寺「顯德殿」議治國方略,提倡「偃武修文」,遂親賜修建大興國寺。

大興國寺

興禪護國(法源興國): 大興國禪寺,效仿古聖先賢,弘揚禪宗不二法門,將廣泛接納十方信眾坐香參禪,悟無生法忍。 興禪護國,意在眾生不識本性,妄自貪著,希望眾生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回歸到自性法海這個家 ,國家、社會乃至整個世 界、法界才能安寧、和諧! 該寺為唐三藏西行取經始發站、今世佛法流傳地,堪稱法源,故興禪護國亦名法源興國,對佛法流傳無盡未來、天下太平,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寺院建築布局特殊,除大雄寶殿外,特建迦葉殿,昭示迦葉尊者托者天心,在雞足山華首門守衣入定、待佛下生、續佛慧命的千秋功績。 誠望十方信眾發心,踴躍資助,功德無量!

歷史變遷

唐時寺院規模宏大,有「老和尚騎馬關後門」之美談。唐永徽元年(公元六五○年),薛剛因反唐曾藏身於寺內,寺西側有瓦碴塔,高數丈,唐高僧玄奘法師自洛陽二次來長安,曾投身寺內並從瓦碴塔西行,所以該寺又以「唐僧取經第一站」而聞名於世。
興國寺在歷史上曾幾遭破壞。首次為宋末戰亂所焚,清乾隆五十二年重建。同治年間因民族矛盾又毀之一炬,第三次清光緒年間,由當地鄉紳發心聯合附近三十三村再建興國寺,建成四大天王殿,二十四諸天殿,觀音殿。 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年(公元一九五一年),破除封建迷信,拆除中前兩殿,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又拆除了後殿,兩位僅有的僧人也被勒令還俗。 公元1993年,為弘揚佛法,由東甘河村李福印等廣大居士發心重建。破土時得佛物二十餘件,並找回清乾隆年間殘碑一尊,是為得力考證。在原址上恢復了中殿即釋迦牟尼大佛殿,砌就了紅磚圍牆即榻房、饍房。
公元2006年,因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設新校區需要,寺院又搬遷至原址北方約500米處。

建築布局

現有上能下超大和尚攜十方信眾發大心新建,並更名為大興國禪寺,以彰顯宗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寺院 擬建成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客堂、上客堂、禪堂、藏經閣、禪茶院、素齋館及寮房等。目前只有天王殿,觀音殿、
客堂、東邊寮房已建成,其餘尚未動工。
可嘆世事蕪雜,人心不古,1995年所立碑誌: 並存有大鐘一口。

新建奠基碑

基碑文曰: “丁亥年重建長安大興國寺奠基 丙五月初四日長安大興國寺主持釋能超和尚與僧眾能榮、叢來、定賢、德空、德有、法性、法海、法覺、法起、法渡、法悟、法幢共攜俗家弟子陳皓、陳廣朝、朱寧翠、重慶辛路、段建民、杜秀蘭、方靈芝、法淨張寧、郭向東、郭永偉、黃東、賀軍、韓建民、霍世榮、金影濤、咎應南、林鳳鳴、劉晏暉、劉謙慧、劉建雄、劉金鳳、劉秉哲、劉毅、劉芳竹、劉文華、李昕卓、李蘊光、李蘊林、李彬、李衛東、李海濱、李福印、孟來寶、陸穩周、南陽檢振有、彭旭東、
商慶國、蘇鳳萍、孫國慶、孫明男、沈廣謙、史振力、舒鵬、田邏龍、王凱、王偉、王寶金、王建軒、王濱、汪洪濤、汪海濤、吳京磊、葉振龍、楊元、於蘭、張福來、張勇、張偉、張烈霞、張引蘭、張華君、張跟學、職汝壘、鄭衍旭、趙晶、朱廣寧、朱曉青、李金龍、李旭峰等,共起法心,重修長安大興國寺,弘佛之真法,渡十方之信眾,願三世諸佛保佑天下蒼生,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共享福田!南無阿彌陀佛
長安大興國寺
丁亥年五月初四日”
祈願佛教長存,正法久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方丈簡介

