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鎮[山東省巨野縣大義鎮]

大義鎮[山東省巨野縣大義鎮]

大義鎮(Dài Yì Zhèn):是山東省巨野縣下轄鄉鎮之一,位於巨野城南12公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 大(dai)義鎮地處全縣的中心。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轄68個行政村,10.9萬畝耕地,7.2萬人。鎮境內聊商公路縱穿南北,青龍公路橫貫東西;東與風景秀麗的金山相望,北依洙水河,南臨萬福河。2010年3月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山東省中心鎮”,成為鑲嵌在巨野大地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大義鎮 管轄以下村莊:一街村、王莊村、二街村、趙莊村、三街村、史樓村、四街村、張樓村、前祝莊村、小集子村、吳樓村、杈子樓村、齊廟村、西徐莊村、王店村、史王卞村、常莊村、開官屯村、胡莊村、小徐營村、東營村、徐樓村、賈莊村、谷莊村、苗莊村、左店村、牛河村、段店村、朱楊程村、呂店村、東彭堂村、胡固堆村、林朱莊村、北彭堂村、孔樓從村、東閆莊村、吳集村、回海村、劉莊村、西王營村、葛店村、黃莊村、奚閣村、前王莊村、大王莊村、棠林集村、馬河村、趙萬莊村、寨李莊村、西閆莊村、孔莊村、李孫莊村、東奚樓村、王路口村、天閣村、德化集村、西奚樓村、東王營村、趙店村、柯針園村、丁海村、楊樓村、宋樓村、楊莊村、段莊村、南徐莊村、付莊村、冉程莊村

歷史沿革

大義鎮 大義鎮

據文獻記載,孔子弟子宓子賤治單父(今山東單縣),孔子過往考察行至古濟水東岸吉星灘(今大義鎮孔樓村一帶)而駐足,觀自然無窮之造化,悟天下教育之神機。吉星灘東南一帶後名德化鄉(今大義鎮德化集村),應取自至聖之禮義道德,教化鄉民,以達天下大治之意。《孔子聖跡圖》載有“忠信濟水”的故事,亦旁證大義鎮為孔子過化之墟,最早受到儒文化的灌溉。元至正甲申年間,孔子五十三代孫孔浩,遷為巨野尹,感先聖獲麟絕筆之意,念泣淚沾襟之情,遂在吉星灘建至聖孔子廟,具呈奉祀,德感士民。元至正年間,孔子五十三代孫浩宇在此建“春秋書院”,後易名“大義書院”。至明洪武二年有逯、齊、陳、陶姓人家相繼來此定居,以大義為村名,後起集市,故更名為大義集,今稱大義鎮。因其歷史悠久,位置優越,交通發達,商業興隆,故素有“二巨野”之稱。

經濟

大義鎮 大義鎮

本鎮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目前已發展骨幹龍頭企業27處,固定資產總值已達1.2億元。涉及食品、塑膠、五金、麻紡、皮革、建築、生化製藥、肉類加工、麵粉加工、畜牧開發等16個行業。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麟州網類公司、亞龍肉類公司分別與浙江橫店集團、山東金鑼集團聯合,年可宰殺黃牛9萬頭,宰殺毛豬40萬頭,是全市發展企業明顯鄉鎮。

此外,民營經濟也很興旺。鎮黨委、政府結合小城鎮建設,堅持走“民營經濟園區化、園區城鎮一體化”的路子,高標準建設了“巨野縣民營經濟園區”。整個園區占地4平方公里,投資600萬元,完成了園區內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全縣民營經濟發展的中心隆起帶和招商引資的有效載體。現已有18家民營企業落戶園區,契約利用外資1.5億元,已到位資金8000多萬元。目前,全鎮個體工商戶累計達3000多戶,民營龍頭企業26家,是全市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鄉鎮。

城鎮建設

大義鎮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黨委、政府按照“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高點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則,由山東省村鎮建設規劃設計院編制了小城鎮建設中長期規劃,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建成工業、商貿、生活和民營經濟四個城鎮小區。同時,完善了電力、郵政、電信、金融、娛樂、文教、衛生等基礎服務設施,是全市衛生先進單位和文明城鎮。

