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吃

大同小吃

在山西大同,你若繞開那些大酒店專往美食街尋覓小吃的話,除了刀削麵,你還會發現許多帶著"大同味"的美食。如:莜麵栲栳;應州牛腰;面麻片;羊雜割等,這些小吃都不會讓大家失望。

莜麵栲栳

莜麵栲栳(用莜麥面蒸製而成),配之羊肉臊子,加上各種佐料,在西街和九龍街上的九龍飯店、雲中飯店、水餃鍋貼館等都會使您一飽口福。

應州牛腰

雁門關外的應縣城內,不僅有一座馳名中外的應州木塔,而且還有一種名叫牛腰的傳統食品,頗負盛名。
應縣在唐五代以後一度成為北方的經濟、軍事重鎮,遼金時期屬西京道,經濟十分繁榮。後幾經戰亂,逐年荒涼凋敝。但到清代中期,這裡經濟又有了起色。當時應縣是北方省區佛教徒到佛教聖地五台山朝聖的必經之地,且過往遊客、商人甚多。起初當地有麻花、黃糕、麵餅幾樣食品,飯館生意十分清淡。當時應縣城內有個叫於義的飯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氣,非常著急。一天他做麵餅時,由於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來,做成了麵團,但和起來,無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試著捏成小餅放入炸麻花的油鍋里炸制,撈出一吃,味道甜潤,越嚼越香,而且顏色很象煮熟的牛腰。於是他試著又做成牛腰形狀,一起炸好,端給客人們品嘗,立刻受到人們的好評。從此於義就專門做起了這種食品,他的飯鋪也就因此興旺起來,其技藝也代代相傳至今。
1900年農曆8月,應州知府得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懷仁城裡,特地把牛腰貢給他們品嘗,受到好評,慈禧還真以為是牛腰呢!民國初年,製作牛腰得技藝又傳到於自林先生手裡,內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應縣。至今仍然以一嘗應縣牛腰為快。

羊雜割

羊雜割,為山西的一種地方小吃。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一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嘗後,讚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
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雜割(曲沃)講求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製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對湯四步程式,工藝精細;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對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澄,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另有一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製法均顯得粗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

面麻片

代州面麻片,歷史悠久,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著稱,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據說,清朝末年,一位在江蘇做官的代州人特別喜歡吃江蘇的麻片。告老還鄉時,便帶了一名專做麻片的廚師回鄉,在家做麻片,供自己食用。後來這位廚師將其技藝傳給了代州人,經代州人的改進,製成了獨具特色的代州麻片。代州城有名的商號“聚星瑞”、“興盛齋”、“富成齋”、“天興昌”、“巨盛齋”、“福盛魁”等,主營面麻片,並向州外推銷,享譽山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