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鎮

大寨鎮

大寨鎮地處雲縣東南部,距縣城63公里,大朝山對外公路貫穿全境,是雲縣茶葉主產區。位於東經90°59′—100°13′,北緯24°18′--24°35′之間。東接涌寶鎮,南與大朝山西鎮接壤,西與臨翔區螞蟻堆鄉毗鄰,北與茶房鄉相連。

基本信息

概述

(圖)全貌 全貌

鎮境地處滇西橫斷山脈縱谷區,屬兩山夾一河的橫斷山脈典型地貌,區域最高海拔2274米,最低海拔1440米,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103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2291.2小時。轄大寨、團結、文豐、文朵、新合、新民、新華、箐門口、慢賴、棠梨壩、官房、中山、龍塘13個村民委員會,176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8838戶,33329人。全鎮有彝、傣、布朗等1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0%。全鎮總面積229.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30781畝(其中,水田17691畝,旱地13090畝),人均0.92畝,林地面積16.87萬畝。

歷史沿革

(圖)大寨鎮大寨鎮
大寨鎮是雲縣一個歷史久遠的古鎮,明萬曆26年(1598年)始,因土司巡檢衙署駐地設大勐麻寨,故簡稱為大寨。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設縣佐於此,1939年後擴大為鄉,稱丹山鄉,1958年將大寨、新合兩個鄉合併為大寨公社,1984年改稱大寨區,1988年3月改名為大寨鄉人民政府,2003年3月撤鄉設為鎮。大寨鎮是一個文明的古鎮,文化歷史淵源流長,文化教育起源較早,十六世紀初到十七世紀末就有了傣文化教育。曾出現過一批文人志士,尤為有名的是大寨梨園人楊國翰,嘉慶25年(1820年),他考入省五華書院深造,居“五華五子”之榜首,後舉進士而登上仕途。其描寫當時勐麻環境狀況的詩,如“三步兩道橋、古樹盤龍井”“三圍兩棵桂花樹”等,至今在民間仍廣為傳頌。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8786.32萬元,比2005年增962.32萬元,增幅率達12.3%;糧食總產量1214萬公斤,比2005年增58萬公斤,增幅率達5%;人均占有糧食326公斤,比2005年增17公斤,增幅率達5.5%;農民人均純收入1608元(含退耕還林補助部分),比2005年增172元,增幅率達12%。大牲畜存欄數達8878頭,出欄數達1406頭;生豬存欄數達20819頭,出欄肥豬數達11470頭,出售架子豬21000頭、小豬2650頭;山羊存欄數達6363隻,出欄數達2480隻;家禽存欄數達92127隻,出欄數達76550隻,禽蛋產量達134噸。畜牧業總收入1999萬元,比2005年增186萬元,增幅率達10.3%。

資源環境

(圖)山羊養殖山羊養殖

大寨鎮位於雲縣縣城東南部,總面積229.9平方公里,地處低緯高原,居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有“四季如春”之稱。由於氣候溫和,在大寨村、團結村壩區,常見成群結隊的白鷺在田間地頭覓食、在空中飛舞,形成“落霞與孤霧齊飛”、“秋高谷黃遍人間”的獨特美麗風景。勐麻河、雲朝公路縱貫大寨全境,形成了“兩山夾一河,一線兩片區”的典型地貌。區域最高海拔2274米,最低海拔1440米,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103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2291.2小時。 是雲縣的茶葉主產區。蘊藏著豐富的鉛鋅高嶺土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全鎮共有林地面積16.87萬畝。 共種植泡核桃46251畝、板栗926.8畝、木瓜10511畝、茶葉14054畝、龍膽草3170畝。

