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輻射學

大氣輻射學

大氣輻射學是研究輻射能在地球大氣內的傳輸和轉換過程的學科。屬大氣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的能源,輻射過程是地-氣系統中能量交換的主要形式(見大氣環流的能量平衡和轉換)。因此,大氣輻射學是天氣學、氣候學、動力氣象學、套用氣象學和大氣遙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之一。

簡史

(圖)有雲且不考慮大氣衰減時到達衛星的輻射有雲且不考慮大氣衰減時到達衛星的輻射
從大氣科學研究的初始階段起,大氣輻射學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歷來被認為是氣候大氣環流研究的基礎。20世紀20年代,有人根據很簡單的假定,計算了地-氣系統的輻射收支;30年代提出了輻射傳輸的基本原理;1950年,美籍巴基斯坦學者S.昌德拉塞卡寫了《輻射傳輸》一書,總結了他在恆星和行星大氣輻射傳輸理論方面的主要工作,對輻射傳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貢獻。60年代,英國R·谷迪和蘇聯К·я·孔德拉季耶夫等人在行星大氣中的輻射傳輸方面,也作了許多工作,對大氣輻射學的研究,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電子計算機和紅外分光技術的發展,使大氣透過率(見大氣消光)的計算更加精確,氣象衛星及其他探測手段的迅速發展和廣泛套用,又獲得了大量的全球範圍的大氣輻射資料,這些都更加促進了大氣輻射學的發展。

內容

大氣輻射學的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圖)太陽輻射在大氣中的衰減太陽輻射在大氣中的衰減

①地-氣系統輻射傳輸的基本物理過程和規律,包括太陽輻射(97%的能量在0.3~3微米波段內,輻射最強的波長在0.5微米附近),地-氣系統輻射(絕大部分能量在4~80微米波段內,輻射最強波長在10微米附近),以及不同地表狀態、氣溶膠、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對輻射傳輸的影響(見反射率大氣吸收光譜大氣散射大氣臭氧層溫室效應)。

從非發光體表面反射的輻射與入射到該表面的總輻射之比,它是表征物體表面反射能力的物理量。絕對黑體的反射率為0,純白物體的反射率為1,實際物體的反射率介於0與1之間,可用小數或百分數表示。地-氣系統的反射率,它包括地面、雲和各種大氣成分對太陽輻射的反射能力及其總和。這些反射率決定著地-氣系統吸收太陽輻射的百分數。 物體對太陽輻射的反射能力。

(圖)大氣輻射學大氣輻射學

根據氣象衛星的觀測結果,整個地-氣系統的反射率約為30%,即約有30%的太陽輻射能被反射回太空,其中三分之二是雲反射的,其餘部分則被地面反射和被各種大氣成分所散射(見大氣環流的能量平衡和轉換)。雲的反射率同雲型和雲層厚度有關,約在20~70%之間。陸面、土壤的性質和植被類型不同,也能使反射率改變,但這些差異一般不超過10~20%。而冰和雪的覆蓋狀況能引起反射率顯著變化。例如,陸地被雪覆蓋或洋面結冰時,將使其反射率增大30~40%,新雪面更可使反射率增大60%左右。原先無雪的地區如有積雪,則因反射率增大,將使太陽輻射能量的收入大約減小60%。這種影響隨季節和緯度而不同,尤其明顯的是,北緯50°以南的地區,當春季出現積雪時,上空平均將減少大約150卡/(厘米2·天)的熱量收入。這樣的熱量收支變化,將產生明顯的氣候效應。

在極冰對氣候影響的機制研究中,有人認為:冰雪-反射率-溫度之間還存在“正反饋過程”,即冰雪的覆蓋增大地表的反射率,使地-氣系統吸收的輻射減少,從而降低氣溫,而降溫又將進一步使冰雪面積擴展,反射率繼續增大,造成溫度越來越低的現象。在這個正反饋過程的基礎上建立的氣候模式(見氣候模擬),已用於解釋古代冰期的形成和對未來氣候趨勢的推測。也有人認為:在實際大氣中,還存在著“負反饋過程”,它使氣候具有穩定化的趨勢(見極地氣象學)。

