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李白·其二》

《夢李白·其二》

《夢李白·其二》,唐代杜甫所作的詩,寫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當時杜甫在秦川。

 

詩詞原文

《夢李白·其二》 夢李白·其二
《夢李白·其二》 
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詩詞解釋

《夢李白·其二》 《夢李白·其二》
【註解】:
1、楫:船槳、船。
2、斯人:指 李白

【韻譯】:
悠悠雲朵終日飛來飄去,
遠方遊子為何久久不至。
一連幾夜我頻頻夢見你,
情親意切可見對我厚誼。
每次夢裡你都匆匆辭去,
還總說相會可真不容易。
你說江湖風波多么險惡,
擔心船隻失事葬身水裡。
出門時你總是搔著白首,
好像是辜負了平生壯志。
京都的官僚們冠蓋相續,
唯你不能顯達形容憔悴。
誰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你已年高反被牽連受罪。
千秋萬代定有你的聲名,
那是寂寞身亡後的安慰。

詩詞評析

天寶三年(744),李杜初會於洛陽,即成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牽連,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還。這兩首記夢詩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後,積思成夢而作。   
詩以夢前,夢中,夢後的次序敘寫。第一首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老友吉凶生死的關切。第二首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老友悲慘遭遇的同情。“故人來入夢,明我長相憶”。“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這些佳句,體現了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互勸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誼。   
詩的語言,溫柔敦厚,句句發自肺腑,字字惻惻動人,讀來叫人心碎!   

寫作背景

這兩首詩寫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當時杜甫在秦川。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李杜初會於洛陽,即成為至交。天寶四載(745)分手,至此己經十五個年頭。至德二載(757),李白因為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而受牽連,被捕入獄;次年,即乾元元年(758)被定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縣),第三年二月在流放途中,被赦放還,回到江陵,鏇轉江夏,但當時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還。這兩首詩,就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後,積思成夢而作,表達了對李白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關切,體現了一種生死不渝的兄弟般的友誼。
這兩首記夢詩,分別按夢前、夢中、夢後敘寫,依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說,兩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層;所謂“一頭兩腳體”。上篇寫詩人初次夢見李白時的情景和心理,表現對故人吉凶生死的關切。此後數夜,又連續出現類似的夢境,於是,詩人又有下篇的詠嘆,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發對故人悲慘遭遇的同情。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