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村

大司村

大司村位於浙江省永康市城區西面。東鄰解放街,南接華溪、西津村,西毗端頭村,北依虹霓村。村名因村內有大司馬坊而得名。原屬義豐鄉一都。1992年有237戶,581人。長期以來,村西的大片地塊不是荒涼的溪灘,就是一毛不拔的荒丘山地。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大司村位於永康市城區西面。東鄰解放街,南接華溪、西津村,西毗端頭村,北依虹霓村。村名因村內有大司馬坊而得名。1935年,屬上麗鎮。1939年屬松石鎮。1946年10月改屬古麗鎮。1950年屬人民鎮。1955年屬城關鎮。1992年,大司村又隨城關鎮併入新置的古麗鎮。60年代後,村民為了改變生產條件,發起改田造地,發展糧食生產,先後開發了100多畝耕地,種植水稻和旱地作物。1960~1979年,大司村大面積種植浙大蘿蔔,產量每個生產隊上百擔,多的戶分到數萬斤,少的也有1萬餘斤,城裡街道上市的浙大蘿蔔多數是大司的。售價高時每百斤20多元,甚至高達30元。

歷史文化

大司村是宋代名臣胡則、明代兵部侍郎王崇生活過的地方。人文景觀豐富。境內有叢桂坊、大司馬坊、紫微塘和東嶽宮、徐震二公祠等名勝古蹟。徐震二公祠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村南的大司馬坊,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創辦起永康縣立第一國小,俗稱官小,是全縣最早建立的國小。1933年,始稱大司巷國小。學校占地7.2畝,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1992年又新建教學樓一幢。在校學生1000多人,校辦工廠1家。學校素以校史長、校風好、教學質量高聞名市內外。九十多年來,先後培養出國小畢業生上萬名。教育專家呂型偉、黃有種等曾在此執教。

坐落紫微塘沿的聾啞學校,相傳校址原為明代兵部侍郎王崇的花園。1948年春創辦學校,是全省建校最早的特殊教育單位。當年由程鏗創立,時稱浙東聾啞學校。生源來自浙江東南地區,遠及江西、福建等地。全校占地8.35畝,學生200多人。自創辦以來,已培養畢業生500餘人,曾多次獲省、市表彰。

村西的飛鳳山,原是一座東嶽宮,是善男信女朝夕膜拜的場所。相傳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大帝誕辰,善男信女前來這裡朝拜,盛況更為空前。1949年後,香客漸減,少數村民曾藉此加工過絲線。1975年8月後,永康第一中學從原永康中學析出,選址於此。1981年起確定為省重點中學。校園占地61.88畝。園內綠樹紅花、環境優美。曾兩次被評為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自1975年以來,共培養高、國中畢業生6000多人。1992年有學生1800多人。

農業發展

(圖)大司村大司村農業生產

大司村有耕地340畝,山林1496畝,糧食以稻麥為主,產茶葉蠶桑生漆等。1949年前,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糧食畝產只有300餘斤,80年代後,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畝產有較大提高。1985年達到1010斤,人均年收入400元。

大司村黨支部、村委會經分析研究認識到全村要想儘快擺脫貧困面貌,只有充分利用緊靠320國道線、交通便利的優勢,走農工結合,集體致富的道路。1985年初,村黨支部書記吳光營主動挑起創辦村福利紙品廠的重擔。他原來和村會計吳炎生合辦塑膠製品廠,銷路好,年盈利可達1萬多元。但他為了帶領村民致富,放棄了在塑膠廠的優厚條件。為解決資金困難,三番五次跑梅城、去桐廬,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同時發動職工籌集資金,湊起5.6萬元,辦起了工廠。廠領導按鄉政府規定可以拿職務補貼。但他們考慮廠的底子薄,主動不要補貼,和職工拿一樣的工資。辦廠8年來基本做到無次品和退貨,產品廣銷浙江安徽江蘇河南吉林上海等省市。

1992年底,有固定資產70萬元。當年投資35萬元,建造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新廠房。擁有職工71人,占全村總人口的 18.84%。產值265萬元,實現稅利13萬元。8年來,梅塘福利紙品廠累計產值932萬元,發放工資50萬元,先後共安置本村27名殘疾人員就業。 1989年被省民政廳命名為浙江省助殘扶殘先進集體,廠長吳光營被評為省助殘扶殘先進個人。

