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食

大日食,指2009年7月22日在中國大陸長江流域發生的一次壯觀的日全食。

概述

日全食照片日全食照片

大日食,指2009年7月22日在中國大陸長江流域發生的一次壯觀的日全食。7月22日(農曆六月初一)上午8點開始,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成都重慶武漢合肥南京杭州上海等許多大城市都將會看到本世紀最重要、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許多地方全食持續時間長達五六分鐘。屆時,月球本影將會沿長江東行,掃過長江中下游兩岸許多重要城鎮,目睹者人數之巨將會是史無前例好的。這將是一次名副其實好的“09長江大日食(great eclipse)”!全食持續時間最長可達約6分鐘,更為重要的是日食帶覆蓋的地區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直接觀看到日全食的人數有可能創造歷史之最。 此次日全食可能是近百年來出現的最完美的一次日食,是在1991年到2132年之間發生的日食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新聞直播

互動百科網友lhl19860705於9點28分在武漢拍攝的“貝利珠”互動百科網友lhl19860705於9點28分在武漢拍攝的“貝利珠”

武漢

新華網北京7月22日電 本網記者沈翀9時25分湖北武漢報導: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湖北武漢江灘附近,現在的最新情況是武漢的天已經全部黑了下來,月亮已經把太陽全部遮住了,武漢的城市路燈也已經打開,現場的民眾非常興奮,紛紛拍照留念。

蘇州

2009年07月22日9點54分,據中央電視台訊息,蘇州地區進入全食階段。當地雖然下雨,但明顯感覺到光線變暗,因天氣原因,蘇州地區無法觀測到全食畫面。

香港

香港22日出現日偏食,由於太陽處於高位,香港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 在香港,初虧在早上約8時15分開始,太陽的右上方開始出現陰影,其後逐漸進入日面,到大約9時,一半的太陽已經被陰影遮蓋,透過濾光鏡觀看,太陽出現缺口,形狀如月牙。由於日偏食出現時,太陽已經升至半空,比山和一般建築物都高,所以香港多處都可以見到日全食,連中環、尖沙嘴和銅鑼灣鬧市,只要準備濾光鏡,都可以見到日偏食。9時15分,四分之三個太陽被陰影遮蓋,之後就會慢慢復原,至10時半結束。

九江

九江於9:29出現日全食,歡呼聲此起彼伏。 7:40左右太陽開始“溫柔”起來,8:16左右初虧出現,太陽上方出現一個亮點,用專業觀測井觀看,發現太陽缺了一小塊並逐漸變成金鉤狀,但光圈依舊很亮。伴隨之,天色開始暗下來,涼風習習,觀測的民眾開始興奮的驚叫和歡呼。早上9:29分,期待已久的日全食出現,人重重發出一陣歡呼聲,太陽被月亮完全遮住前,有一絲光輝特別耀眼。整個日全食持續了約1分鐘。 之後,太陽又重新發出光輝,天色也在一點點轉亮。較為遺憾的是,並沒有看到期待中的星星。

浙江安吉 現鑽石環奇觀

互動百科網友夢飛龍捲風在安徽銅陵拍攝的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全程互動百科網友夢飛龍捲風在安徽銅陵拍攝的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全程

新華網北京7月22日電 本網記者李亞彪浙江安吉9點30分報導:剛剛安吉日全食結束時,月亮從太陽旁邊移開,露出一簇太陽光,出現美麗的鑽石環,一枚美麗的戒指上面鑲嵌著一顆鑽石,光芒萬丈。大家一片歡呼。

濟南

2009年07月22日9時32分,濟南市上空出現日偏食,太陽好像變成了一彎美麗的月牙,天空隨之暗淡下來。

杭州

22日上午,500年一遇的日全食雖然如約在杭州天空上演,但躲在雲層背後忽明忽暗,痴心等候一夜的追日族只能趁著雲塊與雲塊之間的空隙,在短時間內看到日全食。

上海

22日9時41分49秒,上海日全食生光。雨霧中的朦朦天光漸亮,高樓大廈和馬路兩旁的燈火陸續熄滅,全城如同從晨曦中慢慢醒來。

。 2009年7月22日上午9:23分,上海一片漆黑。 由於天氣原因,上海地區的天文愛好者沒能如願親眼目睹到日全食的奇麗景象;但還是感受到了白天的黑暗。
。 9點27分,光線乍現。
。 9:32分,微光呈現。(路燈助光)
。 9:35分,白天的“黎明”初現。

大連

互動百科CEO潘海東前往武漢觀測日全食互動百科CEO潘海東前往武漢觀測日全食

大連地區的見食時間是:8時29分29秒初虧(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西邊緣相外切的時刻),這時太陽開始慢慢地被“吞食”;在9時39分40秒達到食甚(太陽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時刻),有75.6%的太陽被“吞掉”,太陽看上去就如同月牙。在10時54分33秒復圓(月面的西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切的剎那),這時太陽又恢復了圓圓的“笑臉”。大連地區歷時2小時25分04秒的日偏食完全結束。

看點

2009年07月22日的“大日食”示意圖2009年07月22日的“大日食”示意圖

2009年7月22日的“大日食”最大的看點是“貝利珠”。貝利珠是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一串光斑,形似一串明珠,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鐘。由於這個現象是英國天文學家貝利最先發現的,由此得名“貝利珠”。

此外,太陽被完全遮住後出現的日冕日珥,也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活動

2009年7月22日,北京天文館將協同互動百科組織百名網友前往武漢觀測本世紀最壯觀的日全食,網友在互動百科創建了“北京市青少年天文愛好者協會”小組,用於本次日食的討論及日後活動的平台。

覆蓋地區

長江大全食長江大全食

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全食帶掃過成都、重慶、武漢、合肥、杭州、上海等兩個直轄市和四個省會城市,全食時間最長的地方長達6分多鐘。

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隨著月球的黑色陰影第一次降落在阿拉伯海上,然後穿過印度中部和東北部、不丹、尼泊爾東南部、不丹的大部分地區、孟加拉國北部、印度最東部和南部,以及我國西藏中部、緬甸北部。稍後不久,月亮的暗影將從中國中部地區雲南省和四川省穿過,接著向中國的東海和琉球群島的一些區域移動。距離硫磺島東南偏東大約200米的地方,是觀察這次日食的最佳地點。 地球上最早觀測到它的地方在印度西部孟買以北的沿海地區,在那裡會出現一次“全食日出”的十分罕見的奇異景觀。

在中國境內,日全食帶先後穿過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西北部、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在上海入海。在5個小時內,日食帶橫掃東半球,其中全食時間最長的位置在太平洋中,可達 6分39秒,中國全食帶內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4分鐘以上的全食,大約從上午9時至9時37分不等。由於地面暗如黑夜,我們可以看到群星璀璨的景象,同時,中國全境都可以看到日偏食

成都地區的人們在上午8時剛過就可以開始觀測日全食了。接下來便是上述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顯然,這裡無疑是本次日食帶上人口最密集且經濟社會最發達好的地區。從成都、重慶、武漢、杭州,一直到上海,預計將會有3億多人可以目睹“長江大日食”這一壯麗的天文奇觀。

