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

定義

在本義中,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是相對於美元的單一本位制而言。

釋義

作為各國政府在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有效手段,國際貨幣體系對貨幣在國際範圍內的世界貨幣職能在一定原則、措施和組織形式的建立,發揮日益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制度作用。
然而長時期以來,由於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作為一種絕對主導地位的存在,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多以美元為支付和交易的價值媒介,以也至形成了整個世界對於美元這樣一種國際貨幣支付手段的嚴重依賴,導致了個國家、各地區間國際收支的嚴重不平衡。以致前一段時期,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世界各國因美元的貶值所造成的經濟損害程度要遠遠大於美元發行和主導國的美國本身。

遠背景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各國相繼實施了自由化的經濟政策和浮動匯率,直接加速了資本的跨境流動並推動了金融全球化的進程。金融資本在高速的流動中迅速增值與膨脹,並部分表現出與現實的脫離。而美國則憑藉美元在貨幣金字塔中的頂端位置,成為“惟一完全可以根據國內目標(就業、外貿出口)而不論美元匯率的浮動情況如何來推行某種國內政策的國家”,因此,與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相聯繫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也一直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資本的全球化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也使得全球區域經濟協調與合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形成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與現實的脫離、匯率不穩定、美元為中心與國際收支不平衡、區域貨幣合作成為泛濫與整個國際貨幣活動中的嚴重滯礙。
而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與蔓延使世界各國再次面對一個古老而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樣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的銀本位、金本位、金匯兌本位、布雷頓森林體系都是解決該問題的不同制度安排,這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機表明,這一問題不僅遠未解決,由於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論上講,國際儲備貨幣的幣值首先應有一個穩定的基準和明確的發行規則以保證供給的有序;其次,其供給總量還可及時、靈活地根據需求的變化進行增減調節;第三,這種調節必須是超脫於任何一國的經濟狀況和利益。當前以主權信用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是歷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機再次警示我們,必須創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推動國際儲備貨幣向著幣值穩定、供應有序、總量可調的方向完善,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

近背景

2009年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會議上,與會方討論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問題,並呼籲發展包括多種貨幣在內的國際貨幣體系,但在周小川發表上述言論之前,中國高層官員一直都不大提及這一問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表示,建議提高開發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組織中的話語權。周小川表示,雖然全球增加的儲蓄資金應流向開發中國家,但美元作為最重要國際儲備貨幣的作用卻促使資金流向了美國。他呼籲發展包括多種貨幣在內的國際貨幣體系。周小川在吉隆坡出席央行行長會議時表示,應提升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和作用,並應在長期內穩步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發展。中國央行周二在其網站上公布了此次講話的演講稿。
在這之前,中國曾表示,作為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作用的先期措施之一,將開始進行部分地區的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其中將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同時還將對廣西和雲南與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簡稱:東協)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為了促進貿易,中國政府還與韓國、香港與馬來西亞簽訂了貨幣互換協定
2009年6月16日,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胡錦濤在會晤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金磚四國”為共同維護髮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的“四點合作原則”;同時並提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四項建議其中有一條就是致力於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就是要共同推動制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改革方案,切實提高開發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以客觀反映世界經濟格局變化。

“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上,胡錦濤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巴西總統盧拉、印度總理辛格合影“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上,胡錦濤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巴西總統盧拉、印度總理辛格合影

可行性及其與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的比較

2009年7月5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在國際公開場合表示,創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目前只是學術界的討論,不是中國政府的立場。這一表達也間接重申了中國對於建立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的期待。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以學術討論的方式提出了建立或重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的構想。

特別提款權是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創造出來,用於彌補各國對外清償力不足的一種賬面資產,並不是實際流通的貨幣,而是作為一種儲備資產的補充而存在的。特別提款權難以承擔主要儲備貨幣的功能。
首先,IMF不是貨幣發行機構,只能有限地創造特別提款權,數量不會很大。而且特別提款權不是任何一國的法定貨幣,也不能流通,僅僅依賴IMF的信用,難以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的計價、支付和儲藏功能。其二,只要各國主權貨幣的流通沒有消除,美元儲備貨幣存在的問題在特別提款權身上同樣存在。除非全球重新採取固定匯率制度,否則特別提款權和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同樣存在不穩定性,只不過把美元儲備貨幣的問題轉移到特別提款權身上。

歐洲貨幣單位類似於特別提款權,可否採取歐洲貨幣單位模式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歐洲貨幣單位是由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英國英鎊、義大利里拉等貨幣加權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使自己的貨幣與歐洲貨幣單位保持某一固定水平,並據此套算出各成員國之間的貨幣比價。筆者認為,歐洲貨幣單位的模式是走向單一貨幣的,為最終實現歐洲單一貨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構想有利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最終走向全球單一貨幣。而目前世界上主要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都是浮動的,短期內再回到固定匯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建立全球單一貨幣的條件並不成熟。

現實看來,短期內美元的主導國際貨幣地位不會改變。雖然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元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但其他國家貨幣還無法和美元抗衡,美國也會竭力維持美元的主導貨幣單位。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是現實選擇。美元不會自動退出國際主導貨幣的舞台,美元的問題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還會存在,真正能夠削弱美元霸權地位的就是建立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有利於形成若干個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國際區域貨幣,擺脫對某一國貨幣的過度依賴。我國應該積極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發揮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其三,各貨幣關係國也應提升管理和經營外匯資產的能力和水平,以應對美元幣值風險。我國也應進一步提高管理外匯資產的水平,因為持有美元資產有風險,持有其他貨幣資產同樣有風險。關鍵是提高對經濟形勢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研判水平,抓住有利時機,促使我國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

亞洲貨幣的現實與前景

2008年華盛頓20國集團峰會,胡錦濤明確提出,中國要積極參與構建新的、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因此,如何在亞洲地區形成某種貨幣制度安排,進而構建美、歐、亞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形成國際貨幣體系的平衡,也成為各亞洲相關國家現實的課題。

現實

當前亞洲的GDP、國際貿易量都占全球1/3左右,外匯儲備占40%以上,對於這個龐大經濟體,在國際貨幣制度中卻沒有多少發言權,也沒有一個貨幣代表亞洲參與國際貨幣體系的建設。這對亞洲和全球的貨幣穩定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現在歐元雖已在國際貨幣儲備中占20%左右,但這也不能稱為多元化,因為美元和歐元的相關度太高。其他貨幣,如日元還不能構成主要儲備貨幣。所以建立多元化貨幣制度,我個人理解,應該在幾大經濟體之間形成某種程度的匹配。

構想

在亞洲最大的經濟體是中國和日本,如果這兩國團結起來,很快就能形成一個很大的貨幣區,但由於考慮歷史等原因,這種可能性不太大。

一般看來,亞洲的貨幣制度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亞元”,與歐元模式相同,完全替代各亞洲國家貨幣;二是保留每個國家的貨幣,但計價、貿易往來都使用某一個國家的單一貨幣,如人民幣或日元;三是港幣的聯繫匯率制度也是可以探討的模式,既保留了港幣,又將貨幣政策的制定權與美國掛鈎。假如亞洲各國引入了與人民幣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既可以保留本國貨幣,又可以將經濟國際化與區域化,並與中國經濟發展掛鈎。

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 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

其中,第一種構建亞元的方案,由於亞洲各國的政治經濟相對獨立的特點,短期內產生亞元的方案可能性非常小。而後兩種方案的核心都是以人民幣為亞洲支付和儲備的主要貨幣,產生“亞洲人民幣”,以“亞洲人民幣”代表亞洲參與美、歐、亞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