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濕熱

大腸濕熱

大腸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因飲食不節等因素造成。相當於西醫的急慢性腸炎,急慢性細菌性痢疾,細菌性食物中毒,急慢性阿米巴腸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闌尾炎,痔瘡。症見腹痛下痢,里急後重,或便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多因飲食不節不潔,損傷腸胃,濕熱之邪乘虛內犯所致。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大腸濕熱 病證名。指濕熱蘊於大腸之證。症見腹痛下痢,里急後重,或便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多因飲食不節不潔,損傷腸胃,濕熱之邪乘虛內犯所致。多見於結腸炎、痢疾。治宜清熱燥濕。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

臨床表現

腹痛下痢,里急後重,或大便膿血,或暴注下泄,肛門灼熱,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並見發熱汗出,午後熱盛,

胸脘滿悶,肢體沉重,納呆嘔惡,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鑑別診斷

1.腹瀉

一般實證歸大腸,虛證歸咎於脾。腸虛滑泄,治不離脾。實證加腹瀉,常見的兩種,一為此證,另一為傷食。後者有暴飲暴食史,腹瀉物酸腐,依據兩點可鑑別。虛證腹瀉,有腸虛滑脫(責之於脾、腸)、脾虛腹瀉(責之於脾)、五更泄瀉(責之於脾、腎)等等,或涉及單一臟腑,或累及多臟腑。實證均不難鑑別。

2.大腸熱結

是指邪熱結於大腸引起的病變。症見便秘或熱結旁流,瀉下黃臭糞水,腹痛拒按,舌苔黃燥,脈沉實有力。見於溫熱病陽明府實症。治宜清熱瀉下,導滯為主。

辨證要點

1.大腸之症,腹痛、腹瀉;

2.實證,病程較短,身體不虧;

3.濕熱證,苔黃膩,瀉下較臭,或膿血、或如水注等等。

辨證施治

1.臨床上之痢疾、泄瀉均以本證為多,治療當以祛邪。其新感屬此證尤多,治療以通因通用為要,忌用收澀止瀉之品。痢疾患者應注意調氣行血的運用,若下血較多應該重用行血之品,膿多者宜重用理氣藥;泄瀉患者當濕熱分清,其瀉可止。但濕熱泄瀉容易耗傷氣陰,年老體虛之患者可引起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之危重證候,除治療上須隨證施方,還應高度重視此類患者的病情變化。

2.在治療痢疾時,應始終顧護胃氣。在治療濕熱痢的方藥多系苦寒之品,不應長時間大量使用這一類藥物,以防傷胃氣。

3.若本證久而不愈,反覆發作,表現正虛邪戀,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藥物灌腸往往是臨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藥用白頭翁、秦皮、黃柏、夏枯草、青黛、紫草、明礬、牡蠣、烏梅、罌粟殼、五倍子等。每劑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濕度37~38℃,開始每次用50~100毫升於早晚各作保留灌腸1次,適應後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腸1次。患者取側臥位,臀高頭低,慢速灌腸,灌入後取胸膝位15分鐘,再仰臥1小時以上。

4.治則

清熱,利濕,解毒,調氣,行血。

(1)內服方藥

1)芍藥湯加味芍藥、黃芩、黃連、大黃、銀花、檳榔、當歸、甘草、木香。本方適用於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的痢疾患者。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劑。

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證,加荊芥、防風、羌活;如熱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純下赤凍,則加白頭翁、秦皮、地榆、丹皮;若挾食滯,苔膩脈滑,加用神曲、青皮、陳皮、芒硝(入湯沖服);若濕熱留連不去,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加用人參(黨參)、白朮、乾薑;若下痢初作,表證已解,痢猶未止,可用香連丸,日三次;若痢下為醬色,時作時止,可加用鴉膽子仁治療,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5粒,膠囊分裝,飯後服,連用7~10天。

2)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黃芩、黃連、甘草、銀花、茯苓、木通、車前子。本方適用於腹痛,瀉下急迫為主證的泄瀉患者。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劑。

若濕熱泄瀉以濕邪偏重,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可加用厚朴、薏仁;挾食滯者宜加神曲、山楂、麥芽;如有發熱、頭痛、脈浮等風熱表證,加連翹、薄荷;如在夏季盛暑之時,可酌加藿香、香薷、扁豆花.荷葉。

