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個人知識管理

"大學生進行知識管理

大學生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 知識成為競爭的第一要素。大學生若想在社會上立足, 必須掌握獲取知識並如何利用知識創造價值的能力, 必須掌握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大學生通過課堂、報告會、講座、社團等各種途徑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知識管理, 對自身擁有的資料和信息分類整理和積累, 更新知識儲備。同時有效挖掘自身的隱性知識, 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 不僅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而且更能為他人及社會共享。因而大學生知識管理對個人的成長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進入21世紀以來,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 人類正全面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形成了一種新的財富分配格局, 即誰掌握了知識, 創造了知識, 誰就能獲得財富。在信息爆炸和知識饑渴的矛盾中知識管理應運而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 大學生應該具備套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成為優秀的知識管理者, 為進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更好地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提高專業能力, 促進知識創新

大學生入學後, 都會學習相關專業的知識, 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首先, 通過各種途徑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往往是雜亂無章的, 這就需要他們進行知識管理, 建立個人知識體系, 有效存儲、利用知識資源。其次, 日常的課程學習大多側重於課本知識等一些經驗性知識的學習, 倘若運用知識管理的相關策略和方法, 更好地將經驗性知識套用到實踐中, 並不斷總結,加深對專業知識的認識, 獲得學習經驗, 更好地促進專業學習。在知識管理過程中, 知識之間的碰撞會給大學生帶來一些新的靈感, 促進新知識的創造, 這樣不僅能豐富個人專業知識體系, 而且從專業學科角度來講, 一些新的思維、新的方法能為學科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促進專業學科的創新。

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

個人核心競爭力是個人在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變革時, 使自身保持持續穩定的競爭優勢, 並且取勝於對手的能力的集合。通常, 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當今社會, 知識已成為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擁有量的多少,知識套用能力如何, 將決定著個人的成敗。正如彼得聖吉所說: 未來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 就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更快速學習的能力。因此, 要想時刻立於不敗之地, 就必須不斷提升學習知識的能力。實施大學生知識管理為提升其學習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通過知識管理, 大學生可以及時發現知識漏洞, 促進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動態轉化, 更快、更準地套用和創新知識。

培養個人信息素養

具備一定的信息能力是資訊時代對我們的挑戰。信息素養是個體需要信息時能夠檢索、評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 它主要包括敏銳的信息意識、正確評價和鑑別信息的能力、信息再創造能力等。對於大學生來說, 最重要的是培養獨立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古人常說: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至關重要。大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信息意識, 才能產生專業知識需求和使用知識管理系統分類存取知識, 可見一定的信息素養是知識管理的前提。反過來, 通過有效的知識管理, 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和對信息的敏感性, 提高檢索獲取信息的能力, 對培養個人信息素養起到關鍵作用。

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俗話說: 活到老, 學到老。知識在不斷積累,其更新周期不斷縮短, 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補充新知識, 淘汰舊知識。終身學習是個人為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自身持續發展的需要, 持續一生的學習過程。對各行各業的人來講, 終身學習已成為一種趨勢, 不斷完善自己, 提升自己, 使自身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時代千變萬化, 社會競爭日益加劇, 大學生進行知識管理, 通過有目的地獲取、套用和創新知識, 成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的終身學習者, 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

大學生知識管理過程

大學生要想有效地利用知識提高自身的學習質量和效率, 就必須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知識整理。因此大學生可以依據學習任務及目標, 認真規劃知識管理過程。筆者認為知識管理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知識的獲取

知識的獲取是知識管理的首要環節。要認真分析個人的知識資源需求, 有目的地獲取知識; 要確定獲取所需知識資源的渠道, 知道如何獲取知識。因此需要制定相關知識獲取策略, 並區分知識獲取級別, 為知識積累和創新奠定基礎。對大學生來講, 學習專業知識是第一任務, 大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目的、任務以及個人興趣愛好, 具體分析學習和生活中的知識需求, 以確定知識門類及獲取途徑。
3. 1. 1 分析個人的知識資源需求
需求是獲取的動力, 在明確需求前首先要深入分析自身掌握的知識資源, 查找知識漏洞, 避免盲目獲取無用信息, 造成人力物力資源浪費。一般來說, 大學生的知識需求包括事實知識( Know- what)、原理知識(Know- why)、技能知識( Know- how)和人際知識(Know- who) 4個部分。事實知識, 即有關事實方面的知識, 例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需要了解信息管理髮展的演變歷史, 信息管理的概念等。原理知識, 即有關原理知識, 指了解和掌握自然發展、社會運作以及人的思維法則和規律。技能知識, 即相關專業知識, 主要指從事某些專業方面的工作和能力知識, 大部分專業屬於隱性知識的範疇, 表達較為困難。人際知識, 即有關人際交往的知識, 為我們獲得其他方面的知識提供捷徑4個方面知識的獲取,可採用簡便的知識需求樹, 按照知識類別記錄下來,也可以選取其他方便記憶的形式記錄, 總之應遵循簡單易用原則, 方便自身查詢。
3. 1. 2 確定獲取所需知識資源的渠道
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大類, 不同類別的知識可選擇不同的途徑獲取。一是傳統的學習途徑。在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 它占很大的比重, 專業知識主要是通過這個途徑獲取的。二是傳統媒體。通過學校圖書館收藏的書刊等媒體也可獲得大量知識。三是現代網路。網路的飛速發展, 讓大學生更多更快地接收有關專業學科的前沿知識, 開闊他們的眼界。四是人際網路途徑。前3個途徑主要是獲得顯性知識, 而人際網路途徑更多的是獲得隱性知識。人際交往圈子越大, 人員素質越高, 接收的知識也就越有價值。

