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開國功臣

努爾哈赤,滿族,愛新覺羅氏,後金(清)的建立者,史稱清太祖,中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開國功臣一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爾哈赤出生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裡。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爾,原是元朝斡朵里萬戶府的萬戶,明永樂三年(1405)應明成祖朱棣的招撫,入京朝貢,封授建州衛指揮使,後掌建州左衛,晉升至右都督。宣德八年(1433),因教授明都指揮僉事裴俊,被阿速江等衛“野人女真”殺死。其子董山是努爾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揮使,後晉升右都督,與叔父凡察分掌建州左衛、建州右衛,成化三年(1467)以屢掠遼東人畜,被明朝斬殺。建州三衛遭到明軍殘酷征剿。董山的長子脫羅及其子妥義謨,先後襲職,多次進京朝拜明帝,貢獻方物。董山的第三子錫寶齊篇古,是努爾哈赤的四世祖。錫寶齊之子福滿,後被清朝追尊為興祖直皇帝。福滿第四子覺昌安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氣,生三子,長為努爾哈赤,次為舒爾哈齊,幼為雅爾哈齊。
努爾哈赤死於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終年六十八歲,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葬福陵,又稱東陵(在今瀋陽東北)。

其它功臣

皇太極(1592—1643年),一作黃太吉、洪太時、洪太主、紅歹是等,均為同音異寫,也有稱為阿巴海,滿族,愛新覺羅氏,正白旗,清朝的建立者,史稱清太宗,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從小就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皇太極的生母葉赫納喇氏,名叫孟古姐姐,是女真葉赫部首領楊佳努之女。楊佳努為了與努爾哈赤結盟,把小女兒許配給他,稱這是天生的“佳偶”。萬曆十六年(1588)努爾哈赤成婚,時已三十歲,新娘只有十四歲。當時努爾哈赤有眾多妻子和兒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袞代,即莽古爾泰之母。但是努爾哈赤與葉赫納喇氏感情甚篤,喜歡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預政事。
皇太極本人生來面色赤紅,眉清目秀,行動穩健,舉止端莊。他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他很愛看書學習,在努爾哈赤的諸將中惟有他識字。
皇太極在五十歲時,因他心愛的宸妃之死,身體立刻變得虛弱了。皇太極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而他最喜歡的是天聰八年娶的博爾濟吉特氏,崇德元年封她為關雎宮宸妃。這位妻子賢淑文靜,皇太極和她頗恩愛,婚後曾生一子,皇太極高興至極,為此發布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這個兒子二歲而殤。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極正在松錦前線,忽聽宸妃病危,急忙趕回盛京,到時宸妃已死。皇太極悲不自勝。從此這位身體一直健壯的大清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常常“聖躬違和”。當年十月初二日,他對諸王及他們的妻子兒女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這流露出皇太極已為他年老體衰而不安了。崇德六年以後,皇太極因身體不好,曾發布過大赦令,也減少了處理日常事務的負擔,甚至做過祈禱。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勞累一生的皇太極終於因病在瀋陽清寧宮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二歲。後葬於昭陵,即今瀋陽北陵。廟號太宗,謚為文皇帝。
愛新覺羅·多爾袞的一生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弟多鐸。1626年封貝勒,後因戰功封睿親王。