主要城市時間

長江大全食長江大全食

日全食的發生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時間節點:初虧月球靠近太陽之時,月球的視圓面第一次和太陽視圓面相外切的時刻,即日食開始;食甚,月球中心和太陽中心距離最近的時刻,此時,看到太陽被遮掩的部分最大。(1.初虧。月球比太陽的視運動走得快。日食時月球追上太陽。月球東邊緣剛剛同太陽西邊緣相“接觸”時叫做初虧,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開始; 2.食既。初虧後大約一小時,月球的東邊緣和太陽的東邊緣相“內切”的時刻叫做食既,是日全食的開始,這時月球把整個太陽都遮住了; 3.食甚。是太陽被食最深的時刻,月球中心移到同太陽中心最近; 4.生光。月球西邊緣和太陽西邊緣相“內切”的時刻叫生光,是日全食的結束;從食既到生光一般只有二三分鐘,最長不超過七分半鐘; 5.復圓。生光後大約一小時,月球西邊緣和太陽東邊緣相“接觸”時叫做復圓,從這時起月球完全“脫離”太陽,日食結束。)

日全食時,食甚即為太陽被完全遮住之時;復圓,月球的視圓面第二次和太陽視圓面相外切的時刻,即該地方見食結束。

以下是中國主要城市可見日食的時間表,其中時間為台北時間。能夠看到食甚的公眾則相對較為幸運,他們可看到太陽被月亮完全遮住時的情景。當然,最幸運的要數能夠看到復圓的公眾,因為他們能夠看到整個日全食的發生過程。

地名 初虧 全食始 食甚 全食終 復圓

上海 8:23:25 9:36:44 9:39:16 9:41:49 11:01:36

重慶 8:07:54 9:12:59 9:15:08 9:17:17 10:30:34

蘇州 8:22:21 9:35:13 9:37:41 9:40:10 10:59:41

杭州 8:21:26 9:34:11 9:36:55 9:39:40 10:59:21

嘉興 8:22:20 9:35:01 9:37:59 9:40:57 11:00:21

合肥 8:18:39 9:30:48 9:31:48 9:32:49 10:52:07

銅陵 8:18:49 9:29:47 9:32:39 9:35:31 10:53:46

武漢 8:14:53 9:23:56 9:26:39 9:29:24 10:46:15

宜昌 8:12:11 9:19:27 9:22:07 9:24:48 10:40:01

成都 8:07:05 9:11:06 9:12:47 9:14:29 10:26:22

樂山 8:06:15 9:09:31 9:11:54 9:14:19 10:25:38

日全食的意義價值

日全食之所以受重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天文觀測價值巨大。科學史上有許多重大的天文學和物理學發現是利用日全食的機會做出的,而且只有通過這種機會才行。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 一次日全食,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愛因斯坦1915年發表了在當時看來是極其難懂、也極 其難以置信的廣義相對論,這種理論預言光線在巨大的引力場中會拐彎。人類能接觸到的最強的引力 場就是太陽,可是太陽本身發出很強的光,遠處的微弱星光在經過太陽附近時是不是拐彎了,根本看不出來。但如果發生日全食,擋住太陽光,就可以測量出來光線拐沒拐彎、拐了多大的彎。機會在1919年出現 了,但全食帶在南大西洋上,很遙遠,也很艱苦。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帶著一支熱情和好奇心極強的觀測 隊出發了。觀測結果與愛因斯坦事先計算的結果十分吻合,從此相對論得到世人的承認。

在中國,前兩次日全食都只能在邊遠地區看到。一次是在1980年,只有中緬邊境雲南瑞麗地區可見, 那時候筆者剛上國中,正是個狂熱的少年天文愛好者,可惜沒有經濟能力,只能通過《天文愛好者》雜誌過過乾癮。另一次是在1997年春節之後,在中俄邊境、中國的最北端漠河可見。那次筆者是奉了報社之命前去採訪的,同時也了卻自己少年時的夢想。那次的觀測規模之大,出乎想像,世界各國的天文學家和天 文愛好者,把個平時人跡罕至的北疆小鎮擠得比過年還熱鬧,由於人數大大超出小鎮的接待能力,人們只能宿營在火車和汽車上。當時那裡還是冬天,白天氣溫零下25攝氏度左右,夜裡能到零下40攝氏度,滴水 成冰,人們連洗臉漱口的水都找不到。儘管如此,觀測者們沒有一個後悔的,沒有一個不興奮異常的,都 把親眼看到日全食,當成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珍貴記憶。日全食之類的天文現象,要說與人們的日常生活、 吃喝拉撒,確實是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是,它代表了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代表了一種對大自然的極度 熱愛,代表了對支配萬事萬物的自然鐵律的一種永恆的好奇和敬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缺少這些 關懷、這些熱愛、這些好奇和這些敬畏。

日全食的歷史

1:中國觀測日食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948年就有人觀測到了日食。中國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有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觀象台。中國歷來重視日食的預報,據說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報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職守者。 中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豐富的日食記錄。光是古書(至清代)的 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記錄。最早是《尚書》記載的發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詩經》中更是詳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因歷史久遠,缺乏精確的文字記錄,因此難以精確地斷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當精確的歷史時鐘,可以幫助確定一些歷史事件的時間。

2:古代西方一次日食中止一場戰爭,西洋最有名的故事記載是在西元前585年。米提斯與利比亞兩族打仗,打到一半時 忽然間太陽消失不見了,兩族族人害怕災禍的到來,終於達成美好的結果- -兩族講和通婚。對於日食現象的看法,除了大溪地人把日食當成正面意義外,其他的國 家都將他作 負面的解釋。譬如西元前六百多年,雅典攻打某族時,因為發生食相而害怕不敢繼續前進,就因為延遲了進攻,反倒讓敵方趁這段時間有了準備,結果當雅典軍隊進攻敵方時,反而被打敗了。

最佳觀測點

此次日全食的最佳觀測點,在上海以東的海面上,離上海非常遠。在陸地上,最佳為浙江杭州安吉嘉興。而觀測時間最長的地方在上海南部的洋山港,這裡可以看到六分鐘的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 日全食 觀測最佳區域2009年7月22日 日全食 觀測最佳區域

最佳觀測點日全食時間長達5分鐘以上,但其它只要在日全食中心線上的區域,日全食時間也達4-5分鐘,日全食多幾秒少幾秒對於我們一般愛好者來說沒什麼差別,時間差別請看這裡;

日全食最佳觀測點在浙江杭州安吉和嘉興,這裡7月份經常下雨,反而不是最佳,我寧願去武漢這4分鐘日全食時間的城市,因為它下雨的機會小很多。所以有些人會選擇去武漢看日全食;

所以提醒要去華東看日全食的朋友,7月中下旬,華東下雨的機會非常大,去之前看好天氣,隨時做好轉移的準備,當然你喜歡隔著烏雲看日全食也沒人反對。我初步的計畫也是去華東看日全食,先去杭州,然後看情況可能在嘉興或黃山上看日全食。

