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藩王爺

外藩王爺

外藩王爺是曹雪芹小說《紅樓夢》中的人物。在小說的最後情節中,王仁、賈環等人合謀將巧姐聘嫁於外藩王爺。藩王查知底里系世代勛戚之後,堅令回絕。

基本信息

簡介

外藩王爺(見第一一七回)他本欲買幾個使喚女人王刃等便將巧姐送去,他得知駛賈府後,忙命“快快打發出去”。

事件

在《紅樓夢》的最後情節中,王仁、賈環等人合謀將巧姐聘嫁於外藩王爺。藩王查知底里系世代勛戚之後,堅令回絕。
在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的大背景中,也為我們塑造了一位頗有官德和人品的外藩王爺,亦即少數民族的領袖形象。雖然著墨不多,或者說僅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作為小插曲,便給讀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這就是圍繞著“巧姐”嫁人事件所展現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始末,從而給整個官場增添一絲亮色。
狠舅奸叔計嫁巧姐的陰謀
賈璉前去看望發往台站效力贖罪又染上癆病的父親賈赦,遂將家中有關事宜交與賈薔、賈芸代為治理。薔芸二人送走賈璉,替著在外書房住下。日間便與家人廝鬧,有時找了幾個朋友吃個“車箍轆會”,甚至聚賭。重要的人員有邢夫人之弟傻大舅,鳳姐之兄王仁,趙姨娘之子賈環等缺德少才之徒。他們直鬧到偷典偷賣、宿娼濫賭、無所不為的地步。一次,眾人於席間酩酊大醉之時,邢大舅數說他姐姐不好,王仁說他妹妹不好,都說得狠狠毒毒的。賈環趁著酒興,也說起鳳姐的壞話來。賈芸更是想著鳳姐素日待他不好,一陣抱怨。此時,陪酒的無意說出有個外藩王爺要選一個妃子的信息。茲因賈芸連日在外輸了好些銀錢,無所抵償,便向賈環借貸。賈環本是一個錢沒有的,便想起鳳姐待他刻薄,趁著賈璉不在家,要擺布巧姐出氣,遂把這個當叫賈芸來上。於是說出讓賈芸與王大舅商量,把巧姐說給外藩王爺的餿主意。王仁聞言滿口答應,並決計讓環老三在大太太跟前先說,王仁再找邢大舅。計議一定,王仁去找了邢大舅,賈芸去回邢王二夫人,都說得錦上添花。王夫人聽後不信,邢夫人卻聽得邢大舅知道,且心中願意,便打發人找了邢大舅來問他。邢大舅早已聽了王仁的話,又可分肥,便在邢夫人跟前說:“若說這位郡王,是極有體面的,若應了這門親事,雖說不是正配,管保一過了門,姐夫的官早復了,這裡的聲勢又好了。”邢夫人被傻大舅一番假話哄得心動,清了王仁來一問,更說得熱鬧異常,於是一致同意派員前去外藩公館說親。
外藩王爺卻不知底細,於是打發人前去相看。賈芸對相看的入言明:原是瞞著合宅的,只說是王府相親。等到成了,他祖母作主,親舅舅的保山,是不怕的。相看的人沒有不應之理。接著,果然來了幾個艷妝麗服的女人來賈府相看巧姐。此舉施即被平兒看破,一向忠於主子又善於濟危解難的平兒馬上懇求王夫人做主,又恰遇劉姥姥前來賈府探視。在劉姥姥的周旋下,將巧姐轉移到鄉間避難,並又徑與鄉間周姓大財主的新中秀才之子為妻,限於篇幅,此事不贅。但由狠舅、邢德全為邢夫人之胞弟、奸叔、奸兄,是他們這伙無賴好色之徒抱著對王熙鳳等主子惱恨仇視的思想,才打上嫁巧姐於藩王的主意的。此為事情的緣起,也便是“舅兄欺弱女”的原委。