多爾袞十五歲時,阿巴亥被皇太極所逼,被迫為努爾哈赤殉葬,多爾袞因此喪失繼承大統的能力和可能。但此後,他軍功卓著。至皇太極去世時,和多鐸掌有正白旗與鑲白旗,於是和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汗位。豪格繼承了皇太極的正黃旗、鑲黃旗並自掌有正藍旗。多爾袞利用豪格的軟弱使其不能繼位,又畏於兩黃旗的實力,不敢自己繼位,轉而扶持皇太極九子福臨入承大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並實際掌權。
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滿清入主中原,對清朝開始在中國近300年的統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順治對他的稱呼也從“叔父攝政王”也逐漸變為“皇父攝政王”。38歲時,多爾袞因狩獵墜馬不治而亡。死後,順治帝因其獨斷專行,並迫害其兄豪格,又與其母孝莊皇太后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剝奪其封號,並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間才恢復名譽。
多爾袞因與皇太極永福宮莊妃、順治母孝莊皇太后關係曖昧,故民間有“太后下嫁”的傳說。
順治曾追崇多爾袞為清成宗,謚義皇帝,後被順治剝奪。
愛新覺羅·多爾袞偉大功德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
9歲時,與弟多鐸被合立為一個和碩額真,同掌一旗。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晉貝勒。 天聰二年(1628),從後金汗皇太極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獲敖木倫(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眾萬餘,以功賜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統帥),封固山貝勒。三年,從皇太極自龍井關(今河北遵化東北)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圍攻北京,敗山海關援兵於薊州(今天津薊縣)。次年,還師先行,再敗明軍。五年,初設六部,受命掌吏部。參加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之戰,率先衝擊,勇勝明總兵祖大壽部。遂與貝勒阿巴泰等奔襲錦州,擊敗出城明軍。六年,與貝勒濟爾哈朗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黃河岸俘蒙古部眾千餘。七年,皇太極問進軍方向,力主以征明為先,奏言乘機入明邊、圍北京,被採納。次年,縱掠山西等地。九年,與貝勒岳托、薩哈璘、豪格等統兵萬餘招撫察哈爾蒙古林丹汗子額哲,獲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回軍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斬6000餘人,俘獲甚眾。清崇德元年(1636),晉封和碩睿親王。為配合武英郡王阿濟格進關攻明,受命與多鐸率兵攻山海關,以牽制明軍。繼從皇太極進兵朝鮮(今朝鮮、韓國),二年,同肅親王豪格進克江華島(今屬韓國),迫國王李倧請降。三年,監築遼陽、都爾鼻城(今遼寧彰武),治盛京(今瀋陽)至遼河大道。鏇授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四旗兵與揚武大將軍岳托所率右翼軍大舉入關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屬河北),分兵八道,乘虛略山西及保定(今屬河北)地區,擊敗明總督盧象升部。繼破濟南,略天津等地,凡20餘戰皆捷,克城40餘座,俘掠人口25萬餘。五年起,率兵參加松錦之戰,與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輪流充任前方統帥,以築城屯田、圍城打援之策,進圍錦州,敗明軍於寧遠(今遼寧興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錦州南)間。六年,以私遣甲兵歸家罪,降為郡王,被罰銀萬兩。後兩次圍錦州。七年二月,參加松山決戰,大敗明薊遼總督洪承疇所統八總兵13萬人,俘洪承疇。三月,迫前鋒總兵祖大壽獻錦州城降,獲松錦大捷。進克塔山(今葫蘆島東北),殲明軍7000餘人,再破杏山。師還復親王爵。八年,在皇太極卒後,欲爭帝位未成,立年幼福臨為君(是為順治帝),與濟爾哈朗聯合輔政。鏇稱攝政王,實掌軍政大權。