寧波4分18秒、舟山5分07秒、餘姚4分54秒、

紹興4分40秒、杭州5分13秒、海寧5分48秒、

嘉興5分52秒、上海4分58秒、蘇州4分55秒、

無錫3分50秒、馬鞍山3分21秒、蕪湖5分00秒、

安慶5分27秒、合肥2分53秒、桐城5分31秒、

黃岡5分10秒、武漢5分22秒、荊州5分02秒、

宜昌5分17秒、荊門5分19秒、重慶4分05秒、

南充4分01秒、達州2分48秒、成都3分25秒、

樂山4分42秒、康定4分05秒

國家天文台指定觀測點--高淳縣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天文奇觀,全食帶的寬度在250公里左右,橫貫人口稠密的長江流域,經過成都、重慶、武漢、合肥、蘇州、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公眾影響度之大,歷史罕見。南京剛好就在全食帶的最北端,除被定為“最佳觀測點”的高淳縣外,與之相鄰的溧水縣和江寧區部分地區,也可以看到日全食。到那裡去看日食,也是不錯的選擇。

據有關專家介紹,南京60%區域都在全食帶。高淳是國家天文台指定的觀測點,日全食初虧時間在7月22日早上8點20分前後,復圓時間約為10點55分。除此以外,江寧、溧水也能看到一部分日全食,溧水一部分地區的日全食時間有3分36秒左右。同樣,在江寧也有可以觀測日全食的地方。最有意思的觀測點在江寧東大校區。作為全食與偏食的分界點,日全食的北邊緣線正好經過吉印大道,因此東大可以看到日全食。更有網友計算出了日全食精確時間:在東大北門可以看到5秒,南門可以看到53秒,而到了祿口機場,日全食時間接近3分鐘。

昨天上午,記者趕到溧水縣了解日全食觀測信息,發現那裡的“追日”氣氛遠不如鄰居高淳縣濃厚。該縣氣象局的工作人員稱,日全食是天文科學,他們研究的是氣象科學,兩者領域不同,他們對於日全食的了解,跟普通民眾一樣。至於該縣哪些地區能看到日全食,哪些地區不能看到日全食,他們也說不清。

在溧水,除了縣政府辦公室7月9日發布的2009 80號《溧水縣關於認真做好應對日全食工作的通知》外,有關部門好像沒有組織相關的活動,也沒有像高淳縣那樣設立觀測點。當地人只有一個大概的說法,就是該縣南部與高淳接壤的地區,可以看到日全食。所以,當地的一些天文迷和攝影愛好者都是自己選地方,有人直接去高淳,有的準備去晶橋鎮的芳山、石湫鎮的小茅山,還有和風鎮那邊觀測拍攝。

與高淳賓館酒店“一房難求”的現象相比,溧水江寧比較冷清。就拿住宿來說,這兩地的賓館並沒有進行促銷宣傳,更沒有出現火爆的預訂場面。一些星級酒店負責人稱,看日全食屬於“小眾”,酒店不會為此做專門的促銷方案。也有星級酒店負責人埋怨有關部門宣傳沒有力度,讓他們錯失良機,眼睜睜看別人賺錢。

專家建議市民不必蜂擁到為數不多的集中觀測點,因為只要是日全食帶上,只要能夠看到太陽的地方,都是理想的觀測地點。所以,晨報友情提醒廣大讀者,如果您住在江寧或溧水,或是靠近這兩個地方,不妨選擇到那裡去看日全食,效果是一樣的,住宿、餐飲、交通等方面又很方便。何樂而不為呢?

氣象分析

長江大全食長江大全食

季風氣候和熱帶微風對此次的日全食觀測非常不利。中國區整個日全食帶的天氣處於潮濕季節,經常伴隨著陰雨天或夏天對流雨。故查找相關資料,全面分析長江流域日全食當天的天氣情況,給所有愛好者一個天氣指引。

各地天氣狀況

此次日全食將從印度西海岸開始向西移動,在進入我國西藏南部後,先後經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雲南省西北部、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上海等12個省(區、市),持續時間約40分鐘。整個全食帶在我國的長度約10000公里,平均寬度230公里,幾乎覆蓋整個長江流域。

長三角降雨

楊貴名介紹說,“22日上午,要真正看到日全食全過程並不樂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看到日全食全過程的可能不大。”中央氣象台分析,21日後半夜長江三角洲將有一次降水過程,這就意味著該地區22日上午出現降水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使沒有降水,天空也將基本被雲層遮住,觀測到日食的可能性很小。

中部地區雲層較厚

而在長江中上游地區,雖然沒有大範圍的降雨,但上空依然存在較厚的雲層。以中央氣象台的預報情況看,雲層的覆蓋面積可以達到80%。這樣的雲層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撥雲見日”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地區雲層較薄,有觀看到日全食的全過程的可能。湖南湖北等地的情況要比長三角的好一些,雖然不太可能萬里無雲,但云層沒有布滿天空的可能還是有的。如果運氣好,在雲層間隙觀看日全食也是非常可能的。

雲南西北部天氣狀況稍好

相比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壞天氣,雲南西北部以及成都以西的高原地區的天氣條件可能要稍微好一些。楊貴名解釋說,高原山區的雲系跟中部地區的雲系不太一樣,經常是絲狀或者塊狀的雲彩,即使天空布滿雲層的時候,由於高原雲層運動的較快,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展現藍天。在目前可預測的天氣條件下,這些地區屬於能觀測到完整日全食可能性較大的地區。但是由於高原氣候的不確定性,這種可能也將大打折扣。

總體來講,雖然此次日全食基本覆蓋我國長江流域,但是由於22日的天氣狀況不佳,真正能夠親眼觀測到完整日全食的人數不會很多。天文愛好者除了選擇適當的觀測地點之外,也只能盼望“成事在天”,運氣足夠好的話,觀測到完整日全食過程的可能還是有的。

季候風和對流的影響

中國的長江流域日全食區域,7月平均多雲天氣的機率是55%,天氣較好的是在沿海地區。整個長江流域,有三個地點可以選擇:地勢較低的重慶,武漢和沿海城市上海。查閱氣候資料,上海有平均54%的晴天機率。

7月份的長江流域,經常出現對流天氣:局部陣雨和雷陣雨,考慮到對流天氣的形成,參考天氣情況,上海偏南區域可能是日全食最佳的觀測點。從海風可以降低氣溫,並且減少對流雲的形成。沿海地區有另外一些問題——霧。但據不完全資料統計,由此原因產生的多雲天氣的機率稍微減少了大約4%。

對於想觀看和攝影日冕的愛好者來說,沿海發達地區城市的大氣污染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天氣晴朗,大城市上海的大氣污染也不太可能影響到日全食的欣賞。如果污染影響到觀測的話,武漢的天氣可能會更乾淨一點,但武漢多雲天氣的機率會多幾個百分點,全食階段持續的時間也稍微短一些(4分鐘左右)。

颱風的影響

七月正值颱風季節,菲律賓和日本之間的海域形成颱風的可能性是10%。颱風的軌跡往往把雲雨帶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而超過一半的颱風影響到上海的天氣,即使沒有帶來暴風和強降水,但也非常容易帶來陰天,所以沿海地區日全食觀測點的人要考慮到颱風的影響。如果有後備方案也不用太擔心,因為目前的氣象衛星已經能非常精確的預測到颱風的形成及移動方向,你可以提前好多天就知道颱風對沿海地區的影響。

