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鰺

大口鰺

大口鰺,又稱藍點鰺、擬浪人鰺,俗名為甘仔魚、瓜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本魚體帶金黃色,眼徑略小於吻長,上下頷骨有絨毛狀齒帶。第一背鰭基底的背線凹入,側線直走部於第二段鰭起點下方,其彎曲部較直走部為長。第一背鰭有硬棘7枚、軟條22枚。臀鰭有硬棘2枚、軟條18~19枚。棱鱗數約30~31枚。體長可達62厘米。本魚數量較少,幼魚停留魚鹹水域,稍長則進入外海不再停留於河口水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魚類為食。

基本信息

大口鰺大口鰺
大口鰺是屬於鰺科的一種物種。

體形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尾柄一般皆細長,上下頜一般皆具齒,一列或呈絨毛齒帶;鋤骨及舌面通常有齒帶。鰓蓋膜分離,不與喉峽部相連。前鰓蓋骨,幼魚時具小刺,成魚則平滑。鰓耙通常細長,亦有退化呈瘤狀者。兩個背鰭多少分離,第一背鰭前方常有一平臥倒棘,棘間通常有膜相連。

生態:

中表層,卵生,肉食

分布:

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基本介紹

中文名:藍點鰺

大口鰺大口鰺

學名:Caranxbucculentus

其他名字:大口鰺甘仔魚,瓜仔

科名:Carangidae

科中文名:鰺科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之熱帶區地理分布:分布於中國台灣南部、南中國海、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及澳洲等海域。

模式種產地:N.S.Wale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7-63米

大口鰺大口鰺

最大體長:62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大口鰺大口鰺
體呈卵圓形,側扁而高。背部輪廓略凸出腹部輪廓。吻鈍,吻長大於眼徑。下頜略突出於上頜,上頜末端延伸至眼前緣之下方。胸部裸露區,自胸鰭基部向下延伸,其後緣延伸至腹鰭基底後端;另向上延伸,沿著肩帶呈一窄區域。側線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12-14鰭條下方,棱鱗幾乎占有直走部之全部。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其前方鰭條呈新月形,不延長如絲狀。背鰭軟條數20-22;臀鰭17-18;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8-29。體背藍綠色,腹部銀色。鰓蓋後緣上方具一小黑點。第二背鰭及臀鰭暗色;尾鰭暗黃色而有黑緣。舌頭白色到淡灰色。

棲所生態

主要為砂泥底質水域底棲性之魚種,有隨捕食獵物而做垂直回遊的分布。有全年持續產卵之習性。肉食性,主要以甲殼類及小魚為食,尤其是對蝦類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蝦拖網、底拖網、流刺網等捕獲。清蒸或煎食皆宜,或加工鹽漬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