現任方丈為上能下超大和尚,1988年出家,90年受具足戒,法脈曹洞宗,曾侍奉於終南山上慧下靜禪師座下,多年來一心弘揚禪宗,矢志不渝。 大和尚現正在攜眾弟子新建興國寺,並更名為大興國禪寺,旨在成就十方信眾坐香參禪,希望每個眾生都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悟無生法忍。
:(這些都是我們平日在師父那裡陸續聽到的片段故事,都是很可貴的精神食糧,現在也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1 大和尚軼事 上能下超大和尚88年於崆峒山出家之初,每天往返兩小時,從山下擔兩桶水上山,不斷地抄寫經文,可謂精進勤苦。 89年前往少林寺常住,習禪練武,其間亦多往江西雲居寺、西安臥龍寺等處參學。尤其於90年始,在臥龍寺侍奉上慧下靜禪師直至禪師91年圓寂,其間晝夜精勤參禪,得入道之處。之後繼續前往各地參學。自94年從廈門南普陀歸即常住終南山淨業寺一年多,從事於寺院的恢復重建工作。也曾與另一法師相約朝禮峨眉山大行普賢菩薩,中途因種種因緣不足而未果。 後離開淨業寺,即前往寧夏賀蘭山脈六盤山腳下西海子住西海茅棚,兩年多來,堅持苦行,終日精進參禪。 自98年始,常住於法門寺。曾與另外兩位法師共同創辦弘法利生會,印送經書,使佛法流昌。並且幫助寺院恢復、興辦禪堂,為堂主,大振宗風。06年8月初,“重走唐僧西行路”的明賢、慧在法師途經法門寺,於師父相談甚歡,並有照片作為 紀念:
中間穿灰色長褂的是能師,從左往右的其它出家人依次是法門寺監院智超法師、明賢法師、慧在法師(台灣)、副寺來正法師
07年初夏,由李昕卓等居士發心,能師遂在大眾的邀請下,主持新建大興國禪寺,專弘禪宗!
2 慧靜禪師小傳 上慧下靜禪師,祖籍四川,19歲出家,圓具後即往高旻問西來之旨,因無所得乃四海參謁,後再叩高旻,精進參禪不知寒暑,歷13年未出山門一步,後得妙老(來果禪師)印證。 建國後,息影於終南,文革中定居摩天嶺,曾率僧俗兩眾於南五台大茅棚打精進禪七,剋期取證,其中有多人證悟。 恢復宗教自由後,曾於多處禪剎興辦禪堂,如高旻寺、雲居山文殊院、寶光寺、雪峰寺、嶺羊寺。後至臥龍寺,專辦禪堂,勸佑後學,培養了很多入道的禪和子(能師當時也在其中)。 91年初,安詳示寂,時年86歲。
方丈寄語
在網站建成之際,大和尚鄭重寫了一段文字,要求廣而告之,全文如下:
“希望喜歡修行的善信能直指本性,早證菩提,免得落入邪見,捨本逐末,向外馳求 ,枉費精力” 
按: 值像末之際,眾生根鈍慧淺,聖教衰微。在此之世,有大和尚出而弘揚禪宗明心見性最上乘法,實不可思議。願諸大菩薩、十方信眾、善男子善女人等踴躍相助,慷慨布施,建成道場,大興佛化,共同成就,普渡眾生!

大荔縣大興國寺

位於陝西大荔縣之古寺。隋文帝大興佛法時,曾命四十五州各置大興國寺,本寺即其一,亦為文帝出生之地。東魏大統七年(541),文帝生,托神尼智仙撫養,住於般若尼寺。十三歲始還家,時值北周排佛之潮,及至隋起,帝由山東入,及登天子位,乃重興佛教,繼於各地造大興國寺,並重建般若尼寺。仁壽二年(602),帝及後同感得舍利,遂於州郡之大剎內營塔百餘所,塔下必置神尼之像。本寺背城臨水,殿塔廊廡,極盡莊嚴,隋末唐初,法祥、道宗曾於此弘法。

同州大興國寺

立塔。值雨無壅障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啟馳散。日光照曜。復有神光。重繞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維大隋仁壽元年歲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謹於同州武鄉縣大興寺,奉安舍利,敬造靈塔。願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諸皇子孫等,並內外群官,爰及庶民,六道三途,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聞法,永離苦空,同升妙果。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隋文帝楊堅算得上是衷心佛教,敬崇僧尼的有道明君。當他登上皇位後,就下令把北周武帝時損壞的寺院全部修復或重建;招回回遣散和還俗的僧尼;並敕詔將他從前凡足跡所經歷過的四十五個州,每州都建造一座大興國寺;對他小時候寄居過的般若寺,更是擴大規模,讓寶光重輝,鐘鼓聲遠揚,也改名為大興國寺。

同州大興國

寺舍利塔下銘又名“同州塔銘”、“同州武鄉縣大興國寺舍利塔銘”,原在同州武鄉縣大興國寺。《雍州金石記》雲:“在同州府興國寺,碑為八分書。數十年前因塔毀,僧俗以碑與舍利為家,葬之。惟額存焉,‘諸佛舍利寶塔’六字,字徑尺許。”‘,額名應是寶塔之額名,與塔銘無關。石為正方形,高、寬均50.5厘米,10行,滿行11字,隸書,石四角各有一方形孔。銘文同於青州,無首題,第三行“皇帝”前、第六行“太祖武元皇帝”前均另起一段。石現藏陝西大荔縣文物管理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