知識的分類及存儲

獲取知識只是知識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將雜亂無章的知識有序化, 並進行合理的存儲, 以便及時套用。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不同, 對知識的分類也有自己的習慣。例如根據中圖法, 大學生可以將知識按照專業類別劃分, 建立一套方便記憶的規則, 建立個人知識庫, 並不斷更新維護; 也可借鑑企業管理的專業知識管理系統, 進行知識分類。
計算機的普及為大學生存儲已獲得的知識信息提供了方便。大學生可以根據對知識的分類原則, 建立各級資料夾, 存儲知識信息, 也可以建立個人知識資源資料庫。資料庫存儲容量較大, 安全性較強, 能及時更新數據知識信息, 且便於共享, 因此得到廣泛的套用。

知識的交流與共享

知識本身具有不易損性, 並且可以在相互交流中體現價值。就個人而言, 每個參與者都是最大的受惠者。交換一個蘋果, 各得到一個蘋果; 交流一種想法, 各得至少兩種想法。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 參加各種實踐團體和學術交流會議, 與別人進行交流和共享, 不斷學習新知識, 不斷提高。受到隱性知識的特性和套用價值的影響, 知識的交流和共享並不完善。因此實施大學生知識管理, 首先要營造一個積極良好的氛圍, 建立組織內成員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 最大限度地促進交流和共享。

知識的更新與創新

知識更新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 它存在於知識的獲取、分類與存儲、交流與共享的全部過程中。知識更新是一個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隨著個人知識能力的提高, 知識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需根據新需求獲取新知識, 並分類存儲。而交流和共享過程中獲得的新知識也是對原有知識體系的更新, 因此更新存在於每一個過程中。在學習過程中, 獲得的知識不斷積累, 原有知識中部分可能已經老化, 需剔除並增加新知識, 完善個人知識體系。大學生應時刻注意本專業學科的前沿知識和研究成果, 不斷豐富個人知識庫, 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
創新是進步的動力, 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即為知識創新。對大學生而言, 掌握專業知識等顯性知識, 包括隱性知識顯性化, 轉化為技能和思維, 指導學習和實踐, 產生新的實踐經驗, 總結升華為新的知識即為創新的過程。

大學生知識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

目前, 國內外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發展較為迅速, 相關理論較為成熟。而教育領域知識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 在研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可借鑑企業的相關模式, 提出對策, 解決大學生知識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更好地為大學生的成長及能力培養服務。

重視知識管理

大多數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太過膚淺, 盲目獲取並積累大量雜亂的信息, 這樣往往不利於專業水平的提高。大學生普遍對知識管理的認識較為模糊, 不能深層次挖掘隱性知識, 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外界因素。學校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組織, 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 學校是否重視知識管理對大學生影響很大。一些高校領導者的知識管理意識淡薄, 不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創新知識的能力, 導致了畢業生質量下降。二是自身因素。一些大學生對知識管理的認識不足,只是簡單地積累獲得的專業知識, 並沒有思考過如何有效管理知識和信息。鑒於此, 首先要使高校領導者清楚認識知識管理對大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 並加大實施大學生知識管理的力度, 例如通過講座、校內論壇等方式讓大學生了解知識管理。其次要著重建設服務於知識管理的技術設施和信息資源, 建立良好的知識共享機制, 塑造有利於知識管理的校園文化, 為實現大學生知識管理提供一切便利條件。

挖掘、利用及共享隱性知識

在課堂學習中, 學生使用的教材和面對的老師相同, 獲得的顯性知識基本相同, 但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專業能力不同, 他們接收的知識往往差異很大。這種差異是隱性知識的利用造成的, 因此隱性知識的挖掘利用至關重要。但隱性知識的利用比較困難。首先, 一些隱性知識, 諸如學習態度、判斷能力等是長期學習中獲得的, 每個人的學習經歷和環境不同, 隱性知識的獲取方式也各異,故很難將自己的隱性知識分享給他人。其次, 大部分隱性知識伴隨著個人的思維和行動, 往往難於表達清楚。第三, 由於就業的壓力, 為了保持自身的
競爭優勢, 部分同學不願意將自己的隱性知識分享給他人。在大學生知識管理過程中, 可以建立社團來解決這類難題。通過培養社團文化, 增強每個人對組織的熱愛, 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 在相互交流中, 以共享的形式獲得對方的知識, 形成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 促進隱性知識的利用。

提高知識獲取和利用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 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日益增多, 大多數學生都會利用搜尋引擎, 但對獲得的知識信息真偽難辨。因此, 高校應開設信息檢索課程, 使大學生系統掌握檢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學會使用專業檢索工具, 在學習中提高查找獲取知識的能力。對知識的組織利用能力也至關重要。網路的迅速發展, 為知識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大學生要學會利用W eb2. 0技術與平台, 如Blog、W ik、iRSS、T ags、SN S 等, 進行知識收集、提取、整合、創新與套用, 從而增加和擴充個人知識體系, 並與社會共享、交流個人知識庫, 實現知識套用與創新。

促進知識創新和再套用

對一個國家而言, 擁有持續知識創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質人力資源, 就具備了發展知識經濟的巨大潛力。在知識經濟時代, 高等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具有知識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是發展的持續動力, 知識只有不斷的更新套用才具有價值。在日常學習過程中, 大學生普遍注意積累專業知識, 卻很少將知識與個人的工作學習實踐結合, 使知識增值。另外, 建立完備的專業知識體系是緩慢的, 往往要通過不斷補充更新, 逐步走向完善, 導致部分專業知識不能及時得到利用, 阻礙了知識創新和再利用的發展。因此, 高等院校應當鼓勵大學生動手動腦, 摒棄一味積累知識的方法, 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在相互交流中迸發新的思維。這是自身再發展的需要, 也是知識創新發展的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