順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將軍率阿濟格、多鐸等統滿、蒙、漢軍十餘萬攻明。在山海關東威元堡誘降前往乞師的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約10萬(一說6萬)。五月占領北京,確定遷都於此,以武力統一全國。制定了先攻農民軍,後滅南明政權,聯合漢族官僚地主勢力,以漢治漢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將撫定山東、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衛京畿地區。遣輔國公吞齊喀等赴盛京奉迎順治帝至京。致書南明兵部尚書、大學士史可法,勸其削藩稱臣。十月,受封叔父攝政王。鏇命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合擊大順軍於陝西。二年初,命多羅饒余郡王阿巴泰為總統,率準塔、譚泰等代豪格征山東。三月,命多鐸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揚州,五月占南京,於蕪湖(今屬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繼滅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權。晉封皇叔父攝政王。六月以剃髮令激起江南各地民眾的反抗,相繼派兵鎮壓。閏六月,命兵部尚書洪承疇等經略江南及粵、贛、閩、湖廣、雲貴等地,以攻撫之策相繼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師攻四川大西農民軍。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征閩、浙。命多鐸為揚威大將軍,率師征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等。命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同耿仲明等率師征湖廣。十一月,部將豪格部於四川西充鳳凰山射殺大西農民軍首領張獻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頒行全國。七月,罷濟爾哈朗輔政,獨專朝政。五年,命譚泰為征南大將軍,同何洛會征討降而復叛的原明將領、江西總兵金聲桓。調戶部侍郎額色率兵協助陝西三邊總督孟喬芳,鎮壓甘肅回民米喇印丁國棟起義。命吳三桂鎮守漢中。為排斥異己,迫豪格致死。初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間養馬及收藏軍器。命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征湖廣大順軍將領李過、高一功部。十一月,晉封皇父攝政王。六年,兩次率師親征降而復叛的大同總兵姜瓖,克渾源(今屬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於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歲。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復睿親王封號。
多爾袞謀勇兼備,能重用漢族謀臣和將吏。統兵馭將,賞罰分明。善於把握戰爭全局,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尤其能掌握時機,一舉揮軍入關,確立了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
有史記載,多爾袞是大清帝國的建造者.
多鐸
多鐸(1614年—1649年),滿族人,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母為清太祖太妃阿巴亥,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十三歲時,封貝勒,統正白旗,參與禮部和兵部政事。狂放不羈,風流好色,崇德三年(1638年)因軍前私自攜帶妓女,降為多羅貝勒。
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生俘洪承疇,晉多羅郡王。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軍入山海關,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入北京,晉親王。十月下河南、入陝西,順治二年一月攻入潼關、西安;二月攻南明,錢謙益出降;四月陷揚州,殺史可法,製造“揚州十日”屠城。五月入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嵩,六月占浙江,後班師回京,加封和碩德豫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以揚威大將軍征討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順治六年三月染天花疾亡,享年僅三十六歲。
范文程
中國清初大臣。字憲斗,號輝岳。遼東瀋陽衛(今瀋陽市 )人 。范仲淹後裔 。 18 歲時補秀才 。
他是東林黨的人,但因明朝後期東林黨的人不斷被殺,所以自己隱居起來。