天氣的應急方案

對於如此難得的日全食,愛好者們的應急方案一定要做足。日全食觀測需要對天氣、全食時間、旅途的方便性及費用開支進行考慮。計畫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在日食還未發生之前的一天,你最好能發現另一個地方的天氣狀況可能更適合觀測,以便你作出是否需要轉移觀測地點的決定。日全食前一天,電視台也會播放日全食天氣預報,再加上網際網路上的實時衛星雲圖,發現更好天氣的地方,你就可以考慮是否需要轉移了。

但儘管多雲天氣的統計數據另人沮喪,但天氣晴好的機會還是存在的。在一些地方,統計數據顯示好天氣與壞天氣的比例正好是50比50。

多路聯合直播

2009年國際天文年是為紀念伽利略首次使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400周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倡議下,由聯合國大會所正式確定的,並將其主題定為“探索我們的宇宙”。而“2009中國日全食多路聯合直播”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微軟亞洲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等四家單位計畫在日食帶內設定直播點,涵蓋全食和偏食的廣大區域,包括重慶、成都、武漢、杭州、上海、北京、昆明、烏魯木齊、台北、香港等。在這些直播點採集日食數字高清視頻信號,通過CNGI下一代網際網路試驗系統傳輸至北京直播中心,並通過廣播通訊衛星、網際網路等方式免費向全球發布。屆時電視台、網路門戶、手機節目服務商、移動電視等各種媒體均可接收該信號源,並可製作成直播節目奉獻給全球公眾。相信此次日全食直播活動將成為2009年最受公眾矚目的天文盛宴。

觀測指南

鑽石環鑽石環

一次日全食發生的過程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5個過程。此次日全食主城的初虧時間是8點07分57秒,食既到生光從9點13分12秒開始,9點17分15秒結束。除外,市民還可通過日全食看貝利珠、日冕和星空等天象變化,要是屆時天空晴朗,市民或許還能發現牛郎織女、火星等行星及星座。

日全食發生時整個天空會漆黑一片,如建築、運輸等行業都需提前做好安全應對措施,防止4~5分鐘的“黑夜”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特別是一些司機在日全食發生後,不要驚慌,應立即打開車燈減速小心駕駛。同時高空作業者也要避免突然伸手不見五指而發生事故。商家和市民也要有準備,防止天突然黑下來一些不法分子溜進店或者家裡偷東西。同時,在日全食發生前,市民切不可用肉眼直接對準太陽進行觀看,可使用優質的太陽鏡或天文望遠鏡觀測。

安全第一,絕對不能用裸眼直接看日食! 用眼睛直接看太陽,即使只看短短的一剎那,眼睛就會受到很大的刺激,好久好久眼前一片昏暗,很難恢復過來。這是因為眼睛裡有一個水晶體,它起到聚光作用。對準太陽看,太陽的熱能被它聚集在眼底的視網膜上,就會覺得刺眼;如果經過一些時間後,視網膜就會被燒傷而失去視力。在發生日食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偏食,月亮只擋住了一部分太陽,剩下的部分仍然和平常一樣,所以直接用眼睛看的時間長了,同樣會灼傷眼睛的。

觀測第二,選購專業的日食眼鏡。專業的日食眼鏡對可見光的透射率在十萬分之三以下,而且能最大程度地過濾掉殺傷力強大的紫外線和紅外線等。如果未佩戴安全的日食眼鏡,雖然當時沒有任何痛覺等反應,但留下的隱患在幾個小時後就會發作,則悔之莫及。尤其應引起家長的注意。

日食眼鏡,又稱日食觀測鏡、太陽觀測鏡等。日食眼鏡的鏡片為專業特製的減光片,有鍍金屬膜、聚碳酸酯、聚酯纖維軟片等材料。理想的太陽減光片最大透射率為0.0032%(十萬分之三),同時應有效過濾紫外線和紅外線等。市場上有售。

在遠古的原始社會,太陽石人類的圖騰崇拜之一。當時的人們認為日全食是“天狗食日”,那時根本沒有任何觀測設備,人們要么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肉眼裸看,要么因恐懼而躲起來不敢看。後來,聰明的人發明了“油盆法”,即通過盛有油的木盆間接觀看日全食。在經濟匱乏的年代,人們開發出了各種觀測工具:煙燻黑的玻璃片、照相膠片、鋁箔……可謂無奇不有、五花八門。這些缺乏保護措施的觀測器具十分危險,即使像太陽鏡也遠遠達不到減光要求,雙眼極易灼傷,觀測者萬勿輕率。

日全食時的天空可觀測的天體情況。

土星在太陽的正東面,非常接近地面,在城市不是那么容易觀測到;

大部分人從未見過的水星就在太陽的東面旁邊,非常明星;

金星和火星在太陽的西邊,在地面看來,已經在西邊天空;

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在南方天空;

非常著名的亮星雲集的冬季星座獵戶座,在正南方天空高高懸掛,用望遠鏡觀測,獵戶座大星雲(獵戶大星系)就在其中;

在本次日全食的天空中,除太陽外,天空中最明亮的天體由亮到暗排序:金星、水星、土星、天狼星、土星、火星;

比較明亮的容易觀測的恆星還有:獵戶座的參宿四和參宿七、大犬座的天狼星、雙子座的北河二和北河三、小犬座的南河三、御夫座的五車二、獅子座的軒轅十四、金牛座的畢宿五。

日食看點

看點之一:貝利珠
看點之二:色球層
看點之三:日珥
看點之四:日冕
看點之五:天空與環境
在臨食既階段,注意亮星行的出現,在偏食階段,注意風力和氣溫的變化,地面影子的移動,以加深對這一壯觀天象的的認識。

日全食拍攝注意事項

日全食過程日全食過程

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就是在拍攝日全食時,由於全食階段一般只有寶貴的幾分鐘。因此,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提前進行周密的規劃。比如用什麼相機,鏡頭或望遠鏡,用什麼拍攝方式,要拍到什麼效果,拍到的照片後期除了欣賞外還會不會有別的什麼套用,等等。而對於一些創意攝影就更需要特別的考慮,比如剛才提到的拍糖葫蘆串像,就要先選好地點,計算好每個像之間的時間間隔,等等。

2、提前進行實際演練。如果有條件,提前幾天來到實際觀測地,在日食發生的同樣時間將觀測流程從頭到尾走一遍,包括組裝望遠鏡、找太陽、連線相機、拍照、摘掉濾光片拍照(此時不可對著太陽)、再蓋上濾光片拍照、換存儲卡、換電池……這樣往往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小問題,比如這套器材指向某些位置時會卡住。如果沒條件到觀測現場也沒關係,在任何一個地方演練都可以,只要找恰當的時間讓當時太陽高度和日食時差不多即可。

3、實際觀測時,在全食或者環食階段找一個人專門負責報時。因為這個階段持續時間本來就很短,而人在這個時候緊張而忙碌,往往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在不知不覺中全食或環食就結束了。而當有人專門報時,其他觀測者就能對時間做到心中有數,更好的安排自己的觀測。

