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懺法

大悲懺法 佛教法會儀式之一。又稱大悲懺。系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尊,以持誦大悲咒為主要內容的懺法。大悲心咒行法系從《大悲心陀羅尼經》取出本咒,再取經文重新組織為本咒前後之文而成。

大悲懺法】
佛教法會儀式之一。又稱大悲懺。系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尊,以持誦大悲咒為主要內容的懺法。茲依香港東普陀寺所舉行的大悲懺,記其次第如下︰
(1)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2)唱‘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再唱願文。
(3)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並一心頂禮阿彌陀世尊、千光王靜住世尊、諸佛世尊、正法明世尊、大悲心大陀羅尼神妙章句、觀音所說諸陀羅尼、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總持王菩薩、日田薩、月田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菩薩,接著頂禮迦葉尊者、天台教觀四明尊者法智大師,最後頂禮善吒梵摩瞿婆伽天子、四王天龍八部、童目天女、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風神、土神、山神、地神、宮殿神等一切眷屬。此段係為勸請諸佛、諸菩薩、諸神而唱者。
(4)引用經文。
(5)十稱‘南無大悲觀世音’,隨著引磬一擊即唱一字。
(6)唱《大悲心陀羅尼經》之中的‘我若向刀山……自得大智慧。’
(7)十聲‘南無觀世音菩薩’,十聲‘南無阿彌陀佛’。
(8)引用唱念《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關觀世音菩薩所說最重要的經文︰‘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9)讀大悲咒本咒。
(10)讀本咒後之經文。
(11)唱‘南無十方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千光王靜住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總持王菩薩’,且繞行。
(12)最後唱三自歸,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唐·伽梵達磨所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略稱《大悲心陀羅尼經》,系大悲懺法之核心依據。此經翻譯的年代不詳,據傳,唐高宗永徽、顯慶年間(650~660),伽梵達磨曾譯出《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又,金剛智、菩提流支、不空等亦曾譯出大悲咒,但長期被讀誦者系伽梵達磨譯本。
在採用《大悲心陀羅尼經》本咒部分之前,所附加的‘南無大悲觀世音’以下,至‘我若同畜生自得大智慧’經文,系出自《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所收錄的《大悲啟請》,此乃以大英博物館藏的敦煌本(S.2560)為底本。此《大悲啟請》題名之下,有文雲(大正85·1295b)︰‘準經,凡欲受持,先志心念阿彌陀佛三遍。緣阿彌陀佛是觀音本師矣。’系將阿彌陀佛信仰與觀音信仰合而為一。
此《大悲啟請》完成於何時,已不得而知。但依此可知唐代以降,敦煌地方亦讀誦大悲咒。此外,唐代宗密,也撰有《圓覺經道場修證儀》;活躍於唐末五代的永明延壽,在記述自己日常行持的《百八門》中,也包含有大悲心陀羅尼之讀誦。另外,四明知禮之門人則全所編的《四明法智尊者實錄》(收在《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中,有《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及‘大悲懺法三七晝夜一十遍’的記錄。由此可知,大悲懺法的組織者系宋代的四明知禮。《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收錄有題為四明沙門知禮所作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
此大悲心咒行法系從《大悲心陀羅尼經》取出本咒,再取經文重新組織為本咒前後之文而成。最初之‘一心頂禮’以下之諸佛、諸菩薩、諸神名,皆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如此將經文加以組織成懺法,可說是四明知禮的功勞。一般認為,知禮所組織成的懺法,主要是根據天台六祖湛然的《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將所謂《大悲心陀羅尼經》未組織的經文,分類組織成(1)嚴道場、(2)淨三業、(3)結界、(4)修供養、(5)請三寶諸天、(6)讚嘆伸誠、(7)作禮、(8)發願持咒、(9)懺悔、10修觀行等十科。此由《大悲心陀羅尼經》與《大悲心咒行法》的對照即可得知。
清代寶華山律師讀體(1601~1679),曾摘取若干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的文字,廢除根據天台懺法而來的十科分類,而重新加以組織。此外,清·康熙六十年(1795),嘉禾沙門寂暹合刻大悲懺法,至嘉慶二十四年(1819 ),又曾參閱數本,重新編輯。現在《卍續藏》所收錄的大悲懺法,即是寂暹所重輯者。比較此《卍續藏》本大悲懺法與香港流布的大悲懺法(香港佛教流通處出版),內容稍有出入;其中最大的差異是︰香港在‘一心頂禮’的佛菩薩名中有‘天台教觀四明尊者法智大師’之名。《卍續藏》本的大悲懺法,可能是在寶華山律師讀體刪文重纂時,不取四明知禮的十科分類,而於其時刪除四明之名。
香港妙法精捨出版的《念誦儀規》中,有‘觀世音菩薩聖誕祝儀’(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為唱念大悲咒的行法。又,從《觀音經咒靈感輯略》之類的書籍來看,其大悲懺法是由《觀音經》、《般若心經》、《白衣大士神咒》、《六字大明咒》、《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大悲咒》、《贊觀音菩薩偈》、《回向偈》所構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