大義鎮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鎮黨委、政府靠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最優良的環境來吸引外資,真誠招商。成功引進了山東金鑼集團、浙江橫店集團、濟南華玫集團和清華紫光公司及韓國柔棉公司等一批頗具實力的外商來本鎮外資2.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2億元,初步形成了大招商、大開放、大發展的格局,是全市對外開放先進鄉鎮。

大義鎮 大義鎮

大義鎮作為“山東小中心鎮”和“大京九經濟貿易網路百家重點鄉鎮”之一,已經受到大批有識之士的青睞。優越的地理區位、便捷的交通優勢、豐富的物產資源、優惠的投資政策、配套的服務機構和廉價優質的勞動力,純樸的民風民俗,構成了大義鎮理想的投資環境。

4月9日,“山東十大名鎮”在2006山東鄉村發展論壇上揭曉,巨野縣大義鎮從全省近百個應選鄉鎮中脫穎而出,與兗州市新兗鎮、廣饒市大王鎮等9個鄉鎮被評為“山東十大名鎮”,成為菏澤市唯一入選鄉鎮。

這次名鎮評選活動是為深入貫徹和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示精神,由大眾報業集團農村大眾報和山東農村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山東農業大學三農問題研究中心、2006山東鄉村發展論壇組委會等單位組織主辦的。自去年12月申報參評以來,省組委會先後兩次派評審專家到巨野縣大義鎮實地審核考察,組委會在全省近百個應選鄉鎮中進行了認真篩選,結合專家評審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山東十大名鎮名單。

大義鎮 大義鎮

日新月異的小城鎮建設為大義鎮入選山東十大名鎮增添了一筆光彩。近年來,該鎮按照“建設精品城鎮,打造特色大義”要求和功能定位,堅持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原則,以巨野縣民營經濟園區的開發為龍頭,構築小城鎮開發新框架,加快小城鎮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步伐。先後投資1300多萬元對府東路、青龍路中段的商品房進行徹底改造;投資1000多萬元對聊商路及青龍路東段進行拓寬改造;投資300多萬元對府東路進行了硬化、亮化、美化建設,新鋪設排水管道3000多米,安裝豪華路燈420盞,鋪設步行彩磚12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廁所4處,新設垃圾箱16處,鎮村植樹綠化52萬棵,建設鎮區公共綠地1處,新增綠化面積100多平方米,鎮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使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配套,功能進一步齊全。同時,積極實施了“暢通工程”,提高了鎮區道路通行能力,減少了交通秩序擁擠情況;鎮區主幹道和園區路實施了“燈亮工程”,提高了鎮區夜景品位,豐富了民眾生活,使整個鎮區商貿活躍繁榮,規範清潔,街容市貌整潔亮麗,成為經濟發展的良好載體。

廣闊富饒和諧地,安居樂業禮義鄉。殊榮中的大義鎮跳出大義看大義,應時而動,放眼未來,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總抓手,以入選“山東十大名鎮”為契機,緊抓巨野煤田開發機遇,立足自身區位和資源優勢,確立龍堌、萬福兩大礦井原材料供應基地和生活服務區的發展定位,以把大義鎮建設成為“礦區的後花園”為目標,不斷加大投入,全力打造一個環境優美、平安和諧、功能完善、富裕文明的新大義,營造發展新優勢,實現區域先發展。

大義鎮 大義鎮

大義鎮按照“建設精品城鎮,打造特色大義”要求和功能定位,堅持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原則,以巨野縣民營經濟園區的開發為龍頭,構築小城鎮開發新框架,加快小城鎮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步伐。先後投資1300多萬元對府東路、青龍路中段的商品房進行徹底改造;投資1000多萬元對聊商路及青龍路東段進行拓寬改造;投資300多萬元對府東路進行了硬化、亮化、美化建設,新鋪設排水管道3000多米,安裝豪華路燈420盞,鋪設步行彩磚12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廁所4處,新設垃圾箱16處,鎮村植樹綠化52萬棵,建設鎮區公共綠地1處,新增綠化面積100多平方米,鎮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使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配套,功能進一步齊全。同時,積極實施了“暢通工程”,提高了鎮區道路通行能力,減少了交通秩序擁擠情況;鎮區主幹道和園區路實施了“燈亮工程”,提高了鎮區夜景品位,豐富了民眾生活,使整個鎮區商貿活躍繁榮,規範清潔,街容市貌整潔亮麗,成為經濟發展的良好載體。

