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沙狐

大耳沙狐

沙狐也叫東沙狐,身體比赤狐小,體長500—600毫米,體重171.9克,為中國狐屬中最小者毛色呈淺沙褐色到暗棕色,頭上頰部較暗,耳殼背面和四肢外側灰棕色,腹下和四肢內側為白色,尾基部半段毛色與背部相似,末端半段呈灰黑色。夏季毛色近於淡紅色。沙狐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外形特徵

在沙狐上門齒側邊的小尖,幾不存在,外緣門齒與其他門齒略有間隙,並稍靠後。沙狐毛色呈淺沙褐色到暗棕色,頭上頰部較暗,耳殼背面和四肢外側灰棕色,腹下和四肢內側為白色,尾基部半段毛色與背部相似,末端半段呈灰黑色。夏季毛色近於淡紅色。體長50~60厘米,尾長25~35厘米,體重2~3公斤。四肢相對較短,耳大而尖,基部寬。背部淺棕灰色或淺紅褐色,腹部淡白色或淡黃色。體型較小,耳廓大而薄,毛細血管發達。四掌有肉墊。嗅覺和視力好。“三有”保護名錄中的犬科動物共有5種,分別是沙狐、藏狐赤狐、狼和

生活習性

沙狐棲息在廣袤荒原及半沙漠地區,一般沒有恆久住所,往往居於旱獺廢棄洞中。晝伏夜出,白天匿於洞中,行動快而敏捷。狐臭不顯。食物包括各種鼠類、鼠兔、野兔和各種小型鳥類等,亦吃昆蟲和野果。耐飢
力強,在冬季有時向南方活動。每年1—3月交配,懷孕期約50天,每胎產仔2—11個,性成熟期三年。主要捕食其他脊椎動物為食,只有小熊貓、大熊貓和另外幾種動物偏食植物性食物。與食肉習性相適應,多數種類有發達的犬齒和裂齒(用於撕裂和切割肌肉)。有發達的足墊和利爪,如貓科動物;有些種類四肢發達,善於奔跑,如狼、豺;有些種類體型細長,適於在草叢、灌叢中追捕食物,甚至鑽進洞穴捕食鼠類,如靈貓類及鼬類。全球9科235種。中國有7科55種。

生長繁殖

沙狐棲息在開闊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帶,迴避森林。主要在夜間活動。沙狐有時幾頭公共同生活在一個巢穴內。以小型嚙齒類動物為食,也捕食鳥類、蜥蜴和昆蟲。1~3月發情。妊娠期50~60天。春末夏初產仔,每年一胎,通常每胎3~6仔。2歲性成熟。壽命約6年。

分布範圍

國內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
國外:蒙古、外貝加爾、蘇聯中亞、阿富汗北部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