拒聘巧姐的原因與方略

外藩王爺原本僅是預備買幾個使喚的女人,後據媒人一面之辭才派人去相看的。藩王問及巧姐的情況時,相看的人們不敢隱瞞,只得實說。藩王始知巧姐系世代勛戚,便厲聲說道:“了不得!這是有乾例禁的,幾乎誤了大事!況我朝覲已過,便要擇日起程。倘有人來再說,快快打發出去!”此刻正值賈芸王仁等前來遞送年庚,卻聽得府門裡頭的人回絕道:“奉王爺的命說,敢拿賈府的人來冒充民女者,要拿住究治的!如今太平時候,誰敢這樣大膽!”
外藩王爺無論是買使喚的女人也罷,娶妾也好,既已派人前去相看,巧姐長得如花似玉,她到劉姥姥府上後,都道是天上神仙。前去相看的女人怎能不向藩王如實匯巧姐的姣好容顏和道德人品呢!藩王還能到哪裡再尋找這樣的妙齡女子呢?況且巧姐還是賈府中人亦即女方娘家人主動上門提親的。照理說,藩王既已中意,睜隻眼合隻眼的將巧姐聘嫁過府亦能矇混過去,他假裝糊塗,待生米做成熟飯後,別人又奈他何?然而,藩王沒有這樣辦。而且態度果斷,立場堅定,果斷予以回絕!這不能不說是不同流俗的有膽有識之舉!
道理何在?主要原因有兩條。其一,“這是有乾例禁的。幾乎誤了大事”!他身為一方的王侯,是受過欽點御封的高官。他對於朝廷的典制律令應是熟知的常識!其中,不能買娶世代勛戚的女子作婢妾喚用是基本法規。其二,是他已朝見過聖上,不久即要擇日登程,這當然只是一條不速娶的次要理由。朝見皇帝,等於受命赴任在即。然而,按常規說來,離起程赴任究竟還有餘地,若抓緊辦理這件艷事當然來得及。因為外人都知“王府的規矩,三天就要來娶的”。藩王於此時卻把擇日起程作為理由顯然是藉口託詞!藩王對此事的表態共有三層含意:其一,這是有乾例禁的,意即是犯王法的。既然如此,誰能明目張胆地支持我這位受封於當今龍恩的藩王觸犯聖律呢?那不是毀我前程嗎?所以才說,我虧是沒辦,若照下人的意見辦理之後,就等於犯了律條,“幾乎誤子大事”!其二,他朝覲已過,意即辦理過走馬上任的手續,不能拖延,若是拖延到任時日,即意味著對聖上的不忠。在封建社會,作為臣子,對皇上不忠,那還了得?寧可不聘娶小妾,也不能辦理對皇上不忠之事!其三,敢拿世代勛戚之賈府千金冒充民女,誰的主謀要究治誰的罪行,如今太平時候,誰敢這樣大膽!時時處處稱頌當時的社會是“河清海宴”、“生在當今之世,大舜之正裔,聖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億兆不朽”,這就等於發出了最後通諜:在大好形勢下,你們任何人都不要這樣胡為吧!
古往今來,一般都遵循這樣的道理:對於提親來說,假若不太合適的話,作為男方只有婉言謝絕之理,而沒有強行指斥之由。而此時的藩王卻沒有謝絕的意思,而是明言指斥,不容置辯。因為他知道,憑他的身份地位,若是稍微不果斷一點,也就等於給那些悅親獻媚者留下迴旋的餘地,那幫巴結逢迎之人定會軟磨硬纏,讓藩王同意這門親事的,那將使他陷入被動的尷尬境地。所以,明智的藩王於此時毫不含糊,義正詞嚴地予以回絕,不僅使本府那些受賄的執事者,即去相看之人無法包攬,就是賈府之一大幫合謀者一律無計可施。因此,即使巧姐當初不被劉姥姥等設計轉移出去,也不會嫁與外藩作妾的。這正是她碰到了一位講官德有操行的開明王爺而免遭凌辱的有幸之處。