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抓巨野煤田開發機遇,立足自身區位和資源優勢,確立大義鎮作為龍堌、萬福兩大礦井後勤供應基地和生活服務區的發展定位,以全面建設“富裕、和諧、文明”新大義,把大義鎮打造成“礦區後花園”為目標,以大項目建設為主攻方向,繼續實施招商引資和工業興鎮兩大戰略,不斷加大投入,著力加快工業化、城市化與社會文明和諧三大進程,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07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8%;固定資產投入增長30%;工商稅收增長30%;財政總收入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文教事業

大義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蘊,民風淳樸是大義鎮入選山東十大名鎮的重要因素。巨野縣大義鎮是“山東省中心鎮”。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轄68個行政村,11萬畝耕地,7.4萬人。元至正年間,孔子五十三代孫孔浩在此建“春秋書院”,後易名“大義書院”,至明洪武二年興集市,稱大義集,即今大義鎮。大義鎮文治久遠,武風亦厚,民間雜技藝術事業興旺發展。全鎮湧現出十幾所雜技學校,近20個表演團體常年巡演華夏,出訪國外。他們吸納眾長,推陳出新,成就大義雜技“高、險、難”獨特的藝術風格,新人新秀輩出,品牌影響俱增。迄今,該鎮已為國家雜技、武術藝術團體輸送專業人才2800多人,出國演出達900餘人次,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大型雜技比賽並連續獲獎。近年來,大義鎮致力於民間武術雜技文化的保護和弘揚,賦其以時代內涵和市場機制,推動雜技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2004年7月,大義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東省民間雜技藝術之鄉”。

大義鎮 大義鎮

較強的經濟建設實力和發展潛力為大義鎮入選山東十大名鎮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浸潤著“古聖先賢”智慧的大義鎮黨政一班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突破菏澤”的發展目標,全鎮上下凝心聚力、紮實苦幹,推動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目前,全鎮已發展骨幹龍頭企業18處,固定資產總值已達10億元,初步形成了大招商、大開放、大發展的格局。浙江橫店集團、山東金鑼集團、韓國大熙商社和柔棉株式會社等數家國內外大企業、大財團均應邀來大義鎮投資創業。2005年該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5.3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達9.6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9.01億元。新建項目58個,新增資產1.87億元,其中新上500萬元以上的項目9個,完成投資1.17億元,鎮財政實際總收入10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60元。大義鎮先後被授予“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鎮”、“山東省社會文化建設先進鎮”等榮譽稱號,同時被國家發改委、中科院、農業部相關部門及中國農村改革論壇組委會評為“全國百家最具發展潛力的鄉鎮”和“中國農村改革典型鎮”。

民風民俗

節日習俗

大義鎮 大義鎮

歲時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日,新年伊始,自此五天內均有約定俗成的節日活動,叫過新年。

年初一,家家戶戶帖春聯,男女老幼穿新衣,象徵萬象更新。凌晨須燃放爆竹,叫“開門炮仗”。小輩要向長輩“拜年”,親友見面,要互道“恭禧”。早餐吃糕團湯、團圓面或餛飩,以取“高升”、“團圓”和“兜財”的吉利。入夜,各家提早就寢(稱“關日頭困”)。是日,舉凡起居飲食,都用吉祥詞語,讀書人家則在紅紙條上書寫“歲朝執筆諸事大吉”、“元旦書紅萬事亨通”等吉利話。全天不借火、不汲水、不掃地。商店休業。街上多設攤出售年畫和兒童玩具。城區北大街經及大田岸、石梅場上有跑馬戲、變戲法、套泥人等遊樂活動。

初二,各家開始走親戚,拜年賀禧,俗稱“跑親眷”,彼此應酬。

初三,稱“小年”,吃“百歲圓”。農民則把節日裡積存的垃圾,倒在田角上,稱“滑田財”。

初五,傳為“路頭(財神)生日”。自初四深夜起,家家戶戶先焚香點獨,迎接財神。至初五日,吃“兜財餛飩”,商家舉行“接財神”祭儀後。在店內吃“路頭酒”,祈求財源茂盛,生意興隆。但商店老闆往往就在此時,宣布店員去留,弄得幾人歡樂幾人愁。