在這裡還要再次強調,在面對最壯觀的日全食時,全食階段一定不要忘記摘掉濾光片!!!可能這樣的錯誤很可笑,但實際情況是,當全食階段即將到來時,人們的心情可能也會越來越緊張,生怕錯過什麼精彩的鏡頭,於是只顧一通狂拍,等到發現什麼都沒拍下來而意識到忘了摘濾光片時可能已經晚了。

趣聞

200年前就推算出此次天象

早在19世紀早期,外國天文學家根據日食和月食間的規律就推算出今年7月會發生全球性日全食。兩年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日食組發布確定性訊息,今年7月22日,在中國境內可以觀測到21世紀以來人類可以觀測到的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根據推算,下次發生全球性日全食的時間是2241年,而上海地區可以觀測到日全食的時間則是2309年。

動物的異常行為

書上說,日全食發生時,鳥兒回巢,公雞打鳴。動物的異常行為,源於日全食時光強度和溫度的變化生物鐘的影響。1954年6月30日的波蘭日全食,動物學家對一些動物的行為進行了觀測,發現觀測的28種鳥類都顯露出“焦慮”的跡象。特別是,全食帶上的雲雀和麻雀停止了鳴叫,但全食帶之外的卻繼續鳴叫,而且鳴叫比例隨距離而增加。實驗指定的所有日食區的蜜蜂都迅速返回了自己的蜂巢,夜間活動的飛蛾也出現了,蝴蝶也停歇在草地上,似乎真正的黑夜降臨了。

81歲高齡的國家天文台研究院李競教授7月17日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的“科學與媒體對話——探秘日全食”活動中,為科技媒體和普通公眾講解了關於2009年7月22日將要發生日全食觀測最受關注的幾個問題。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的特點
這次日全食被國外的機構媒體封成了“大日食”(great eclipse),這是首次對於某一次日食或者是其他的天象給予這么高檔次的專名。究竟為什麼把這次日食叫做“大日食”。有兩方面原因:首先,這次日全食在全食帶中,從進入中國的西藏自治區一直到舟山出海,整個國內日全食帶能看到的日全食的時間少則五分多種,多則六分多鐘。而這么長的日全食食延的時間是整個21世紀的百年之最。其次,這次全食帶覆蓋長江流域人口可能達到三億人,也就是說有三億人足不出戶就能看見長達五分鐘到六分鐘甚至是六分鐘多的全食。如果那天萬里晴空,整個祖國大地的上午都是天晴,幾乎沒有雲彩,那么也就是說可以有十億人可以同時看一個日食,千載難逢。所以在西方,把它稱為“大日食”,名副其實。
日全食的規律
最近很多媒體都說日全食是300年一遇,有的說400年,有的說500年,那么究竟多少年一遇?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看:對於整個地球人來說,日食現象不罕見,日食對於地球來說每年至少有兩次,全食每三年有兩次。所以無論是日食和日全食,對於整個地球來說,“罕見”兩字配不上。而把視角轉換成一個城市或某個地區,又不同了。可觀測日全食的在地球上是一條帶,這條帶形成的是由於地球自轉,日食帶最寬也超不過300公里,最窄甚至只有幾十公里。一個落在窄帶中間的任何一個城市,每兩次日全食再落到這個帶中的時間,平均而言300年、400年、500年都對,那就是看做平均值的時候,如何選取的參數。如果把這個地區的參數選成了50公里或者100公里,不同的選取法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對北京來說,下一次日全食是2035年,上一次日全食是據記載清朝嘉慶年間有,康熙年間有,乾隆年間也有,但不是北京城,而是大北京。所以對北京城來說,過去400年來沒有過。因此也可以說是罕見、難得。
這次長江流域這么長時間的日全食,下次可能再也沒有了。由於日全食是太陽、地球、月球這三個天體處在一個特殊位置,但是不管怎么特殊,這個規律是可以掌握的。我們也可以計算出這三個天體的最低公倍,下一次還有類似這樣一條日全食帶,但是地球在自轉,下次這樣的日全食很可能是在大西洋中了。對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來說,基本上沒有下次了。所以太應該珍惜。
最佳觀測點
如果說最佳觀測點,首先,那個地方得是晴天,不能有雲擋著,然後才能講其他的。
哪個地方在全食帶中都不敢說是最佳點,但是相對而言。這個“佳”的標準第一是全食帶中哪個地方的時間最長,如果按這個標準來看,東部比西部強,因為剛從雅安進來日全食時間是五分鐘,越到東邊,地球和月亮的距離變近了,月亮就變得更大了。所以到了東邊,到了安徽、浙江、江蘇,月亮比在雅安看的時候更大,擋住的太陽的時間更長,長達六分多鐘,到舟山更長。這樣看來,沿著這條全食帶,東邊優於西邊,所以東邊的觀測點更好。第二,為了進行日食觀測,太陽離地平面的高度是越高越好。而在西部是太陽剛出來,如果在地平線下,那么這個日食觀測就要經過大氣干擾,因此太陽的地平高度越高越好。而剛剛進入雅安的時候地平高度比較低,所以第二仍然是東部優於西部。
中西方天文學對日食過程的描述
中國的國家天文,中國古老的天文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望遠鏡之前,叫肉眼天文。中國有全套的天文學名詞,完全用中文來描述所有的天象,《二十四史》有所記載。到明代以後,引進了西方天文學概念。而其中的一些稱謂,如我們叫的“赤道”,並不是翻譯得來,二是自古有之,太陽走的路我們叫黃道。
關於日全食,把西方的天文學對於日全食的描述有五個過程。翻譯成中文直譯是第一切、第二切、食中、第三切、末次切(first contact,second contact,middle of eclipse,third contact,last contact),這五個詞就是西方名詞的直譯描述。中國天文學家絕不是照搬西方的東西。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根據他們的經驗,早找出了一系列名詞,且有確切的內涵。
月亮根據逆時針轉,一定是從東邊和太陽的西邊相切,然後中國就用兩個漢字,“初虧”構成一個天文學名詞。這個天文學名詞的內涵就是日食開始;然後月亮的東邊緣又和太陽的東邊緣相接觸,這個接觸在西方叫第二切,而我們中國的老前輩叫做“食既”。“食既”的內涵就是全食開始;第一切是日食開始,第二切是全食開始,第三個階段我們中國叫“食甚”;月亮繼續往東走,月亮的西邊緣和太陽的西邊邊緣相切合,出現貝利珠現象,也就是開始“生光”,“生光”就是全食結束;最後一個是“復圓”,即月亮的西邊緣和太陽的東邊緣最後一個接觸,“復圓”就是日食結束。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用“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這10個字構成了五個科學名詞,這些科學名詞的內涵非常清楚,因此沿用至今,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記載。