人物形象的深意與作用

《紅樓夢》大書的即將結尾處,忽然抬出一位頗有水平的外藩王爺來,實際是少數民族領袖,是含有深意的。
其一,確實想塑造一位值得讀者尊崇信賴的高級朝廷命官,以此說明即使是在封建末世腐敗齷齪的官場中也不全是貪官、昏官、庸官,究竟還有講官德、有才性、忠君愛民的清官、好官的。因為全書中記述的貪官昏官太多了,所以到後來抬出一位有官德操行的好官來,也算是一種希望之光和點綴。書中對藩王的描寫雖然著墨不多,也可以說僅僅是廖廖數語,但已經把一位有官德修養和聰慧幹練的藩王形象立在了讀者眼前。首先,他十分熟悉當朝的典章制度,也就是說他精通法律。再者是他能夠遵守法紀,身體力行。因為,各個時代的官吏,讓他們懂得國家的法律似乎不是件很難的事,重要的問題是他們去不去參照執行。例如,就時下來講。從上到下喊得最厲害的腐敗問題,那是違法犯紀的,觸犯者能說不懂這些規定?絕然不是,只是他們見利忘義,見錢眼開,置黨紀國法而不顧而已。第三,從藩王的言行來看是在自覺自愿地遵守。因為他既已朝覲過聖上,便成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一方王爺了,天高皇帝遠,誰奈得他何?在封建時代,一方王爺多娶幾房小妾是極其平常之事!然而他不娶巧姐是建立在自覺自愿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有人監督和無人監督一個樣j這就顯得難能可貴了。設若中山狼無情獸孫紹祖碰到這樣一位如花似玉的妙齡女郎時,會是什麼樣子呢?他定會千方百計甚至不擇手段地賺騙到手的。如見了甄士隱的丫環嬌杏便傳情送波的貪酷之官賈雨村等人,若遇有此等機會恐怕也不會顧忌聖上規定的那些王法了吧!所以,像這位藩王爺能有如此的德行,鎮守一方,還真能造福一方,把一方治理好呢!因為他本人行得正立得直,他說話辦事必定有權威性。這位外藩王爺的出場,確實給封建末世黑暗腐敗的醜惡官場增添了一份光彩!
其二,對漢族諸多官吏都刻畫得貪婪、惡毒、濫淫、無能,唯獨對少數民族之一位王爺塑造得品高德劭,顯然另有深意在內。
眾所周知,在儒者心中,夷狄——即少數民族,屬於落後野蠻的分野。及至後世儒者罵夷狄,越罵越厲害,南宋人為甚。因為那時夷狄打進中國來了,三分天下有其二,宋廷偏安,守著一小塊土地過日子。清朝統治者雖然不許講夷狄華夏的大道理,茲因它本是夷狄。他把華夏的明朝天下奪過來了,按王夫之的說法,漢族的國家還說“可禪、可繼、可榮、而不可使異族問之”。清初的局面,正是“異族問之”,如按儒學進行歷史說教,這是萬萬行不通的,皇帝不許,明朝垮了止於誰?清廷的說法是很妙的,歸咎於“賊”。故此,他們也不十分罵明朝,恰恰相反,往往還擺出同情明室的態度來。因為這裡有個傳統問題。《家塾蒙求》論史,只分“正統”、“僭統”,不論漢族異族。“正統”有異族,“僭統”亦有漢族。例如,他將朝代一路數來,數到宋,這是正統。接下來是遼、金、元、明,一視同仁,說到清朝,絕口不說民族之分,似乎根本沒有這么一回事似的。文中一律說“我朝”“我皇清”等等。
此典體現了清代史論的特點和皇帝的旨意。乾隆帝要他的大臣們把明人罵清朝的字句刪去或修改-還讓他們將宋人罵金朝的字句也加以刪改。他說-有應刪改及抽徹者,務為斟酌妥辦。並將查出原文暨刪改抽徹之篇,一併粘簽解京呈覽。但絕不動聲色。不可稍涉張皇!
據此而論,《紅樓夢》的,在塑造官宦的問題上儘可能地避開那些“訕謗群相”的語言,以免招麻煩。所以,他極力避開清朝的嚴酷文字獄,以歌功頌德的面目出現,處處體現出“如今四海賓服,八方寧靜,千載萬載不用武備”的觀點。書中所塑造的唯一的一位少數民族王爺在眾多的漢族官僚群中竟然形成鶴立雞群之勢,能說是即興之作或偶然為之而沒有深邃的寓意嗎
其三,插入一位外藩王爺亦是構築故事情節的需要,起到了搭橋接榫和渲染氣氛的作用。為了鞭撻邢大舅、王大舅、賈老三、賈薔、賈芸等齷齪之徒,揭露他們於賭錢嫖娼之際,設計謀騙巧姐等傷天害理的罪惡行徑,以泄其對王熙鳳的昔日之恨,只能設計此等情節,否則將與世情事理不合。匠心獨運,特意讓陪酒的外界人士放出一則藩王欲買妾之訛傳的信息。設若藩王是個好色之徒也便沒有了下文;若藩王屬昏庸之輩,將巧姐賺入王府,以後再鬧騰出來,則故事將越扯越遠,徒費筆墨。所以這位王爺只能是一位品高德邵之人,欲留清白在人間的時世英雄。當他了解事情真象之後,嚴加斥責,才能在兩次不到一百字的出色描寫中就把一位品高德邵有殺伐決斷的英明人物活靈活現地塑造出來了。而且完成了他所需要承載的藝術使命!他這位過場人物的穿插正好給平兒王夫人劉姥姥等人與那幫欲賣巧姐的歹人巧加周旋增加了戲劇性衝突,使一系列人物得以靈魂的爆光和實際言行的亮相,真是兩派對壘,涇渭分明。設若沒有這位藩王作穿線人物,或過場人物,這場鬧劇怎么演下去呢?而且這位藩王級別低了不行,那幫人不會動心;京官朝官,各路親王都不妥,因為他們與賈府向有聯繫。這件事沒有萌發的可能。所以獨出心裁地推出一位少數民族的王爺,與賈府素無瓜葛,方可充此重任,這實在是的高明之處,令人嘆服!這位外藩王爺的言行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在《紅樓夢》這座高稚的藝術殿堂里卻同樣閃爍著不朽的光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