節日中泡茶,多放一枚青橄欖,以橄欖擬金元寶,稱“元寶茶”,預祝進寶發財。

元宵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上元之夜,叫“元夜”,也叫“無宵”。是日,各家吃元宵(湯園)。入夜,大街小巷,燃放鞭炮焰火。家家戶戶,焚香點燭,陳設供品,迎接“灶神”(臘月廿四送“灶神”)。城鄉各地還舉行燈市,兒童牽兔子玩樂。

清明民間有“上墳”、“掃墓”、“踏青”的習俗。一般人家,先在家祭祀祖先,俗稱“過節”。然後,舉家攜帶酒肴、錠帛、紙錢,前往祖墳祭掃(上墳)。春光明媚,虞山山麓,遊人“踏青”,絡繹不絕。是日,家家做“青團”當點心。

上巳農曆三月初三日,稱“上巳”節,傳為真武誕辰。虞山祖師廟(供真武)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成群結隊,登山燒香“報娘恩”完願。是日,西門外山麓和城市鬧市,遊客如雲,茶樓酒肆,座無虛席。官紳豪富人家,還攜眷約友,乘畫舫,設華筵,去西門外尚湖中,飲酒作樂。也有遊客合雇小船,蕩漾湖上,稱“搖出水”。

立夏是日,一般人家有吃草頭(苜蓿)攤面衣和鹹鴨蛋之習,並有“稱人”(稱體重)習俗,祈求在夏季無災無難,不減體重。

大義鎮 大義鎮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又稱“端陽”。是日,各家門上縣掛艾、蒲、蒜,有的帖神符,掛鍾馗像,以示“辟邪”、“驅鬼”。室內用蒼朮、白芷等藥物煙燻,驅逐蟲蛇。飲雄黃酒。給小孩穿“五毒”衣,並用雄黃塗抹小孩耳、鼻,於額部書“王”字。婦女用彩綢絲絨製成粽子、老虎等形狀的“香囊”掛在小孩肩頭或胸前,以祛惡邪、避百毒,並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慣,傳說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夏至是日,有吃夏至粥之習俗。粥以糯米摻小麥、赤豆、蠶豆、玉米、紅棗、糖等煮成。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日,相傳是夕為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之期。是夕,婦女以瓜果、香燭供奉,並盛清水一碗將針投入,向織女星乞求智巧,謂“乞巧”。是日,人家多以麵粉、芝麻製成油炸食品,謂“巧果”,家人分食,並饋送親友。

中元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鬼節”。是日,城鄉人民祭祀祖先,稱“過七月半”。道士於節日夜在虞城南門外壇上“放焰口”,誦經施食,超度亡魂,稱“中元普渡”。還有舉行盂蘭盆會,以大籃貯百味,供奉諸佛。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是日,仕女出遊,名為“踏八步”,以社疾;走三橋,謂之“過運”。家家吃月餅、鮮藕、糖燒芋艿。入夜,各戶庭中供“香斗”、月餅、瓜果,齋奉月宮。有些“香斗”紮成樓台亭閣,爭奇鬥勝。

重陽農曆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又名“重九”。是日,吃重陽糕,飲菊花菊。市上出售的“重陽糕”上插有五彩小紙旗。傳有登高“避禍”之說,城區人民多登虞山,兼賞秋色。