日全食的未來預測

1:中國進入日食高發期未來4年可賞3次日食:中國將迎來本世紀第一次日全食。未來4 年,中國公眾還可欣賞到3次罕見的日食天象,其中一次為日全食,兩次為日環食。天文專家表示,在5年時間集中出現如此多的日食天象是百年罕見的。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自上世紀80年代 以來,中國曾經發生過兩次有利於觀測的日全食,一次是1980年發生在昆明、貴陽等西南城市;一次是 1997年發生在漠河地區。“今明兩年的日全食天象,無論是全食帶的範圍,還是全食發生的時間,都有 利於中國公眾觀測,只要天公作美,公眾將能一飽眼福。”趙之珩說。除今年8月1日這次日全食外,2009年7月22日,中國還將發生一次更為壯觀的日全食,全食帶橫掃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屆時, 中國的拉薩、成都、上海等40多個城市都能觀賞到這次日全食。與8月1日的日全食相比,此次日全食發生 的範圍更廣,持續時間也更長,將達到5分鐘至6分鐘,這種狀況可謂百年難遇。除了這兩次日全食天象外 ,2010年1月15日還將發生日環食,雲南、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公眾可一睹日環食風采。2012年5月21日 ,日環食天象再次上演,廣西、廣東、福建、香港和澳門等地公眾可欣賞。天文專家表示,在5年時間集 中出現如此多的日食天象是百年罕見的。

2:2008全國主要城市日食預報時間和見食情況:2008年八月一日,中國境內自新疆阿勒泰經哈密、酒泉、西安至鄭州一線出現日全食,開始時間為台北時間十八時二十分左右,持續時間約兩分鐘。這是二十一世紀首次發生在中國境內的日全食天象。

觀測日全食注意事項

2009年銀川上空的日全食景觀2009年銀川上空的日全食景觀

觀察太陽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太陽放射出強烈可見光,紅外線和紫外光。紫外光不但可以曬傷皮膚,它也會對眼睛的視網膜迅速造成傷害。人類的眼睛只要直接觀看太陽幾秒,就可能造成永久傷害,甚至眼盲。如果透過沒有適當減光設備的望遠鏡觀察太陽,後果更不堪構想。 日偏食及日環食就不能在沒有採取特安全范措施觀看。在日全食的偏食階段,即使太陽的表面被月球遮掩了99% 時,剩下新月形成的光球層,也可以對眼睛造成傷害。不要試圖用肉眼觀察任何日偏食或環食階段的太陽。
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些科學的觀測方法:

墨水觀測法

可以取一盆清水,加入墨汁,通過水麵的反光看太陽。

針孔投影法

利用兩塊板子,在其中一塊板子上挖一個小洞,讓陽光穿過這個小洞投影到另一塊板子上。

望遠鏡投影法

手可不要亂晃,否則太陽的影子會來回跑。並且千萬不要拿著望遠鏡直接看太陽,如果用望遠鏡直接看太陽,一定要用濾光鏡。

注意

千萬不要使用非正規機構提供的所謂“太陽卡”、“日食卡”等。
2009年7月22日這次日全食的特點是什麼?日全食有什麼樣的規律?下一次日全是什麼時候?什麼是最佳觀測點?最佳觀測點在哪裡?
今年是國際天文年,7月22日上午8時左右將發生本世紀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這將是百餘年來我國可見日全食持續時間最長,可觀測的人數最多,景色最為壯觀的一次。

千載難逢

近日,在“科學與媒體對話——探秘日全食”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競表示,能夠觀看此次日全食,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同此次相媲美的日全食,將不會再有了。他還說,這次日全食,被國外相關媒體機構稱為“大日食”,這是極高也是空前的評價。 李競說,這次“大日食”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持續時間長。7月22日的全食帶長達1萬多公里,寬度約為250公里。這次日全食在全食帶中,食延的時間最長可達六分鐘。在1991年到2132年之間的日食中,這將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堪稱“21世紀的100年之最”。 其次,觀看人數多。此次全食帶恰好覆蓋了我國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的長江流域。屆時,我國將會有40多個城市,如成都、武漢、杭州、上海等,可觀賞到這一罕見的天文奇觀。預計觀看人數可達到三億人左右,“如果那天萬里晴空,整個祖國大地的上午都是晴天,那么就可以有十億人同時看日食”。 最後,此次日全食空前絕後。日全食的發生是由於日、月、地球三個天體在處於一線的特殊位置上,但由於地球自轉,日全食出現在地球的位置也隨之變化,“所以下次日全食很可能在大西洋了”。並且由於地球表面的海洋在潮汐時產生的強大摩擦力,使得月球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 因此,從地球上觀測,月球將會顯得“越來越小”。最終,在未來幾億年以後,月亮的大小將無法完全遮擋住太陽,從而日全食也將不復存在。

科學命題

90年前,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在日全食期間觀測到太陽背後恆星光線的彎曲,使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舉戰勝牛頓的“絕對時空”論,從而開闢了物理學的新時代。 由日食成就的這段科學佳話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而面對22日發生的日全食,科學家們又會帶來怎樣令人激動的新發現?

射電觀測

就算雲層較厚,也不影響
為了這次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國內天文學界早在一年前就開始了準備工作。用國家天文台副台長王宜的話說:“日食常有,但能讓國內有觀測機會的日全食,卻少有。”他告訴記者,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日全食的大規模科學觀測至今只有3次,分別是在1980年、1997年和去年。“前面兩次相隔的時間太長,以至於去年我們觀測的時候,儀器都需要重新製作和準備。今年的觀測則在去年的基礎上,對儀器做了改進。” 此刻身在浙江海寧的王宜介紹說,去年在甘肅金塔的日食觀測,一共包含10個課題,主要在光學、射電和引力等領域。今年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位於上海的25米射電望遠鏡觀測和在浙江安吉縣天荒坪的白光日冕觀測。射電觀測主要是通過監測無線電波的變化,來了解高空電離層在日食發生時的瞬間變化,就算明天上海雲層較厚,看不到日食,也不影響這個項目的觀測。

重力異常

測出來,將對萬有引力定律形成挑戰

有關日食的第一大謎團就是重力異常問題。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有外國科學家發現,在日食時,地球的引力會發生異常變化,並且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都無法解釋。我國科研人員也分別在2001年赴尚比亞和2007年在漠河觀測時,都監測到了這一現象。如果重力異常現象確實存在,將對現有的重力理論形成挑戰。 但王宜對此表示了謹慎的懷疑。他告訴記者,引力場是四大作用力場中最弱的作用力,對監測儀器的靈敏度和精確度都要求很高,且數據的獲得很難。其次,國內科學家的兩次觀測,也不排除有偶然或者干擾因素,如周圍人流、車流等。因此,必須在同一地點,用同樣的儀器反覆多次進行觀測,才能得出數據。 “根據目前的所有資料,我們還不能肯定重力異常的存在,這需要更多可靠的觀測數據支持。”王宜如是說。 作為當年漠河日食引力觀測的總指揮,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湯克雲教授這次前往上海,坐鎮指揮本次日食的引力觀測。據他介紹,他們在上海、浙江的杭州和湖州設了3個點來進行觀測,“從20日下午將一直持續到23日中午”。 湯克雲承認在漠河的觀測確實無法排除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擾,“當時我們是在一棟樓的平頂上進行觀測的,只有兩台儀器。不過這一次的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動用了7台進口的重力儀和4台數據採集儀,還有由河南地震局幫助建立的兩個單擺,觀測是在3個山洞裡的標準重力測量平台進行。這個平台其實就是個石墩,其底部與地球的基岩相連,因此可以保證觀測的準確性。” “如果這次再測出有異常的話,就應該可以肯定日食期間重力異常現象的存在。”湯克雲說,“這將是對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一次不大不小的修正。”