(2)外敷藥物

1)苦參粉適量,溫水調成糊狀敷臍。

2)梔子適量,研為細末,雞蛋清調成膏,貼雙足湧泉穴。

3)白礬、五味子、五倍子研為細末,用開水調成膏,貼神闕穴。

4)噤痢膏牙皂、細辛、蔥6根(拭淨泥土,勿洗),田螺2個,小麥曲。諸藥混合,搗融如膏,貼於神闕穴,蓋以紗布、繃帶固定,藥乾另換。

5)熱瀉散黃連、滑石、廣木香、吳茱萸,諸藥混合粉碎為末,過篩,取藥末,撤於2~8平方厘米膠布中間,分別貼於神闕、大腸俞,1日換1次。

6)大黃,或甘遂、大戟研為細末,用醋凋敷臍部固定。適用於疫毒痢腹脹者。

(3)灌腸療法臨床上對長期反覆不愈之本證患者,常採用灌腸療法。

1)蒲公英、敗醬草、紅藤、穿心蓮、黃柏,加水煎至150毫升,溫度在30~40℃時作保留灌腸。如能保留8小時以上,療效更佳。

2)錫類散、雲南白藥、生肌散、5%普魯卡因,加入生理鹽水中,加溫後保留灌腸。

3)苦參,濃煎,每次用50毫升,加奴夫卡因,作保留灌腸。

4)白頭翁,煎成藥液100毫升,每日作保留灌腸1次。治阿米巴痢疾。

5)大蒜,搗汁,加溫開水160毫升,作保留灌腸。治阿米巴痢疾。

6)野菊花煎劑100~15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10~15日為一療程,休息數日後可開始第二療程。

其他療法

1.針刺

取穴天樞、足三里、陰陵泉、曲池、委中;發熱惡寒身痛者加合谷、曲池;暑熱吐瀉者加金津;玉液;胃脘脹痛者加中脘、內關;食積者加巨闕;便粘膩,腥臭,里急後重者加上巨虛、下巨虛,強刺激。曲澤、委中、金津、玉液可點刺放血,天樞穴刺後拔罐。休息痢加脾俞、胃俞、關元、腎俞。日治療1次。

2.拔罐

在大腸俞、三焦俞、氣海、天樞、關元和足三里的穴位上,每日拔吸一次。

症狀

臨床表現:利下赤白粘凍,里急後重,或暴注下泄,色黃而臭,便次增多,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渴,或惡寒發熱,或但熱不寒,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並見腹痛,發熱汗出,胸脘滿悶,肢體沉重,納呆嘔惡;見於急慢性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腸炎,細菌性急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檢查

進一步確診需依賴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腸炎可作嘔吐物及大便培養,獲得病塬菌即可確診。有些病塬菌如沙門氏菌感染可作血培養。病毒性胃腸炎可用電子顯微鏡、免疫電鏡、免疫螢光及血清學檢查如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檢查病毒的抗塬和抗體。也可用組織培養法分離病毒。寄生蟲性腸炎可直接鏡檢,尋找病塬體及其蟲卵。真菌性腸炎可從大便中直接塗片,在顯微鏡下檢查真菌或作大便真菌培養。

治療

一、內服方藥(僅供參考,詳細情況詢問醫生)

1、基本方藥:

(1)芍藥湯加味:芍藥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大黃6克、銀花15克、檳榔l0克、當歸10克、甘草6克、木香6克。本方適用於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的痢疾患者。

(2)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15克、黃芩l0克、黃連6克、甘草6克、銀花15克、茯苓15克、木通6克、車前子10克。本方適用於腹痛,瀉下急迫為主證的泄瀉患者。以上方藥,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劑。

2、加減變化: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證,基本方(1)加荊芥10克、防風6克、羌活10克;如熱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純下赤凍,則加白頭翁15克、秦皮l0克、地榆10克、丹皮10克;若挾食滯,苔膩脈滑,加用神曲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芒硝10克(入湯沖服);若濕熱留連不去,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加用人參6克(黨參15克)、白朮10克、乾薑6克;若下痢初作,表證已解,痢猶未止,可用香連丸,每服6~9克,日叄次;若痢下為醬色,時作時止,可加用鴉膽子仁治療,成人每日叄次,每次15粒,膠囊分裝,飯後服,連用7~10天。若濕熱泄瀉以濕邪偏重,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可基本方(2)加用厚朴10克、薏仁30克;挾食滯者宜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麥芽10克;如有發熱、頭痛、脈浮等風熱表證,加連翹10克、薄荷10克;如在夏季盛暑之時,可酌加藿香10克、香薷10克、扁豆花6克.荷葉6克。

二、外敷藥物

1、苦參粉適量,溫水調成煳狀敷臍。

2、梔子適量,研為細末,雞蛋清調成膏,貼雙足湧泉穴。

3、白礬15克、五味子15克、五倍子15克,研為細末,用開水調成膏,貼神闕穴。

4、噤痢膏:牙皂6克、細辛27克、蔥6根(拭淨泥土,勿洗),田螺2個,小麥曲12克。諸藥混合,搗融如膏,貼於神闕穴,蓋以紗布、繃帶固定,藥乾另換。

併發症

出現痢疾、泄瀉、腹痛、痔瘡等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