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李白二首·其二

夢李白二首·其二

《夢李白二首·其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記夢詩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後,積思成夢而作。詩以夢前、夢中、夢後的次序敘寫。第二首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老友悲慘遭遇的同情。全詩體現了李杜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互勸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誼。

作品原文

夢李白二首·其二夢李白二首·其二
夢李白二首·其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1) 。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2) 。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3) 。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4) 。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5) 。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6) 。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7) 。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8)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浮云:喻遊子飄遊不定。遊子:此指李白

(2)這兩句說:李白一連三夜入我夢中,足見對我情親意厚。這也是從對方構想的寫法。
(3)告歸:辭別。侷促:不安、不捨的樣子。
(4)這兩句是述李白告歸時所說的話。
(5)這兩句寫李白告歸時的神態。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時的習慣舉動。
(6)冠:官帽。蓋:車上的篷蓋。冠蓋:指代達官。斯人:此人,指李白。
(7)孰云:誰說。網恢恢:《老子》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話。此處指法網恢恢。這句意思是:誰說天網寬疏,對你卻過於嚴酷了。
(8)這兩句說:他活著的時候雖然寂寞困苦,但必將獲得千秋萬歲的聲名。

譯文

【其二】
天上浮雲日日飄來飄去,遠遊的故人卻久去不歸。
夜晚我屢屢夢中見到你,可知你對我的深情厚意。
分別是你總是神色匆匆,總說能來相見多么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險風惡浪,擔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沒。
出門時搔著滿頭的白髮,悔恨辜負自己平生之志。
高車麗服顯貴塞滿京城,才華蓋世你卻容顏憔悴。
誰能說天理公道無欺人,遲暮之年卻無辜受牽累。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難以補償遭受的冷落悲戚。

逐句分析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浮雲一天到晚地在空中悠蕩,遊子李白也與我相別日久。一連三夜頻頻夢見你,足以看出你對我的情意是多么親摯深厚。見浮雲而念遊子,是詩家比興常例,李白也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詩句。天上浮雲終日飄去飄來,天涯故人卻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頻頻前來探訪,使詩人得以略釋愁懷。後兩句與上篇“故人”句互相照應,我見君意也好,君明我憶也好,都是詩人推己及人,抒寫自己對故人的一片深情。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你向我辭行時,常常心情不展,苦苦地訴說前來不易。你說江湖上風波險惡,唯恐船隻失事沉沒。詩人選取夢中片斷,描述李白的幻影。“告歸”句寫神態,“江湖”句是獨白,表現李白魂魄來去的艱險和他現實處境的惡劣。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你走出門去總是搔著滿頭白髮,好像是為自己壯志不遂而悵恨。京都的官僚們冠蓋相續,滿城都是,惟獨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困頓不堪,失意憔悴。“出門”句,抒發了詩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並通過動作、外貌揭示描寫對象的心理。後兩句是為李白的遭際鳴不平。“冠蓋”,士大夫的服飾和車駕,代指高冠華蓋的權貴。“京華”,京都。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誰說天網恢恢,善惡終有報應?你年高身老,卻反遭牽累。千秋萬代之後,李白的大名必將傳揚天下,可那畢竟已是寂寞身亡後的安慰。《老子》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意謂天理如大網,雖稀疏卻無漏失,善惡總有歸結。“孰雲”句反其意,言李白雖善而得惡報。“將老”句,李白獲罪時,年已五十九。後兩句言外之意是說,現在活著的時候,有誰去顧憐李白困苦的處境呢?在深沉的嗟嘆之中,寄託著杜甫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切同情,也包含著詩人同病相憐的無限心事。所以,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說:“次章純是遷謫之慨。為我耶?為彼耶?同聲一哭!”“寂寞”,指死去,與“身後”同義。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時所作。李白與杜甫於天寶四載(745年)秋,在山東兗州石門分手後,就再沒見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懷念。公元757年(至德二載),李白因曾參與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牽連,下獄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乾元元年(758年)初,又被定罪長流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在三峽流放途中,遇赦放還,回到江陵。杜甫這時流寓秦州,地方僻遠,訊息隔絕,只聞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還,仍在為李白憂慮,不時夢中思念,於是寫成這首詩。

名家評點

《唐詩歸》:
鍾云:“明我常相憶”、“情親見君意”,是一片何等精神往來(“三夜”二句下)!鍾云:述夢語,妙(“告歸”二句下)。鍾云:悲怨在“滿”字、“獨”字(“冠蓋”二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劉辰翁曰:起語,千言萬恨;次二句,人情鬼語,偏極苦味。“告歸”六句,夢中賓主語具是。“冠蓋”二句,語出情痛自別。
《杜臆》:
前篇止雲“人我夢”,又雲“恐非平生魂”,時此雲“情親見君意”,則魂真來矣,更進一步。……而“江湖多風波”,所以答前章“無使蚊龍得”之語也。交情懇至,真有神魂往來。止雲泣鬼神,猶淺。
《唐詩快》:
“行”字妙(首句下)。情至苦語,人不能道(“三夜”四句下)。竟說到身後矣,今人豈敢開此口(末二句下)。
《杜詩鏡銓》:
劉須溪云:結極慘黯,情至語塞。
《秋窗隨筆》:
老杜《夢李白》云:“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昌黎《答孟郊》詩:“人皆余酒肉,子獨不得飽。”同一慨然;而古人交情,於此可見。
《唐宋詩舉要》:
吳曰:先墊一句,以取逆勢(“浮雲”句下)。人吳曰:再墊,再挺(“冠蓋”句下)。吳曰:詠嘆淫洗(“斯人”句下)。吳曰:此中刪去幾千百語,極沉鬱悲痛之致(“孰雲”二句下)。吳曰:逆接(“千秋”句下)。吳曰:致慨深遠(末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後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世人稱之為:詩聖,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同年代“詩仙”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名句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還有三首是給辛漸的。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