尋找水內星

找不到,或引發人們對太陽系重新認識
尋找水內星也一直是中外天文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因為從理論上推算,在水星的運行軌道記憶體在著一顆小行星,被稱作“水內星”。而水星本身在平時都是觀測不到的,只有在日食時正好露出“真容”,這也成了尋找水內星的最好時機,但這么多年來,國內外的歷次觀測日食都沒有找到水內星。 對此,王宜表示,“根據我們以前的觀測,由於受到儀器的精度限制,只能說水內星的亮度不可能在8等以內。這次我們儀器的觀測水平有了進步,在日全食帶里又布了3個點來尋找水內星,希望能有收穫。” 如果這顆理論上存在的水內星真的不存在,又說明什麼?王宜回答說,這也許會引發人們對太陽系的重新認識以及相關理論的修正。

觀測結果

初步結論11月之前出爐
此前有人表示,現在已進入空間天文學時代,對日食的觀測,已經不像以前有那么大的科學價值。 對此,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競表示,太陽的活動周期是11年,其狀態有活躍期和寧靜期的不同。每一次日全食,觀測時的太陽、地球的狀態都不一樣,因此每一次日食觀測得到的關於太陽、地球物理的數據也會不一樣,從而會有新的發現。而對白光日冕的觀測,可以說日食是無法替代的最好機會。李競解釋說,白光日冕,即用肉眼就可看到的、無禁止的日冕。雖然平時人們利用空間太陽望遠鏡和日冕儀也能觀測到日冕,但這只能看到整個白光日冕的一部分。當月球將太陽光球完全擋住時,白光日冕的“全部面容”則正好全部展現出來,人們用肉眼即可看到。 而日冕一直是太陽物理學研究中的難題——它的溫度高達上百萬度,但太陽表面本身才5750攝氏度,也就是說,太陽的外圍氣體反而比自身的溫度高。國內外的研究人員對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至今尚未找到。 這也是天文學家們不遠萬里,興致勃勃地冒著可能出現壞天氣的風險,也要去實地觀測的原因。 觀測結果何時能見分曉?王宜表示,各項觀測不會在日食結束後立即有明確的結果。研究人員還需對數據進行一番整理分析,預計初步結論會在11月之前出爐。

相關視頻

20世紀中國日食觀測史

1. 你可能的印象
談起日食,很多人都會有印象,比如很多朋友會興奮地回憶起國小時候看到日(全)食的情景,熏玻璃,戴墨鏡什麼的。實際上,大多數人的記憶並不是看到日全食,而是日偏食。為什麼這么說呢?
20世紀在中國共發生過7次日全食,分別是

