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犰狳

大犰狳

大犰狳(學名:Priodontes maximus),也叫巨犰狳,是貧齒目犰狳科大犰狳屬的唯一一種,體型較大,通常體重為27千克,最重可達32.3千克,身長89.5厘米,身體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部分是尾巴。體兩側和4肢外側常覆蓋著骨板與鱗板,並由幾列可動的橫帶分成前後兩部,橫帶間由彈性皮膚連線,可將身體蜷縮成球狀,以防禦天敵侵害;耳小;舌能伸縮;前肢3~5指,指爪彎曲強大,後肢5趾,具爪;牙齒細小,釘狀,終生生長。大犰狳以白蟻和螞蟻為食。過著地棲生活,屬夜行性動物。白天伏在洞內,一到晚上,它們便從洞內鑽出來覓食。昆蟲、蠕蟲、甲蟲、黑蟻、白蟻、鳥卵、蝸牛、蛇類、小蜥蜴、蝗蟲等都是它的美餚。大犰狳也很喜歡吃腐爛了的動物屍體。在草原上,哪裡有牛的腐屍,哪兒就是犰狳打洞的理想地方,因為在這裡可以很方便地獲得腐肉。分布於南美洲東部的巴拉圭、阿根廷、委內瑞拉、蓋亞那和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等地靠近水邊的地區。

基本信息

體形特徵

大犰狳大犰狳
大犰狳又被叫做巨犰狳或者王犰狳,是犰狳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色黑褐,體長為75—100厘米,尾長約50厘米,體重60千克。在它的頭頂上被有鱗片,就像戴著一付頭盔,兩側長著一對圓形的小耳朵,嘴巴尖而長,口中生有100多顆同型的牙齒,超過一般哺乳動物數倍之多,但這些牙齒均弱小而無力,並且缺少門齒和犬齒,不能進行自衛,老年以後逐漸脫落。身體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段,外面都被有一層由小骨片組成的、如瓷磚般排列的骨質鱗片,如同硬甲一般保護著身體,前段和後段的骨質鱗片連成像烏龜殼一樣的整塊結構,不能伸縮,中段的鱗片呈條帶狀環繞而形成“絆”,有筋肉相連,其中3—4條在頸部,11—13條在背部,可以自由伸縮,從而增加了身體的靈活性,甚至可以快速奔跑。拖在身後的長長的尾巴和四肢上也均有鱗甲,鱗片之間長有稀疏而粗糙的毛。腹部沒有鱗,生長著較為濃密的毛。它的四肢十分粗壯,趾上的爪尖銳而強硬,十分有力,其中第三爪較為彎曲,全長20厘米左右,但只適於挖掘而不適於與天敵搏鬥。

習性與天敵

大犰狳大犰狳

它喜歡在夜間爬到地面上活動,白天則大多在洞穴中睡覺。令人驚奇的是它還有游泳的本領,可以先吸入大量的空氣,使肚子膨脹起來,這樣就能讓披著沉重盔甲的身體在水面上漂浮起來,每吸一口氣可以在水中游上6分鐘。在陸上行走時,其身上的鱗甲可以防止草叢、灌叢中的荊棘傷害它的皮膚。由於腿短,不善奔跑,也不善於與天敵博斗,所以每當遇到敵害無法逃脫的時候,就馬上把身體蜷縮成一隻硬甲球,將較為柔軟的頭、胸、腹等部位全部藏在盔甲之內,常常使小型食肉獸類無法下口,奈何不得。不過,如果碰上狼、猞猁、野豬等較大的食肉獸類,或者當地土著的印地安人的獵犬,其鋒利的牙齒能夠咬穿它的鱗甲,使其防禦體系徹底失靈,所以這些動物也就成了它的主要天敵。最大的敵人還有汽車,在沿海岸的公路上,常常可以看見被汽車撞死的屍首,因為它具有一種奇怪的跳躍反射,每當一輛汽車疾馳而來的時候,就立即垂直地跳離地面,碰撞到汽車上而死。

能力

大犰狳還具有高超的掘土能力,能在堅硬的土地上掘洞逃脫敵害,甚至能掘開水泥地面,其掘洞的速度和力量都十分驚人,常常能在幾分鐘之內就把全身埋入土中。此外,它還有很多逃避敵害的辦法,例如跳入水中,潛水而逃;鑽入稠密的灌叢中,使敵害無法進入;從肛門中噴出一股奇臭無比的熱液,趁對手的眼睛被熏得灼痛難睜時,迅速逃走等等,只有極少的情況下才用爪子進行反抗。

食物

食性很雜,包括螞蟻、白蟻、蠐螬、甲蟲、蠍子等昆蟲,以及蠕蟲、蝸牛、蜘蛛、蜥蜴、蛇、蟾蜍、小鳥、鳥卵,甚至腐肉等,都是它的食物,有時為了尋覓害蟲也會毀壞莊稼,但由於所吃害蟲的量十分驚人,每年每隻大約可以吃掉270克害蟲,所以對人類的益處是主要的。由於視力很差,就依靠靈敏的嗅覺尋覓食物,能夠準確地尋找到在1米以下深度隱藏的螞蟻、白蟻等的巢穴,用利爪挖開之後,再用富有粘液而伸縮自如的舌頭貪婪地舔食,飽餐一頓。

繁殖與壽命

大犰狳每窩產1—2仔,壽命為12—15年以上。

保護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大犰狳被列入附錄I。[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