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史稿

《紫金山天文台史稿》是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12-01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簡介

紫金山天文台史稿紫金山天文台史稿
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國天文學家自己建設的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台。雖然紫金山天文台的歷史不長,但是嚴格地說,只有它才能真正代表“中國天文學的現代化”——此前的徐家匯天文台和青島觀象台,實際上是歐洲人的天文台,只不過台址選在了遠東而已。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國天文學家蓽路藍縷建立自己的現代天文學體系的成功個案。本書作者除了引據各種已經公開正式出版、非正式出版的書籍、刊物之外,還在紫金山天文台檔案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等處做了大量調查,獲取了極為珍貴的史料。在此基礎上,本書大量引用原始文獻,生動再現了天文學家們史詩般的努力,以及他們的心路歷程。

片斷:

紫金山天文台於1953年建立天體物理組,1957年建立天體演化組,1961年建立恆星室,主要從事恆星物理和演化;1958年建立太陽物理研究室,主要從事太陽物理研究、套用研究和太陽預報;1980年建立理論天文研究室,主要從事天體物理力學及電漿天體物理的研究。1997年成立:天體物理研究部,主要從事天體物理學前沿課題和基本理論研究。紫金山天文台在天體物理學研究領域做了很多國內有開創性的和國際有顯示度的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觀測和理論成果:·非局部對流理論和恆星的結構與演化,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完成單位:紫金山天文台。恆星對流是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目前國際上惟一可用的是唯象的混合長理論。它在處理對流過沖等問題時,碰到嚴重困難。作者發展了一種非局部對流的統計理論,並成功地將它用於大質量恆星演化與太陽對流區結構的理論計算。克服了著名的所謂半對流的理論困難。觀測有利於新的非局部對流理論。·哈雷彗星的觀測研究,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完成單位: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雲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哈雷彗星1985/86回歸期間,取得大量有價值的觀測結果,發表論文90餘篇。精確定位工作為國際哈雷彗星空間探測成功做出貢獻,觀測到的斷尾現象、彗核激變及等離子尾初現等現象,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受到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和高度評價。這項工作在哈雷彗星回歸研究中,在世界上占有較重要地位。·第21周太陽活動峰年聯合觀測及資料分析,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完成單位: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雲南天文台。1980—1982年2l周太陽峰值期間,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雲南天文台進行光學、射電太陽聯測並綜合研究耀斑問題。取得了15個大活動區及其大耀斑的全面資料,總共在國內外發表了30多篇有我國特色的耀斑論文,提出耀斑起因和其能量釋放的新見解,引起國際太陽界的重視。紫金山天文台在天體物理學前沿和基本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理論成果:·發展了一種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恆星對流統計理論,並將其套用於太陽對流區結構、大質量恆星演化和變星脈動的理論計算。克服了著名的所謂半對流的理論矛盾,解釋了變星脈動不穩區紅(低溫)端邊界的理論難題,正確預期了太陽大氣流速度場和溫度場的主要觀測性質和太陽對流區的結構。·從射電頻譜儀的觀測提取了非熱電子能譜和截止能量的信息,從理論上證明了截止能量存在的判據;研究了弱電離氣體的重聯的理論,發現和建立了一組嚴格的解析解;發展了橫傳播條件下從微波爆發譜計算源區磁場的公式。從理論和日震觀測研究了太陽內部磁場存在的可能性、太陽周期和地球氣候的關係、湍動壓力對於日震(星震)P模頻率的影響。空間衛星觀測分析確認一種新型的電漿動力學阿爾芬孤波的電磁場、相速度,和密度空穴的特性;並在理論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其成果對於太陽與日地空間電漿的加速,以及由此產生的密度和電磁場的空間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多次引用。·研究了r暴火球物質的演化規律,提出了火球從極端相對論到非相對論的統一模型,並發現只有當噴流的張角很小時(小於0.1),才會在光變曲線中出現明顯拐點,利用這個特性限制^y暴的能量;首次仔細研究了逆康普頓散射過程對^y暴及餘輝的影響;研究了在中子星表面強磁場中的光子裂變過程,發現當磁場大於1013Gs時,光子裂變過程就會抑制脈衝星的輻射,使我們不易觀測到射電輻射;提出了一種中子星相變成奇異星產生^y暴的新模型,該模型可以較好地解釋r暴與超新星爆發之間的關聯;對餘輝光變曲線變陡的現象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對x射線雙星系統做了統計研究,分別編輯了大質量X射線雙星小質量X射線雙星星表,此星已被NASA的。HighEnergyAstrophysicsScienceArchiveResearchCenter所收集,做出了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工作。·出版《太陽高能物理》專著一部。太陽高能物理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之前,國際上尚沒有一部專門的著作。天體物理學前沿和基本理論研究是紫金山天文台重點學科發展方向之一,目前承擔著多項國家重大重點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紫金山天文台將繼續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拓寬研究領域,進一步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爭取更大成就。

目錄:

前言(1)

第一章舊時代的終結(1)

第二章從徐家匯到佘山(1872--1912)(6)

第三章中央觀象台(1912--1928)(10)

第一節改歷(1912一1924)(10)

第二節創建近代天文台之夢(1912—1918)(13)

第三節《觀象叢報》與中國天文學會(15)

第四節古代天文儀器回歸(1920—1921)(17)

第五節接管青島觀象台(1921—1926)(19)

第六節時政委員會(1927)(22)

第四章天文研究所(1927--1934)(26)

第一節天文研究所(1927—1928)(26)

第二節選址紫金山(1928—1929)(28)

第三節第四次太平洋科學會議(1929)(34)

第四節天堡峰(1929)(36)

第五節方案設計與工程招標(1929—1931)(39)

第六節建台(1931—1934)(43)

第七節古代儀器遷運南京(1933—1934)(48)

第八節天文台(1931—1934)(52)

附:余青松之“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57)第五章紫金山(1934--1938)(63)

第一節觀測(63)

第二節日全食(1936)(71)

附:鄒儀新之“日蝕觀測日記”(83)

第三節抗戰(1937)(87)

第四節撤離(90)

第六章鳳凰山(1938—1946)(93)

第一節建台鳳凰山(1938—1939)(93)

第二節恢復(96)

第三節交接(1941)(101)

第四節日機轟炸下的日全食觀測(1941)(104)

附:胡繼勤之“日全蝕觀測意義”(119)

第五節研究(123)

第六節艱難歲月(126)

第七節勝利(131)

第八節戰後(133)

第七章重返紫金山(1946—1949)(136)

第一節回國風波·日食(136)

第二節困窘中的恢復(138)

第三節編歷(141)

第四節人員(145)

第八章今日紫金山天文台(1949—)(151)

第一節天體物理學前沿和基本理論研究(153)

第二節太陽系自然天體和人造天體動力學研究(155)

第三節射電天文研究與技術研發(158)

第四節空間天文觀測與研究(160)

第九章成就與人物(162)

第一節成就(—1949)(162)

第二節人物(168)

附錄(201)

一、大事年表(201)

二、歷任台長表(205)

三、職員表(207)

綜合索引(21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