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寒

大腸寒在古代《靈樞•師傳篇》和《金匱要略》均有記載。大腸寒證有虛、實之分。形成原因凡外感寒邪,犯於大腸,或勞倦飲食所傷致寒邪內生,使大腸傳導功能失職。大腸寒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得溫痛減,惡寒怕冷,或大便溏泄,或大便秘結,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弱。大腸寒的治療則為溫腸散寒,可選黃芪建中湯、附子理中丸、真人養臟湯等。

大腸寒

dachanghan
大腸寒
ColdinLargeIntestine

寒邪侵犯大腸而致大腸傳化功能失常,臨床以腹痛泄瀉、或便秘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下痢、泄瀉,以及西醫的腸炎、菌痢、腸痙攣及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

醫書記載

關於大腸寒的記載, 《靈樞•師傳篇》 有“腸中寒則腸鳴飧泄。”漢代 《金匱要略》 有“大腸有寒者,多鶩溏。”隋代《諸病源候論》中有“大腸虛,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泄”等,指出大腸虛與大腸寒密切相關。在泄瀉、下痢、便秘等病的辨證論治中多包括大腸寒證。如朱丹溪的《丹溪心法》認為便秘可由大腸寒引起,老人髒寒,大腸挾冷,阻滯陽氣可發生冷秘。清代江涵暾的《筆花醫鏡》又指出“大腸寒者,積冷也,脈右尺必沉遲,其症為久痢,為便血”。

簡介

大腸有傳導糟粕的功能,凡外感寒邪,犯於大腸,或勞倦飲食所傷致寒邪內生,使大腸傳導功能失職,便可形成大腸寒。大腸寒證有虛、實之分:①大腸寒實。包括寒濕泄、寒泄及冷秘。其中寒濕泄和寒泄是由外受寒邪,內犯大腸,大腸傳化不及,水谷糟粕不分,傳導失常,在腸內難以停留,而發生泄瀉。冷秘則以陽虛陰寒內生,聚於腸胃,阻礙陽氣暢達,使大腸傳導乏力為主要病機。②大腸虛寒。包括虛寒便血、虛秘,虛寒久痢。因中氣虧虛,氣虛下陷,脾不統血,陽衰不能攝血,血滲大腸,而致虛寒便血。勞倦飲食內傷,脾臟氣虛不能散津,大腸傳導乏力,或陽氣虧虛,不能蒸化津液,溫潤大腸,而發生虛秘;若寒濕痢日久不愈,或下痢過服寒涼,損傷脾胃陽氣可導致虛寒久痢,甚至滑脫不禁。

臨床表現

大腸寒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得溫痛減,惡寒怕冷,或大便溏泄,或大便秘結,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弱。大腸寒的辨證首先當分虛實。①實證。寒濕泄以腹痛腸鳴,泄瀉清稀為主,偏寒則有身痛無□,舌苔白,脈浮等;偏濕的則脘悶納呆,體倦,舌苔白膩,脈濡緩。若感受寒邪,飧泄不化的寒泄,其病多在寒冷季節,便多清稀,色白無臭或完谷不化,或如鴨溏,腸鳴切痛,或當臍而痛,喜按喜溫,舌苔白潤,脈沉遲或沉緊。若髒寒冷秘,則腹冷痛、大便秘結,畏寒喜暖,面色青淡,舌苔白,脈沉有力。②虛證。若虛寒便血,下血清淡,或色暗不鮮,血在便後,腹部隱痛,或大便溏薄,倦怠懶言,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薄,脈沉遲或弱;若高年陽氣虧虛,大腸傳導乏力,則大便多日不解而無所苦,腰膝軟弱,怯寒喜暖,小便清頻,舌嫩白,脈沉遲或細;若虛寒久痢,多下痢纏綿不愈,下痢血水或如膠凍,甚則滑脫不禁,腹痛喜按喜溫,食減神靡,形寒肢冷,舌質淡,脈沉細或遲弱無力。
大腸寒的治則為溫腸散寒。實者溫通、祛邪,選天台烏藥散半硫丸等;虛者溫補益氣,可選黃芪建中湯、附子理中丸、真人養臟湯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