(圖)大氣吸收光譜大氣吸收光譜

②輻射傳輸方程的求解。輻射傳輸方程是描述輻射傳播通過介質時與介質發生相互作用(吸收散射發射等)而使輻射能按一定規律傳輸的方程,在地球大氣條件下,求解非常複雜,只能在一些假定下求得解析解,因此輻射傳輸方程的求解,一直是大氣輻射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當溫度不是絕對零度時,大氣中的氣體(主要是水汽)、水滴(雲、和霧)和冰滴(主要在冰雲中)均會輻射電磁能,並產生熱輻射噪聲。在微波波段,這種熱輻射噪聲的特性通常用亮度溫度來表征,亮度溫度與熱力學溫度之比稱為發射率。

分子中的電子從高能態躍遷到低能態時放出電磁能,形成輻射。分子吸收入射電磁能,使電子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形成吸收。一種分子具有的能態數是一定的。因此,它的輻射頻譜和吸收頻譜相同。根據基爾霍夫定律,發射率等於吸收係數。在氣體中,分子密度小,碰撞只使譜線加寬,仍是離散的。但在固體或液體中,分子密度很大,碰撞使譜線混在一起而形成連續譜,在所有的頻率上均有吸收和輻射。

在實際的大氣傳輸過程中,因吸收和散射而損失一部分能量;另一方面,大氣輻射又使總能量增加。求解描述這個過程的傳輸方程(忽略散射),即可得到觀測點上的亮度溫度T

大氣輻射

式中光學厚度大氣輻射;T(大氣輻射)和α(大氣輻射)分別為沿路徑大氣輻射點上的溫度和吸收係數。在散射影響可忽略的情況下,只要T(大氣輻射)和α(大氣輻射)採用相應的具體數值,大氣氣體、雨、雲和霧的亮度溫度均可採用上式求得。晴天時α(大氣輻射)是氣體和水汽吸收係數之和;其他天氣時,α(大氣輻射)是氣體吸收係數與雲、雨或霧的吸收係數之和。當波長較短或水滴較大時,則不可忽略散射的影響。這時,計算雲和雨亮度溫度的公式複雜得多。

假若大氣是球面分層,用Tm代替T(大氣輻射),則在天頂角θ方向上的亮度溫度可簡化為

T=Tm【1-exp(-τ0
secθ)】

式中大氣輻射為天頂方向上的光學厚度;Tm為平均輻射溫度。亮度溫度的一般變化規律是:當 τ0一定時,天頂方向上T 最小,水平方向上T 最大;τ0增大時,T值也增大,但T 值不會超過Tm值。晴天和天頂角不太大時,均可看到在氧和水汽譜線附近出現亮度溫度的峰值。

大氣輻射噪聲會對接收系統,特別是對噪聲係數很低的系統造成有害的影響。但在大氣無源微波遙感中,卻能利用大氣輻射噪聲的各種特性,測量大氣的溫度分布、水汽密度分布和雲中含水量等大氣參數

③輻射與天氣、氣候關係的研究。它從地—氣系統輻射收支的角度來研究天氣和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變遷問題(見輻射差額)。

動向

大氣輻射學的研究,有兩個引人注目的動向:

①許多複雜的物理動力氣候學問題中,涉及到海洋、極冰、陸地表面的輻射和熱狀況,大氣中的雲、氣溶膠、二氧化碳等因子在輻射過程中對氣候所造成的影響,以及這些過程和大氣輻射過程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和反饋關係。

②隨著大氣遙感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紅外輻射吸收帶的研究和計算的要求很高;在輻射傳輸問題中,雲(特別是捲雲)的透過率變化很大,對輻射有很大的影響,也需要解決。這兩方面都是大氣輻射學今後研究的課題。

相關學科

大氣科學、氣候學、物候學古氣候學年輪氣候學、大氣化學、動力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大氣邊界層物理、雲和降水物理學、雲和降水微物理學、雲動力學、雷達氣象學、無線電氣象學、大氣輻射學、大氣光學、大氣電學、平流層大氣物理學大氣聲學、天氣學、熱帶氣象學、極地氣象學、衛星氣象學、生物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森林氣象學、醫療氣象學、水文氣象學、建築氣象學、航海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軍事氣象學、空氣污染氣象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