工業生產

(圖)大司村大司村領導視察

大司村於1963年創辦集體企業,生產小五金、農機產品,加工鐵皮畚箕、水管接頭等。1972年,全村3個生產隊,隊隊抓企業,辦起鋸板廠、棉絮加工場、拖拉機站。1979年以來,村辦戶辦企業迅速發展,相繼出現塑膠、五金、機械配件、食品加工等各種類多行業的廠家。至1992年,有集體企業4家,掛靠企業15家,戶辦企業近30家。年集體收入利潤50餘萬元。有投資基金176萬元,集體積累資金54萬元。全村平均每5戶有1家廠或店,3.5人有1間集體房屋。工業產值,1972年10萬多元;1984年36萬元;1991年659萬元;1992年1195.81萬元,實現人均產值2萬多元,全村上交國家稅利108萬元,名列永康市前茅。

大司村,1985年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村黨支部被中共金華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相繼多年被縣(市)、鎮評為工業先進集體、模範村。縣(市)長聯絡員、村黨支部書記鄧子成,多年被評為縣優秀黨員。

大司村工業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有永康市大司精密鑄鋼廠、永康市交通電器廠、麗州壓鑄廠、白雲實業有限公司、富強氣筒廠、富強工具廠、東方農機廠、振中塑膠廠等。其中較有名氣的大司精密鑄鋼廠,生產不鏽鋼閥門,產品除供給市閥門廠外,還銷往溫州等地。廠長劉道平曾被鎮、縣評為優秀廠長。富強氣筒廠和工具廠,由趙振強、趙加強兄弟倆創辦,生產腳踏車、人力車、機車氣筒和線錘。產品銷往國內,並出口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收入數萬美元。集體掛靠企業天然花崗岩廠,將花崗岩鋸成各種規格的片料,用於裝飾地板、屋框、門面,是理想的房屋建材。

1986年後,戶辦企業迅速發展,其中有塑膠鑄塑企業5家;生產萬向輪、刀具、電器配件、車床衝壓件的五金企業7家;製作水泵體水泵蓋閥門軸機械尖軸、磨光機配件的機械企業8家;加工餅乾、糕點、人造肉等食品的企業4家;此外尚有服裝、棉布、五金電料、字畫店等服務行業許多家。

社會福利

80年代後,大司人打破傳統的單一農業經濟結構格局,企業經濟迅速發展,工廠應運而生。先前的溪灘,當今是精密鑄鋼廠、壓鑄廠、機械廠、塑膠廠、花崗岩廠、絲線廠、水泥預製品場等廠區(場)。機聲隆隆,人來人往,產品銷往四面八方。過去的荒丘山地,現在被國營或集體企業先後徵用,造廠房,建宿舍。除新建廠區外,近年來還在電廠東面溪灘,建有衛校、中醫院、廠、建築公司、五金電鍍廠等單位和居民集資聯建的住宅宿舍樓群。城市化規劃從電廠到市中心區的水泥街道已鋪成,紫微路將建成城區南北通貫的主街道之一。

1985年以來,全村用於企業投資、擴大廠房設備151.4萬元資金。同時不忘社會福利事業。1988年開始實行助學金、獎學金制度。獨生子女從幼托到國小畢業的經費,農業戶全免,單居戶自負50%;非獨生子女的農業戶自負50%,單居戶75%。規定對考入中專和大學的學生,分別一次性給獎學金100元和200元。1992年大司國小新建教學樓,村里捐資5000元;辦儀仗隊2000元。每年付給城西聯防隊社會治安費2000元。對村民人身簡易保險和財產保險予以補貼,訂閱市級黨報補貼50%。從1984年下半年起,凡戶籍在本村的男60周歲、女55周歲的村民實行發放退休工資制度。根據村民以前對村建設貢獻大小等不同情況,從10元到30元分等級按季發給。老人節進行慰問,發慰問品。村里不僅解決老人生活後顧之憂,還辦起老年活動室,常年開放。由於村里耕地被徵用減少,1984年始,對村民實行以工補農的貼農金,從原先每畝30元逐年上升到1992年每人每年100元,全村每年付出近6萬元資金,共累計50多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