冬至家家要祭祖,邀親友吃“冬至夜飯”,俗有“冬至大於年”之說。

除夕農曆一年最末的一天,稱“除夕”,也稱“大年夜”。是夕,各家祭祀祖先,稱“接真”。合家團聚,圍坐一席,吃“年夜飯”。“年夜飯”的質量。貧富懸殊。貧民但求一飽,略有葷腥已足。富有人家,席上陳設冷盤、點心、水果外,必備“四帽子一傘”(即四熱炒一暖鍋)的豐盛菜餚。另備一碗青菜,稱“長庚菜”,以祈延年益壽;一碗黃豆芽,稱“如意菜”,象徵稱心如意。年夜飯要特意多備使之有餘,飯中要放黃豆及荸薺若干。飯後,長輩持“壓歲盤”給兒孫,內裝茶食、糖果,並有紅紙袋,袋中貯錢幣,稱“壓歲錢”。室內放一盆炭火,稱“旺盆”,取“興旺”之意。堂上點“守歲燭”。半夜不寢,稱“守歲”。是夜,各店鋪遣人手持燈籠向債戶收債,貧苦人家則躲外方,須至凌晨始能回家。深夜,各家就寢前,多鳴放鞭炮,稱“關門炮仗”。此外還有如下習俗:以蠶豆升許,入鍋爆炒,“畢剝”有聲,稱“炒發祿”;將連根青蔥和瘦長木炭用紅紙封束,倚門樞間,稱“撐門炭”;取腳爐蓋裝石灰,篩於戶外階前,累累如串月,稱“印宅基”;以冬青、柏枝集束,懸掛大門楣上,以祈吉祥。 建國後,移風易俗,舊時節日有的已漸廢止,有的保留傳統,革除了其中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色彩,賦予了新的內容。“除夕”和“春節”相連,仍是全民性的傳統節日。除夕之日,家家戶戶大搞衛生,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春節期間,國家規定放假三天,各單位舉行各種團拜會、座談會、聯歡會、送春聯等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機關、團體、工廠、鄉村、學校開展擁軍優屬活動,慰問烈、軍屬和孤寡老人。“清明”節,人們祭掃祖塋,並開展祭掃烈士陵墓等活動,緬懷先烈,向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端午”節,除保留了吃粽子的習俗外,每年都大搞愛國衛生運動,除害滅病。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花好月圓,金桂飄香,民間仍有吃月餅和糖燒芋艿,以及賞花、賞月的習慣,並逐漸流行賞月晚會等活動,主題多為“團圓”和“思親”。九月初九日“重九登高”則逐漸演變為老年強身和中小學生結合體育鍛鍊的秋遊登山活動。

婚喪嫁娶

1.婚嫁

大義鎮 大義鎮

舊社會,男婚女嫁是“交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式婚姻,具有封建的宗法觀念和迷信色彩,禮俗繁瑣。一般須經過央媒、訂婚、結婚(做親)等過程。

央媒、訂婚,即由雙方家長為子女選擇門當戶對、年齡相近的對象,央媒作伐。先由媒人持女方庚帖(按天干地支記載生辰八字)送往男家,男方請算命先生“合肖”,得“吉”即通知對方訂婚。訂婚又稱“文定”、“定親”。男家擇定吉日,備大紅“求”字帖,附首飾、衣物送往女家,稱“行盤”。女家收帖受禮,稱“納采”,即備大紅“允”字帖和“年庚帖”交來人歸報男家。此後,男家再擇定吉日,備聘禮、聘帖送往女家,稱“行聘”。聘禮的多寡,貧富懸殊。為予女治婚,豪門富戶,競尚擺闊,清貧人家,也有因之而變賣家產或借巨債的。

2.做親

結婚,俗稱“做親”。男方擇期,遣媒徵得女方同意,俗稱“道日”,也稱“請期”、“請庚”。結婚期間,男女兩家張燈結彩,宴請親友,有前三朝、後三朝之習。婚日前一天女方把妝奩送到男家。當晚,新房鋪床,並請父母在學堂、蔭下多子者睡一宵,稱“暖床”。婚日,男方發轎(低鄉以快船前往)迎親,鼓樂前導;女家以蓮心羹、粉糰子款待新婿,稱“三道茶”。茶後告辭回家,等候新娘“于歸”。新娘盛裝上轎,面覆紅巾,母女必哭泣以示惜別,並由兄長、弟弟或舅父抱新娘入轎。花轎臨門,鞭炮、鼓樂聲起,喜娘攙扶新娘下轎,踏紅氈步入花堂,新娘立左,新郎立右,由小唱贊禮,雙方對長輩行跪拜禮,拜天地、拜翁姑、拜伯、叔、舅,最後夫妻交拜,稱“拜堂”。然後由鼓樂、雙燭前導,新郎新娘各握紅綠綢之一端牽入新房,稱“紅綠牽襟”。進洞房後,新夫婦並坐床上,新郎用秤桿撥去新娘覆面的紅巾,稱“挑方巾”。隨後新夫婦同飲合卺酒。待新娘的酒菜十分豐盛,稱花筵夜飯。宴罷,客人擁入洞房,逗新娘,索喜果,稱為“鬧新房”。翌日,女家備禮物,送往男家“做三朝”。婚後數天或一月,新夫婦到女家看望長輩,稱“歸寧”,又稱“回門”。