七次日全食七次日全食

因此,對一般人而言,日全食的經歷還是很少見的,大部分只是日偏食,或者說是日食的偏食帶。因為日全食全食帶很長但很窄,一般長度近萬公里而寬度只有200公里(2008奧運日全食全食頻寬度有400公里)。雖然全球平均一年半就會發生一次日全食,但對於同一地點來說,平均四五百年才能看到一次,難怪會有那么多的痴迷者追逐日全食的腳步不遠萬里去欣賞全食發生時天昏地暗,驚心動魄的瞬間。
20世紀中國日全食的觀測,是隨著中國現代天文學成長起步的。中國傳統的天文機構欽天監在明清時期已經大為懈怠,由於疏於觀測和鑽研,明朝末期的曆法已經很不準確,日月食預報經常發生失誤,當時正值西方傳教士攜來哥白尼、第谷、克卜勒天文學,遂發生中西方天文學的交流。這份成果為清朝所繼承,但交流很快就中斷,清朝的欽天監利用新的技術方法,繼續從事傳統的吉凶預測,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文學在中國僅僅是曇花一現,以至於清末的欽天監連日、月食都懶得觀測,只是將預報時間抄報上去而已。
1907年的日全食雖然在河西走廊、內蒙(此時外蒙仍屬於中國(清朝)的統治之下)、黑龍江可見,但未見記載。因此20世紀中國日全食的觀測史只能從1936年講起。
2. 1936年,中國天文學會首次出征日全食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天文學會在北京中央觀象台(即今天北京建國門古觀象台)成立,以”求專門天文學之進步及通俗天文學之普及”為宗旨,開展天文學研究及普及活動。由於1936年及1941年中國可見日全食,中國天文學會於1934年發起組織日食觀測委員會。1936年6月19日的日全食雖在中蘇邊境可見,但當時來說尚不具備觀測所需的交通等條件,因此中國派出兩支隊伍出國觀測,一支赴日本北海道,一支赴蘇聯伯力(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口東岸),後者因陰天觀測失敗,前者獲得成功,但兩隊都獲得豐富的經驗,對1941年日食觀測起了很大作用。
北海道觀測隊由天文研究所所長余青松領隊,隊員有陳遵媯、魏學仁、鄒儀新、沈睿、馮簡,觀測地點在北見國枝幸郡一個海濱小村莊枝幸村。觀測隊攜帶了德國蔡司特製160毫米紫外線天文攝影鏡,另外從德國禮和洋行和金陵大學借用了3台電影機,包括當時最新的彩色片。
日全食發生在當地下午2點07分到4點25分點,觀測地點設在枝幸尋常國小,當地警察內外巡視,組織閒雜人等進入,觀測隊事先對儀器進行檢測校對,成功拍攝了日冕照片,並拍攝到關鍵時段的日食影片。另外通過與英、美、印度等國派往日本的觀測隊進行交流,獲得了很多觀測籌備的經驗。值得一提的,當地民眾對各國觀測隊非常友好,甚至為祈求觀測時能有晴天而貼出了日本特色的《祈晴文》,幫助科學家們祈求上天降恩放晴,科學與迷信以如此獨特的形式相結合,讓人忍俊不禁。不過第二年即爆發中日全面戰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先聲,中日關係走到了冰點,又只能讓人長嘆人間的變幻比天上的氣候還難以預料。
張鈺哲和李珩兩人則攜帶青島觀象台的32厘米鏡頭及兩台望遠鏡,前往蘇聯伯力觀測,重點研究日冕的拍攝、日食時刻的測定及全食時天空暗黑的程度與薄暮時天色的比較。雖然因為天陰而觀測失敗,但也為1941年的日食觀測提供了不少經驗。國內則進行了日偏食的觀測,如紫金山天文台拍攝的偏食影像,進行太陽光譜觀測,其他單位則進行了電離層強度和地磁觀測。
3. 1941年甘肅臨洮,抗戰壯歌
1941年9月21日的全食帶從新疆入境,經過青海、甘肅、陝西、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此次日全食橫跨中國腹地,且日食時分接近中午,據史料記載,上次具備這樣良好觀測條件的日全食已經是4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間了。但此時正值抗戰時期,山河破碎,這些地方大都淪陷,國外定製的觀測儀器無法運到,天文研究所也從紫金山一路西遷到昆明,但從憂患中成長起來的我國天文學家仍未放棄。
在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的主持下,組成了兩個觀測隊,西北隊觀測地點在甘肅臨洮,由張鈺哲、高魯帶領,重點進行天文觀測,東南隊前往福建崇安,進行天文和地磁觀測。除福建崇安天陰而導致天文觀測失敗之外,其餘觀測均取得了圓滿成功,取得實測資料170餘項。西北隊實測到準確的日食時刻,拍攝到日冕照片三張,測定日冕亮度為滿月的0.37倍,拍攝到日冕和太陽色球光譜並攝製了日食進程的電影;東南地磁組測到了全食時的地磁變化數據。這次”在日本轟炸機陰影下的中國日食觀測”(張鈺哲語)也為世界日食觀測資料補上了珍貴的一筆。
這次觀測活動得到了舉國上下的關心和支持。在觀測地點甘肅臨洮,一個炮兵團特地就近駐守,20架戰鬥機也集結於蘭州機場隨時準備攔截來犯日機,並派遣。而天文學家們也把這次艱苦卓絕的日食長征(數十次遇到日機空襲)變成了科普宣傳的長征,張鈺哲、高魯等人在一路風塵中多次舉辦日食圖片展覽和科普演講,放映科學影片,許多人第一次聽說了”天文”這個詞。由於他們的大力宣傳,日食來臨時,臨洮當地安靜如常,沒有出現傳統上敲鑼打鼓驅趕天狗的現象。一位長者後來感嘆這次日全食”為抗戰接近勝利之預演。良以明朝嘉靖二十年之日全食,名將戚繼光曾建立剿滅倭寇之殊功也…..”
4. 1968年中蘇邊境,非常時期的日全食
1968年9月22日的傍晚時分,新疆西部中蘇邊境發生日全食,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時期,科研工作處在半停頓狀態,但這畢竟是建國後發生在國內的第一次日全食,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仍成功組織了大規模、多學科的日全食綜合觀測。
在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由於張鈺哲等老天文學家們正在靠邊站,中科院組織了新中國年輕的天文學家們開赴中蘇邊境進行觀測。當時的交通條件還不發達,觀測者們先是坐了3天3夜的火車到達烏魯木齊,然後乘汽車走了7天才到達目的地:新疆喀什和伊犁市昭蘇鎮。昭蘇主要是進行光學觀測,喀什主要進行射電觀測。另外還有地球物、氣象部分,包括在山洞中進行日全食期間的重力異常測量。
你可能會注意到光學和射電觀測的地點總是不在一個地方,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於它們的需求不同。光學觀測手段比較成熟,設備(望遠鏡)比較輕,因此總是選擇儘量靠近日食中心線,選擇理想地點。而射電波段的觀測設備(射電望遠鏡)比較笨重,對後勤條件要求高,而對天氣條件要求不高,陰天照樣可以觀測,因此選擇的地點要儘量交通方便。
當時正值中蘇衝突不斷的時期,中國年輕的天文學家們在邊境附近駐紮了一個多月,雖然他們大都是第一次觀測日全食,但經過充分的提前演練,仍然取得豐碩的觀測成果,包括首次進行單色光觀測(鈉黃雙線及紅外觀測,當時紅外研究還屬於保密階段),射電太陽的高分辨觀測。尤其對於二戰之後才發展起來的射電天文學來說,日全食可以提供難得的高解析度分析。
這次日全食觀測中國天文學家們還首次乘坐飛機進行了觀測,而國外首次乘飛機觀測日全食也不過是在1963年。
有意思的,這次觀測活動很榮幸地獲得了一個代號”532″,這是毛澤東視察紫金山天文台的時間。當時中蘇關係惡化,邊境衝突不斷,這次觀測活動可以說是在蘇軍的威脅之下堅持進行的。
5. 1980年彩雲之南,復甦的欣喜
1980年2月16日的傍晚6點左右,雲南、貴州發生日全食,這個時間中國正好剛從文革的大混亂中恢復,迎來”科學的春天”,這次日食的時間長度和太陽高度等觀測條件都比1968年好得多,因此不論天文學家還是愛好者,非常積極且興奮。中科院組織了多種觀測隊伍,進行太陽光學、射電觀測,以及電測層、地磁和引力場測量,並由氣象部門進行日全食期間的天氣變化研究。光學觀測地點在瑞麗縣境內的營盤山,射電觀測點在昆明鳳凰山雲南天文台,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還在現場拍攝了日食觀測活動全過程的紀錄片。
太陽物理的研究項目也隨著時代在進步,此時的光學觀測項目包括拍攝太陽色球閃光光譜、各種波段的日冕層單色像以及大範圍的日冕白光照相。射電波段的觀測則利用月面逐步遮掩過程對太陽表面進行分區觀測,這在當時是提供高分辨觀測的手段。
這次日全食已經有相當多愛好者前往觀測,中國科協組織了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廣州五個城市的中學生到雲南觀測,其中一位愛好者還自製了一架放大48倍的折射式天文望遠鏡帶到觀測點。而在雲南當地,村村寨寨的人們都帶著墨鏡觀測日食,這種場景也令科普工作者頗有成就感。
6. 1997年漠河日食,大彗星與”黑太陽”同現
1997年3月9日9時07分40秒至9分30秒,黑龍江漠河縣境內發生日全食,這次日全食吸引了3000多名中外專家及愛好者前往欣賞。本次日全食發生於新疆中蘇邊境阿爾泰地區,掃過蒙古、漠河,結束於北冰洋,漠河是這次日食帶上唯一的城市,而且太陽高度適中成為最佳觀測地點。同時,2400年才回歸一次的海爾-波普彗星也升至天頂(否則只有清晨天亮前才可見)。”黑太陽”和大彗星的世紀之約引起了眾多專家和天文愛好者的興趣,這期間組織召開了”太陽和人類環境國際學術討論會”,其中包括天文學家葉淑華、王綬琯、艾國祥、蘇定強、方成、光學泰斗王大珩、物理學家何澤慧等7位院士。
專業觀測項目以光學、射電觀測、地磁、地電和大氣觀測為主,觀測人員有中科院所屬天文台人員兩三百人,另外台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也派遣了觀測隊。本次的日全食發生在太陽活動的極小期,只有太陽赤道附近區域存在活躍的活動,所以日冕呈橢圓形狀,赤道區域延伸範圍較大。這次觀測出版了《日全食與近地環境》一書。
1997年漠河日全食的另一特色是有上千名來自全國內陸各地、港台及海外的愛好者參與了觀測活動,漠河地區的居民也人手一塊建議濾光片,目睹了日全食過程,並且由中央電視台和黑龍江電視台進行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現場直播。現場很多愛好者紛紛向院士們索要簽名,大概也開了科學追星之先河。
(感謝starryguo提供1968年飛機觀測的情報和精彩的天文收藏日全食觀測報告。)參考文獻:
2008年中國日全食(北京天文館主辦)http://www.eclipse2008.cn/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之第十編第六章第三節《日食觀測》
江曉原《紫金山天文台史稿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2008年第4期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作者:科學松鼠會:laosu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