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算盤子

大埔算盤子,是大埔客的傳統家鄉小吃,準備工序繁多,非一般客家食肆願意製作應市。

客家印象·算盤子

城隍廟城隍廟
擬在中原/撤退中驚慌的城隍廟前
散落一盤/清明透心的珠算
跋涉千里之後/越洋南渡之後
一覺醒來/客,仍然是客
曾計數過無數長夜/露珠輕輕翻身
蔥綠間/打個呵欠
人生計算再多/舉筷之際
都得讓位給若有似無的
鄉愁,雲和月
-----客家印象·算盤子

“算盤子”的做法

算盤子”是大埔客的傳統家鄉小吃,準備工序繁多,非一般客家食肆願意製作應市。
傳統作法是以兩份蒸熟的芋頭配搭一份木薯粉,和水摻合後搓成條狀,切段,分別揉成小球形,再以掌心稍微壓扁,並用拇指和食指往中心按陷成算盤上的珠子形狀,丟進沸水,煮熟後瀝乾即成;至於配料炒作則各施其法,木耳、冬菇、肉碎、豆腐乾、蝦米、魷魚絲,組合起來是否真的對味,就得看調味功夫與火候控制了。
沒有木薯粉用其它澱粉都可以的比如(馬鈴薯澱粉、番薯澱粉、玉米澱粉、小麥澱粉)。家裡都用木薯粉做,比較有嚼勁。現在的人都嘗試著多種的做法,不過我還是喜歡傳統的。

“算盤子”象徵的意義

如果“釀豆腐”的象徵意義,是客家人南遷後思念遙遠北方,以替代餃子的權宜方式來提醒子孫們切勿忘本,那“算盤子”這道更為具象的大埔小吃,又蘊含多少離鄉心酸呢?是寄情共勉為客的自己和族人要精於珠算,在他鄉貧瘠土地上勤儉刻苦,開創未來嗎?
時至今日,算盤子已從本來的“異鄉”南渡到更遠的南方,早已落地生根成為南洋一道華族佳肴;在農曆新年的團圓飯桌上,能討個象徵“吃後變得精打細算”、“年年有餘有錢算”的好意頭,已不負祖先寄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