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遺址

大河遺址於1986年因當地民眾開山炸石時發現洞穴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而被發現。1998年地質專家劉經仁和劉肅昆現場考察時發現石製品及動物化石,確定為舊石器遺址。

簡介

大河遺址於1986年因當地民眾開山炸石時發現洞穴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而被發現。1998年地質專家劉經仁和劉肅昆現場考察時發現石製品及動物化石,確定為舊石器遺址,同年雲南省科委資助試掘及研究其地質背景,初步斷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2000和2002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別組織了2次小規模的發掘,發現大量石製品、動物化石、人牙化石和火塘、石鋪地面等豐富的遺蹟現象。2006年3至5月,文物考古專家組織了第三次發掘。共獲得石製品1400餘件,動物化石150餘件,發現人牙化石1枚 這是一顆古人類的牙齒,一顆臼齒,就是俗話說的“老闆牙”。洞內有30多平米左右的石鋪地面,是用有一定圓度的石灰石碎塊鋪成,地面呈灰白色,現在看來雖凹凸不平,但也能阻隔潮濕;領隊吉學平說,用石灰石鋪成的地板,是舊石器時期古人類(智人)生活形態進步發展的反映。

文物狀況

大河遺址發現的石製品來源於上、下2個層位,屬礫石工業系統。原料主要有凝灰岩、玄武岩、燧石、砂岩、矽質灰岩等。石製品類型組合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鑽具以及石核、石片等。常見修理台面技術。稜柱狀石核、盤狀石核、龜背狀刮削器、邊刮器、端刮器、三角形尖狀器、凹缺器的出現顯示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婁哇技術特徵。
動物群來自下部層位較多,上部層位較少,初步鑑定有:獼猴、東方劍齒象、最後鬣狗、黑熊、虎、中國犀、巨貘、水鹿、鹿、麂、牛、野豬、羊、豪豬、竹鼠等,屬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2個層位均發現人類牙齒化石。孢粉反映暖溫帶—亞熱帶的植被類型。
C14測定該遺址下部層位大於4萬年,鈾系法測得文化層頂部鈣版和石筍的最小年代為4.1萬年。
據專家介紹,此次出土的石器包括各種砍砸器和切割工具,大小不一,材料多樣,硬度大,易加工的石料都被採用了,說明當時的人類對石料已經有了較強的鑑別能力。
首期發掘工作中發現兩個不同時代的舊石器洞穴文化遺址。其中,一號洞發現大量石器和原始人的用火遺蹟——灰坑;二號洞則發現一可能的石器加工場和原始人用於裝飾成進行原始宗教儀式的養料——赭石。在首期發掘中,共發現石器石製品三百多件,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一千多件。這是雲南省境內對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進行的首次發掘活動,是雲南考古活動的一次重大突破。
該遺址位於富源縣城東南約十七公里的大河鄉茨托村所屬的癩石山。山體是一個由三疊系灰岩構成的小包,山前為一古湖盆,山後有大河自北向南流去,山體洞穴發育。茨托村村民費召友在承包該山並進行開山炸石時,無意中發現了一洞口,內有村民所謂龍骨等物。1998年雲南省地礦廳的專家們聽聞訊息後對此進行了前期調查,確定了此為舊石器時代遺址。後該洞口命名為一號洞。
在對一號洞的發掘過程中,洞內發現的主要是哺乳動物化石和少量石器,洞口開闊地帶主要為石器分布區,化石很少。文化層為砂質粘土和粘土層,厚度五十至八十厘米,頂屆和底屆均有一層石灰華鈣板,特別是底界鈣板較厚,延伸比較穩定,為精確測定該遺址的年代提供了很好的樣品依據。底界鈣板上還發現原始人類的用火遺蹟——灰坑。一號洞發現的石器分別為凝灰岩、石英砂岩、玄岩占大部分比例,表明這一時期的人類對岩石有較高的鑑別能力。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球、石錘、石片、石核、石砧等。伴生的動物化石有東方劍齒象、中國犀等,巨貘、獼猴、虎、黑熊、最後鼠狗、野豬、牛、水鹿、鹿、羚羊、竹鼠、鼠、豪豬等大熊貓一齒象動物成群的成員,其中食肉類動物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動物化石多保存單顆牙齒,頭後骨骼極為破碎,很少有完整的肢骨,反映了這一時期的人類敲食骨髓,過著以狩獵為主的兼採集的經濟生活,他們具有很高的狩獵技術,動物群組合反映一號洞的主人生活亞熱帶一熱森林河湖的古生態環境。
二號洞位於一號洞西南約三十米,位置比一號洞稍低。經試掘,發現石器分布十分密集,以小型石器組合為特徵,發現大量尚未加工製作的大型石器原料與小石器共存,專家推測二號洞洞口可能為一石器加工場。癩石山一號洞的年代初步為十至二十萬年間,是雲南早期智人。此外還發現原始人用於裝飾或進行原始宗教儀式的赭石養料。動物化石種類單調,以草食動物為主,保存有較完整的肢骨和頭骨。初步估計二號洞的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二叼洞的發現為研究該地區史前文化的演變提代了珍貴的寶物證據。發掘隊計畫近期在此進行第二期發掘,以揭示二號洞完整的文化面貌。

考古結論

癩石山一號洞的年代初步估計是雲南早期智人。或許,這次發現將成為雲南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連結,串起了雲南的人類文明史,也讓我們可以探尋遠祖們的活動足跡,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突破性發現,為尋找早期智人、研究現代人起源這一重大科學勢點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大河遺址發現的大量具有年代依據的石製品,對長達60多年的美國哈佛大學莫維斯教授提出認為東亞沒有“先進舊石器文化”的“兩個文化圈”的理論提出了質疑,從而有力地證明了我國舊石器中期文化階段的存在。他認為,大河遺址有可能成為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向晚期過渡的代表性遺址。大河遺址的發現表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發生於中國南方的時間早於中國北方,這或許意味著不同交流路線。該遺址的發現彌補了4至10萬年期間中國人類活動空缺。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評論:該遺址發現的石製品,無論從技術學上還是從類型學上,都與發源於歐洲的莫斯特文化相似,它也是中國莫斯特文化和勒瓦蔞哇技術在南方集中發現的遺址。它的發現對莫斯特文化在東亞的出現提出了新的思索。更有趣的是,該遺址還發現我國時代最早的舊石器石鋪地面,被譽為最早的“室內裝修”。該遺址發現的4-10萬年間的人類化石,為現代人起源的“多地區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遺址保護

作為“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富源縣文管所已對該遺址劃定了保護範圍,建蓋了守護房,出錢請專人看守,由於該地點較為偏僻,生態環境不是很好,作為旅遊景點的條件還不成熟。
發掘出的1400餘件石製品,150餘件動物化石,已經放在雲南省考古研究所妥善保存,今後將加強研究,把有價值的東西在權威雜誌上發布;下一步將把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申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