基礎設施

(圖)民居民居

2006年,全鎮共完成水利工程整復修498件,投資115萬元(其中上級補助16.8萬元,民眾自籌和相關企業補助98.2萬元),新增灌溉面積150畝,改善灌溉面積5980畝,改造中低產田4450畝,治理水土流失4.8平方公里,加高加固堤防2公里,疏浚河道2.2公里,清淤渠道185公里;建成人畜飲水工程2件,投資10.7萬元(其中上級補助8.8萬元,民眾自籌1.9萬元),受益戶數91戶425人,受益大牲畜280頭。投資50萬元,新建融門診、住院部為一體的綜合樓,改善了民眾就醫環境。投資8萬元新建籃球場1個、文化活動室1間,極大的豐富了廣大幹部職工和周圍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投資523.3萬元完成占地面積81.8畝的小城鎮建設,極大的帶動了濟濟發展和市場繁榮。投資280萬元建成中國移動機站5個,手機信號已基本覆蓋全鎮13個村,加速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全鎮共建有潔淨能源沼氣656口,沼氣的使用既節約了森林資源又美化了生活環境,現在全鎮的森林覆蓋率已達25%。

新農村建設

(圖)耕田 耕田

2006年,大寨鎮文朵村文豐村、大寨村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以“三村”工程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新農村建設啟動以來,鎮黨委、政府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治、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出、協調發展”的原則,緊緊圍繞十四項建設內容,依靠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和農民民眾,認真落實建設規劃,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穩步推進。
2006年全鎮新農村建設村共完成基本農田地建設3000畝,新種植茶園1056畝(其中高優生態茶園100畝)、種植木瓜812畝,種植核桃10266畝(含首批實施“三村”建設的團結、新合兩個村);新建民居房屋8戶1434.1平方米,樣榜5戶877.82平方米,方案(二)3戶,方案(三)2戶;改造民居30戶3182平方米,其中琉璃瓦房12戶1282平方米;其中樣榜戶4戶522平方米,完成校舍建設1所469平方米;建成沼氣88口;舉辦科技培訓87場次,接受培訓農民民眾達9900多人次;完成村組路及村莊公共路硬板化建設14條5.97公里,進戶路硬板化建設20.1公里,其它道路建設25.6公里。共完成投資1166.8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80.6萬元,自籌1086.23萬元。

特色產業

(圖)排灌溝渠排灌溝渠

大寨鎮緊緊“抓林、抓畜、做市場、山壩統籌和諧發展”這一主題,在鞏固農業、畜牧業基礎地位的同時,逐步加大對以核桃、木瓜、茶葉和南藥等為主的經濟林園種植,逐步走核桃種植規模化、木瓜種植風景化、茶葉種植專業化、南藥種植擴大化道路。2006年全鎮全鎮大牲畜存欄8878頭,生豬存欄20819頭,山羊存欄6363隻,家禽存欄92127隻。共有泡核桃46251畝、板栗926.8畝、木瓜10511畝、茶園14054畝、龍膽草3170畝。

招商引資

(圖)太陽能 太陽能

大寨鎮按照“以鎮招商、以商引資、以資建鎮、以鎮富民”的目標,在進一步完善小城鎮建設後續工程後,營造了良好的投資氛圍,出台了相應優惠政策,引導外資到我鎮投資建鎮。鎮招商引資工作成效明顯。一是引進雲縣幸福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到新合投資1800萬元新建裝機容量為3250千瓦水電站一座,已完成投資900多萬元。二是引進資金60萬元對新合街場進行改擴建,完全進行市場化運作。三是引進資金300萬元新建精製茶廠一所。
大寨交通發達,區位優勢良好,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投資商機無限,歡迎社會各界到大寨投資辦廠,共建發展型、節約型和經濟型大寨。

文化教育

(圖)交通道路交通道路

民眾要致富,要走教育路,長期以來大寨鎮始終堅持把教育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來抓,從抓教師隊伍開始,狠抓幼兒教育和九年制義務教育,走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鎮教育工作得到長足發展。全鎮共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室13個。為進一步豐富全鎮廣大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提高身體素質,繼續發揚“全國文化體育先進鄉鎮”的優良作風。2006年,首先投資8萬元新建籃球場一個、文體活動室一間,活動人數達120多人次/天;其次在文化站內掛牌成立大寨鎮中老協會,並組建中老協會文藝宣傳隊一支;再次是以“十百千萬”活動為契機,組建民眾文藝宣傳隊一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