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功能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也有解釋是人的意識突顯。 本文從中國古代思想家和醫學家兩種不同的角度論述夢的功能。

古人對夢的功能的論述

占夢,在中國古代是非常受歡迎的,許多思想家和醫家論夢時,都會有所涉及。由於中國古代思想家和醫家論夢的功能和角度是不一致的,所以在論述夢的功能時,最好是要分開探討。

(一) 醫家論夢的功能,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年第10卷第4期

醫家論夢功能,主要集中在夢能否反映人的健康狀況這一問題上。由於自《內經》開始,中國古代醫家多主張淫邪夢說,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夢能反映出人的健康狀況,故而中國古代醫家在論述病症,尤其是臟腑症候時,一般都會講到夢象;而要診斷病症,尤其是臟腑疾病時,也多要問到夢象,並會根據夢象而治病,這就是所謂的夢診,即以分析夢特徵來診斷疾病的方法,是中醫傳統診法中的一種。中醫學認為,夢是睡眠中精神活動的表現,夢象的各種材料來源與軀體內外所受的刺激密切相關。

各種邪氣的侵襲,情志的變化,以及軀體內部的生理病理變化,都可能引起發夢,並參與夢境製作。因此,全面細緻地分析夢因、夢境、夢量等夢的特徵,結合中醫學基本原理,可以診斷或協助診斷疾病,並為治療方案的確立提供幫助。人的夢境、夢象雖光怪陸離、千差萬別,但臨床仍有規律可循。如《內經》說:“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意即,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其夢中出現的夢象也不同,如“肝氣盛則夢怒”。這樣,醫生就可通過詢問人所產生的夢象,以診斷其身體健康狀況如何;若發現其身體存在疾病,就可對症治療。

如醫生若了解到某人“夢怒”,根據“肝氣盛則夢怒”,就可診斷該人“肝氣盛”,於是就會對該人採取“瀉之”的治療方法 ,因為“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可見,《內經》是主張醫家要尋夢治病的,並提出了兩條治療原則:即“盛者瀉之”和“不足者補之”。

後世醫家多繼承《內經》的這一思想。如《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就主張:“……尋其致夢,以設法治,則病無所逃矣。”歷經眾多中醫藥者的不斷的傳承與發揚,醫家們對夢診也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理論資料。

根據中醫學原理,夢診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辨夢因

通過詢問做夢的背景及患者的整體情況來分析做夢的原因,進而鑑別病夢與其他原因所致的夢,如思夢等,即現代所謂辨病理之夢與生理之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或睡眠安穩偶爾做夢,醒後無任何不適或尚留愜意;或睡眠中膀胱充盈,夢見找廁所;青春期男女精氣充盈,偶夢性交等,均屬生理之夢或思夢之列。若睡眠不佳,多夢紛擾,夢境可怕,醒後不忘,並有頭昏、神疲、健忘、心悸等感覺,或者平時很少做夢,突然夜夢增多,多屬病理之夢或病夢。此外,夢亦與生活環境和性格特點有關。所謂“農不夢治經讀史,賈不夢樵採捕魚”以及“好義者多夢松柏桃李,好智者多夢江湖川澤,好信者多夢山嶽原野”,即屬此類。

(2)辨夢境

通過了解夢境可進一步分析夢因並有助於診斷。臨床多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審夢求因法,即根據夢中景物的陰陽五行屬性推斷引起夢的病變部位和病理性質。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云:“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又如《靈樞·淫邪發夢》云:“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見飛,見金鐵之物;客於肝則夢見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一種是審證求因法,即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特點辨析夢象的臟腑或病因歸屬。如《靈樞·淫邪發夢》所言:“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又如夢見登高、飛騰常為肝血不足,風痰上擾的徵兆;夢見飲食、築牆蓋屋為脾的病證。患者病情危重時,常夢見死去的親人在召喚;當病情轉愈時,常夢見力大無窮、談笑風生的景象。

