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新政

外語新政

外語新政,是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委書記仇和推廣的一項學習制度,將作為公務員年終考核和評先進評優秀的條件之一。

概述

“外語新政”“外語新政”

“外語新政”是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委書記仇和推廣的一項學習制度。基本是要求昆明市50歲以下公務員必須學習5門外語,同時掌握計算機國語

對於昆明市的公務員來說,今後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每周有幾天晚上將必須在課堂上度過,以便接受來自工作的考驗,以及市委、市政府組織的統一考試,因為掌握外語、國語和計算機這3項水平的高低都將作為公務員升遷與考核的憑據。

主要內容

國語計算機也要學

當前(2009年),昆明官方把針對公務員的外語、國語、計算機培訓稱為“三普”教育培訓,即普及外語、國語、計算機。為確保“三普”教育培訓工作順利開展,昆明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紅苹,副市長廖曉珊任組長,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任副組長,市人事局、教育局等市級相關部門為成員的“三普”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

昆明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王有祥此前表示,從2009年8月開始,用一年的時間,昆明對全市50周歲以下的在職公職人員進行“三普”教育培訓,到2010年底實現:全市公職人員在上班時間、各類會議、公務活動和公共場合自覺使用國語,通過國語水平等級測試;掌握電子政務的基礎知識和計算機套用技能;掌握英語日常用語300句,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四國日常用語各100句。

對於在職公職人員的範圍,有關方面給出了界定:黨政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幹部職工、視窗服務行業部門的工作人員。

不合格要補訓補考

對於國語是否合格,有著明確的標準,具體是三級甲等及以上,如果不合格則要再繼續培訓。據稱,這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而提出的要求。

根據計畫,培訓將由各單位組織進行,但公務員們不能不給予重視。因為,培訓結束後,他們需要參加全市的統一測試和考試,考試合格者頒發合格證書,未通過的要進行補訓補考。考試的成績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培訓考試的成績,將作為公務員年終考核和評先進評優秀的條件之一。這意味著,培訓的成績可能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提拔。

背景

仇和雲南省省委常委,昆明市市委書記 仇和

自2007年12月調任雲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以來,敢為人先的仇和就開始大刀闊斧地施政,力圖為地處西部的昆明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他剛履新時就說,要掀起昆明招商引資新高潮,並出任昆明市工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工作指揮部“政委”。就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而言,昆明是國內最為落後的省會城市之一。

2000年以來,昆明市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日漸頻繁。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對昆明重新定位:面向東南亞的對外開放城市。昆明公務員培訓相關國家的日常用語,被視為昆明落實新定位的舉措。在2009年7月24日舉行的昆明市“三普”教育培訓工作新聞通報會上,王有祥表示,希望能夠借培訓提高公務員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樹立良好的對外開放形象,著力把昆明打造成為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國際化城市”。

顯然,這一切對仇和的招商有利。對公務員培訓外語,或許只是仇和昆明新政的一個插曲。

各方評論

質疑

昆明上演“瘋狂的外語”,公務員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必須學會“五國語言”,這似乎有點“大躍進”的感覺。但有了領導的親自部署、有了將學習情況納入公務員升遷與考核的力度,相信這個看似艱難的任務就成了“必須完成的任務”。

在為昆明的這一舉措驚嘆不已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公務員學“五國語言”到底有多大必要?據說,學習培訓的目的“重在營造和樹立昆明對外開放的新形象”,為了營造一個所謂的“形象”就要全員學外語,是否有“形象工程”之嫌?

客觀地說,常常要運用外語與國際友人交流溝通的,只不過是像外事部門、招商部門、視窗單位的公務員,而大多數公務員平時很少用,甚至想用根本用不上。讓一些崗位不需要使用外語。其培訓成績再為優秀,回到其日常崗位上,卻往往全無用途。有的由於沒有經常用,過一陣子也就忘光了。如此,讓每位公務員都掌握多種外語,那又有多大用處呢?

贊成

有人要說:學習外語不是壞事,但為什麼與官員選拔硬性掛鈎?這問到點子上了,試問:如果仇和只是泛泛地呼籲學習小語種,又有多少官員當回事》?2009年6月,《人民日報》對十幾個省市的基層官員展開調查,發現大多數官員工作之餘忙於出入娛樂場所,並稱“娛樂就是工作”。當基層官員都“忙於”娛樂時,如果不將“學習”與他們最在乎的官位掛鈎,這些官員自覺拿起書本的動力從何談起?

所以,“外語新政”不僅不是多此一舉,反而很有必要。仇和看穿了目前官員在學習上的惰性以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機關生態,他無力一下子治癒頑疾,也就只有拿事關官員最核心利益的升遷作“要挾”,逼著他們不得不學習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