上述婚俗,沿襲很久。20年代,城區曾倡導“文明結婚”,並一度出現過“集團婚禮”。文明結婚的儀式比較簡單,一般借公共場所,請資望較高者或地方官人為證婚人。入席後,先由介紹人報告聯姻經過情況,證婚人宣讀金字封皮結婚證書內容,新郎新娘交換飾物,相對三鞠躬,然後由新郎、新娘、介紹人、主婚人、證婚人依次在結婚證書上蓋章,繼由證婚人箴詞,來賓致賀詞,主婚人致答詞,新郎新娘行致謝禮。集團婚禮由有關社團舉辦,收取一定費用。其儀式和文明結婚相仿。

舊社會,重男輕女,婦女的地位最低下。男子動輒可以休妻或納妾,而女子則必須“三從四德”,寡婦再嫁也要受到種種限制和阻撓。由此形成的婚姻陋習有:

3.童養媳

貧苦人家的女孩,自幼讓人家領去做童養媳,待成年後完婚。

4.指腹為婚

親友雙方在嬰兒未出世前就議婚聯姻,產後果真是一男一女,即定婚配。

5.搶親

一般系子女幼年訂婚,後來男貧女富,女方有賴婚之意,男方就去“搶親”;也有雙方清貧,無錢辦酒席宴客,雙方同意,以一“搶”了事。

6.拔親

未婚夫在結婚之前死亡,要先舉辦婚禮,後發喪。

此時,未婚妻抱亡夫的牌位結婚。一般為男家有錢有勢,女家被迫接受。

7.納妾

官吏、紳豪、地主、財主,多一夫多妻,正妻(嫡妻)稱“花燭”,又稱“大老婆”,另外娶入者,稱“妾”,又稱“小老婆”。

8.現代婚姻

建國後,國家於1950年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提倡自由戀愛,禁止包辦婚姻;規定一夫一妻,禁止納妾、童養媳;禁止干涉寡婦再婚自由。自此後,訂婚、結婚禮節大為簡化。男女青年在共同相處中產生愛情,或經介紹人介紹相識,叫“找對象”、“談戀愛”,經一段時間來往和相互了解,在徵得雙方家長同意後,即行定婚。定婚時要互贈衣物、禮品,宴請介紹人和至親好友。此後,經一段時間的準備,先由男女雙方到所在區、鄉政府或街道辦事處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婚禮一般多擇“五一”、“國慶”、“元旦”、“春節”期間舉行。婚日,男方先派介紹人等到女家領親,新娘由兄弟姐妹或至親作伴到夫家,見過公、婆、叔、姑和親戚,然後開席宴客,新郎新娘給親友敬酒敬煙。喜宴後,也有來賓去鬧新房,討喜糖等。

9.集體婚禮

此外,也有舉行集體婚禮或旅行結婚的。集體婚禮一般由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單獨或聯合舉辦,每次有數對或數十對青年參加,由單位負責人證婚致詞,有新郎、新娘代表講話。禮畢,各家親友會聚一堂,邊吃喜糖邊座談,也有跳舞唱歌的。旅行結婚則更為簡約,男女雙方在領取結婚證後,相約至外地作蜜月旅行,即為成婚。

10. 高消費”風

唯近幾年來,隨著人民收入的增加和“高消費”風的滋長,結婚的講排場及鋪張浪費的現象不斷升級;女方索要的彩禮,從幾件衣服到金戒指、金項鍊;陪嫁的妝奩從“幾隻腳”、幾床被發展到“幾隻機”(收錄機、彩色電視機、洗衣機、電冰櫃等);迎親的車輛則從板車、黃魚車、大卡車到小轎車。“洞房”裝修也日益豪華,酒筵互相攀比、擺闊。父母子女治婚,常全力以赴,甚至有為此不惜舉債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