明萬曆四十六年 (1618),自願投效努爾哈赤,參加後金政權。為參與帷幄 的主要謀士之一,深受倚賴。凡伐明的策略、爭取漢官歸降、 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等等,他都參與決策。
清順治元年(1644),在李自成農民軍攻下北京的關鍵時刻, 他連續上奏疏,力主清軍儘早進關,並建議嚴肅軍紀,以收 人心。 順治帝定鼎北京,百廢待舉,范文程又提出一系列措施, 以安人心。如宣布為崇禎發喪,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嚴 禁以“搜捕逆賊”為名互相告訐,廢除明季三餉加派等。面 對嚴重的經濟困難,建議獎勵墾殖,恢復瀕於崩潰的農業生 產。他特別重視開科取士,爭取漢族知識分子對清王朝的支 持。
由於他功勞卓著,順治九年授議政大臣,先後晉少保兼 太子太保、太傅兼太子太師。范文程歷事四朝,於清朝政權 的建立和發展,多所貢獻。卒後康熙帝親寫祭文悼念,諡文肅。
代善(1583—1648),清初宗室大臣。滿族,愛新覺羅氏。太祖努爾哈赤次子。 初封 大貝勒,與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並稱四大貝勒。勇武善戰,多有戰功。萬曆三十五 年(1607),與兄褚英、貝勒舒爾哈齊統兵襲取斐悠城瓦爾喀之民,敗烏拉兵於烏碣岩,斬烏拉貝勒博克多,因功賜號“古英巴圖魯”。四十一年(1613),從努爾哈赤滅烏拉。四十四年(1616)後金建立後被封為和碩貝勒。天命三年(1618)四月,從克撫順城,敗明援軍。四年,在薩爾滸戰役中,多立戰功,繼取開原、鐵嶺、敗蒙古牢賽兵。八月克葉赫西城。六年,從破瀋陽、遼陽。十一年(1626),與諸子立皇太極為汗。天聰元年(1627)五月,統兵圍錦州,敗明援軍。三年十月,從皇太極征明,趨京城、下良鄉。五年,圍困大凌河城,敗明軍四萬,生擒監軍張春。崇德(1643),皇太極死,八月,與諸王貝勒擁世祖福臨即位,以鄭親王濟爾哈郎、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康熙十年(1671)六月卒,溢烈。
在四大貝勒中阿敏、莽古爾泰先後被革去大貝勒之職,惟有代善表現乖巧,對皇太極誓表忠誠,風光一生。此外代善在順治時曾大義滅親殺死鼓動多爾袞自立為帝的子孫碩托與阿達禮,對清庭確是一片忠心。
阿濟格(1605~1651)
清初名將。中國清代親王。滿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愛新覺羅氏。剽悍少謀。初授台吉,後以軍功授貝勒、武英郡王。後封和碩英親王。地位僅次於四大貝勒。清崇德元年(1636)六月,帶領清軍分路入獨石口,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明軍皆不敢迎戰。順治元年(1644)作為清軍前鋒隨多爾袞入關。四月,與吳三桂、豫王多鐸在山海關大破李自成農民軍(見山海關之戰)。又以靖遠大將軍自邊外入陝西、四川,切斷李自成後路,屢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五年,又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姜瓖在大同的叛亂。在九江,又招降明軍左夢庚部。他自恃功高,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他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
從征察哈爾蒙古喀爾喀、巴林、扎魯特諸部,授貝勒。後金天聰元年(1627),從攻朝鮮(今朝鮮、韓國)。三年,從後金汗皇太極入長城,占遵化(今屬河北)等地,督兵陣斬明總兵趙率教,直逼北京。清崇德元年(1636),晉多羅武英郡王,以主將領滿蒙軍從喜峰口入明邊,縱掠京畿地區,56戰皆捷,連克昌平等十餘州縣。次年,以奇正結合襲取明軍所占皮島(今朝鮮椴島),斬明總兵沈世魁以下萬餘人。在松錦之戰中,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克明軍屯糧之地筆架山。清順治元年(1644),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封和碩英親王。受命為靖遠大將軍,率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滿、蒙、漢軍3萬餘,自山西入陝,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湖廣,於次年俘殺權將軍劉宗敏、軍師宋獻策。招降明寧南侯左良玉子左夢庚、總督袁繼鹹部馬步兵10萬,占河南、湖廣、江西、江南63城。不久,以出師貽誤戰機、謊報軍情罪降為郡王,鏇復親王爵。五年,出兵鎮壓天津、山東曹縣一帶抗清武裝。冬,以平西大將軍平定倒戈反清的大同總兵姜瓖,毀城還師。七年冬,在多爾袞病危時,與之密謀承襲攝政王位,事泄遭幽禁,次年被責令自盡。