(3)辨夢量

夢量,主要是指自覺夢的多少,而不是有夢睡眠的時間。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多數人的有夢睡眠時間基本相似,每晚有4~6次有夢睡眠,但醒後對夢的數量感受不同。中醫認為,睡眠安香而少夢是營衛氣血調和的表現,多夢紛紜或噩夢連連多屬病態。所謂“至人無夢”,是指人若能合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達到陰平陽秘的至人境界,即可使精神內治,無夢寐之擾。但實際上,很少有人能達到完全的無夢睡眠。

(4)辨夢外諸症

夢因人而異,複雜離奇,要獲得準確的夢診結果,僅靠對夢本身的分析是不夠的。臨床要緊密結合病人整體的臨床表現,即四診合參,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方可取得全面準確的臨床診斷。如惡夢紛擾,驚恐不安,或夢魘呼叫,伴有平素情緒不安,遇事易驚恐、心悸、脈細弱等,多屬心膽氣虛;如夜臥不實,多夢紛紜,夢見風雨、煙火、壞屋、丘陵、大澤,飄乎不定,夢境難憶,可伴精神萎靡、眩暈、怔忡、舌淡等,多屬心脾氣血虧虛;若虛煩難眠、夢遺、夢交、喜笑,醒後頭昏耳鳴,素時腰膝軟,潮熱盜汗,舌紅脈細數,則多屬心腎不交、水火不濟;若多夜眠不安,夢境怪異,荒誕紛亂,或見亡靈,或刀光劍影,兼有平素鬱鬱寡歡,喜怒無常,頭暈健忘,面青眶黑,舌質紫暗,脈弦澀,則多屬腦部氣滯血瘀之徵,等等。

(二)思想家論夢的功能(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7.3)

思想家論夢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夢是否能預兆吉凶禍福之一問題的探討上,並出現了兩種不同觀點:一是認為夢不具有預兆吉禍福的功能,唯物主義思想家(如王充、王符和王廷相等人)多持這種觀點。但在論述方式上有兩種:一是用偶然性巧和來解釋夢所產生的吉凶禍福後果。這以王充和王廷相等人為代表。如王廷相說:“夫夢中事,即世中之事也。緣象比類,豈無偶合!要之渙漫無據靡兆我者多矣。”二是用心理的預期作用來解釋夢所產生的吉凶禍福後果,這比王充等人的觀點前進了一步。此觀點以王符為代表。王符說:“如使夢吉事,而已意大,樂發於心精,則真吉矣;夢凶事,而已意大恐懼,憂悲發於心精,即真惡矣。”這就揭示了夢境與吉凶禍福的關係,即人的夢境,有可能會通過影響人的情緒而影響人的行為。若一個人的情緒易受其夢境的影響,則吉夢易使其產生良好的心情,而凶夢易使其心情變壞,這種情況若長期存在,則必然會對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吉夢使人萬事順心,凶夢使人事事不如意。

另一是認為夢具有預兆吉凶禍福的功能。唯心主義思想家多持此觀點。如二程說:“劉安節問:‘高宗得傅說於夢,何理也?’子曰:‘其心求腎輔,寤寐不忘也。故精神既至則兆見於夢,文王卜獵而獲,亦猶是也。”可見二程認為夢有預見吉凶禍福的功能。這種觀點應批判。

這裡要指出,對於夢能否預示將來?弗洛伊德的態度是,“那么夢是否能預示將來呢?這個問題當然並不成立,倒不如說夢提供我們過去的經驗。因為從每個角度來看,夢都是源於過去,而古老的信念認為夢可以預示未來,亦並非全然毫無真理。以願望達成來表現的夢,當然預示我們期望的將來,但是這個將來(夢者夢見是現在)卻被他那不可摧毀的願望模塑成和過去的完全一樣。從這段話可看出,弗洛伊德認為夢不可預示將來;如果說夢能預示將來的話,那也只是一種心理的預期作用(願望達成)。可見,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的觀點與弗洛伊德的觀點有類似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