濟爾哈朗(1599-1655),他是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爾哈赤的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所以他與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關係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這樣他才會在父兄反叛後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濟爾哈朗從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戰功受封為貝勒。
1625年天命十年十一月,濟爾哈朗同台吉阿巴泰等出兵援助被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圍攻的科爾沁部,立下的戰功。十一年,四月又領兵攻打喀爾喀巴林部。十月,再次領兵攻打扎嚕特部。均立下了戰功。
1627年天聰元年正月,濟爾哈朗同貝勒阿敏、岳托、阿濟格等人征伐朝鮮,一路長驅直入,殺至平壤城下。朝鮮國王李倧無奈中只能派遣使者向滿洲軍隊請求議和,阿敏不同意,仍想繼續進攻朝鮮的國都。岳托邀請濟爾哈朗等人商議,濟爾哈朗與岳托一樣都不同意這么做。於是對兄長說:“我們不宜深入敵後,應當駐兵在平山以等待議和的達成。”於是帶領軍隊前去和朝鮮王交談今後朝鮮每年應該向滿洲進貢的物品,和議達成之後,清軍才撤圍而回。
縱觀濟爾哈朗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他因為從小與太宗一起長大,所以在父親反叛後得以幸免於難,而且一直深受信任和重用。太宗即位後,他更是多次擔當重任,仕途也是一路通順。但是隨著多爾袞的得勢他的命運又有所轉變,所幸的是他並沒有和多爾袞有直接衝突,最終依靠軍功東山再起。順治掌權後更是禮遇有加,官位也是越來越高,直到死後也極盡哀榮。子孫有由此繁榮昌盛,成為舒爾哈齊一支中最強盛的一支。
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7年),清肅武親王,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長子,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
豪格廣有戰功,因其功勳卓著而不斷進封。而豪格又素與睿親王多爾袞不合。皇太極駕崩後,因未指定繼承人,引起了多爾袞和豪格對於帝位的爭奪。當時豪格親掌正藍旗,而且又有皇太極留下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以及眾多大臣們的支持,略優於有正白、鑲白兩旗以及多鐸支持的多爾袞。但是,豪格在關鍵時刻未能果斷行事,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備繼位資格並要求其繼位的時候表示自己不行,被多爾袞順水推舟從而未能入承大統。最終由其弟,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繼位,多爾袞為攝政王輔政。此後,豪格雖仍頗多戰功,但受多爾袞打壓。順治五年,因其隱瞞其部將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當年三月死去,年僅三十九歲。豪格死後,其福晉為多爾袞所納。
岳托(1599-1639),禮烈親王代善長子,鑲紅旗人。
岳托很早就投身戎馬,由於作戰勇猛,又有智謀,於是被授予台吉,繼而被封為貝勒。最後因軍功被封為親王,主管兵部。做為代善的長子,岳托不光繼承了父親的智勇,同時也為本族繁榮做出了貢獻,不過英年早逝使其難有更大作為。
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奉集堡,將要班師的時候,突然接到諜報,附近發現了明軍數百人。岳托於是偕同台吉德格類向明軍發動突襲,擊敗了明軍。之後努爾哈赤攻克瀋陽,明朝總兵李秉誠引兵撤退,清軍奮起直追至白塔鋪。岳托問訊後趕至白塔鋪,狂追明軍四十里,殲滅明軍三千餘人,他這種執酌的精神也確有乃父之風。
岳托於濟南駐紮時染上天花,薨于軍中。岳托在戰鬥中極力使用漢軍投降將士,這在當時尚屬少見,不過確是一條正途,在此事上又能再次看出岳托的高瞻遠矚。以英年死於軍中的確令人惋惜,但他那種鞠躬盡瘁的精神的很值得尊敬的。
崇德四年1639,多爾袞率領滿載而歸的遠征軍回到盛京,在匯報戰績時,沒有岳托的名字。太宗驚問為何,才知早在濟南去世,悲痛萬分,輟朝三天,以示哀悼。命令別告知禮親王。等到岳托靈柩運回,親至盛京城外的沙嶺遙奠;還宮後,再次輟朝三日。詔封岳托為克勤郡王,賜駱駝五匹、馬二匹、白銀萬兩。死了多時才的得知死訊,未免令人不解,不過死後哀榮也算對的起這位戰功赫赫,有勇有謀的貝勒了。
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廷為岳托立碑紀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岳托配享太廟,入賢王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