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四盟

外蒙古四盟指的是清朝時期的外蒙古諸盟,分別是汗阿林盟、齊齊爾里克盟、克魯倫巴爾和屯盟、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共四個盟。

汗阿林盟

簡介

汗阿林盟又稱作 土謝圖汗部,一作“圖什業圖汗部” ,又稱 喀爾喀後路、汗阿林盟,簡稱 土盟圖盟,是清代、民國時蒙古喀爾喀部四部落之首。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博格多汗烏拉省” 。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中央省、色楞格省、布爾乾省、達爾汗烏勒省、鄂爾渾省、中戈壁省,以及前杭愛省、南戈壁省、東戈壁省的一部分地區。

沿革

明代後期,成吉思汗十一世孫達延汗遊牧於杭愛山一帶。其第十一子格哷森札札賚爾琿台吉所部號曰“喀爾喀”,分為左右兩翼,共七旗。格哷森扎札賚爾琿第三子諾諾和掌管喀爾喀左翼,諾諾和長子阿巴岱入藏學習佛經,回到蒙古後號稱“斡齊賴賽因汗”。

阿巴岱之子額列克號曰“墨爾根汗”。額列克長子袞布始稱“土謝圖汗”,與車臣汗、札薩克圖汗並稱“喀爾喀三汗”。清崇德三年(1638年),袞布遣使入貢。皇太極命喀爾喀三部每年進獻一匹白駝與八匹白馬,謂之“九白”之貢。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大舉進攻喀爾喀部,袞布之子察琿多爾濟率土謝圖汗部內附,被清廷安置於蘇尼特地界(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右旗一帶)。

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土謝圖汗部,廢“諾顏”、“濟農”等蒙古舊官職名號,封以王、貝勒、貝子、輔國公等爵。依內蒙古之例,改行札薩克制。次年(1692年)五月,改喀爾喀左、右兩翼為三路,以土謝圖汗部為 喀爾喀北路,編為十七旗 :

中旗左翼中旗右翼中旗中左旗中右旗中前旗中後旗左翼左旗右翼左旗左翼右旗右翼右旗左翼前旗右翼前旗左翼後旗右翼後旗左翼下旗右翼下旗雍正初年,土謝圖汗部已增至三十七旗。雍正九年(1731年),析土謝圖汗部西十九旗置賽音諾顏部。土謝圖汗部餘十八旗,改稱 喀爾喀後路

乾隆以後,增至二十旗。其地東至肯特山與車臣汗部為鄰,西至翁金河與賽音諾顏部為鄰,西北至唐努烏梁海,南至戈壁與茂明安、蘇尼特、四子部落等旗為鄰,北至楚庫河與俄羅斯接壤。諸旗會盟於土拉河以南之汗山(在今烏蘭巴托南),滿語稱山為“阿林” ,故稱汗阿林盟。

土謝圖汗旗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旗土謝圖汗部中右旗土謝圖汗部左翼中旗土謝圖汗部中旗土謝圖汗部左翼前旗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旗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末旗土謝圖汗部左翼末旗,以上九旗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土謝圖汗部左翼後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土謝圖汗部中左翼末旗,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次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置土謝圖汗部左翼右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土謝圖汗部左翼左中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土謝圖汗部中右末旗,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置土謝圖汗部中次旗,康熙五十八年置土謝圖汗部右翼左後旗,

雍正八年(1730年)置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九年置土謝圖汗部左翼中左旗,雍正十年置土謝圖汗部中左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置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作。11月,土謝圖汗部親王杭達多爾濟在俄羅斯的支持下擁立八世哲布尊丹巴為“博格多汗”,宣布外蒙古獨立。末任庫倫辦事大臣三多等清朝官員被遣送出境。

中華民國時期仍沿襲清代所置二十旗。1915年,外蒙古取消獨立,改為自治,北洋政府置 庫倫都護使,駐紮庫倫辦事。1919年外蒙古撤銷自治,北洋政府以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總司令。1928年,國民政府設定蒙古地方,將土謝圖汗部劃為汗阿林盟。直至1946年,汗阿林盟在法理上仍為中華民國領土。

城鎮

庫倫城,位於土謝圖汗中旗,為庫倫辦事大臣及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駐地。買賣城,中俄貿易邊鎮,又稱南恰克圖。在中左翼末旗。鄂爾坤,鄂爾渾之異譯,為清軍駐紮、屯田之地。在土謝圖汗旗。額爾德尼召,漢名為 光顯寺,在土謝圖汗旗。額駙策棱大破準噶爾軍小策凌敦多布之地。

職官

庫倫辦事大臣、幫辦大臣各一人。幫辦大臣以喀爾喀人充任,故稱蒙古辦事大臣。盟長、副盟長各一人。副將軍、參贊各一人。理藩院駐恰克圖辦事司員一人。每旗設札薩克協理台吉、管旗章京、副章京各一人。

諸旗共設佐領五十七人:中旗佐領四人、中右旗佐領三人、中左翼末旗佐領四人、左翼中旗佐領十四人、左翼前旗佐領二人、左翼後旗佐領四人、左翼右末旗佐領五人、右翼左旗佐領七人又半分佐領一人、右翼左後旗佐領二人、右翼右末次旗佐領一人又半分佐領一人,其餘諸旗佐領各一人。 每六佐領設參領一人,每佐領設驍騎校一人。

封爵

土謝圖汗一人,札薩克和碩親王二人,札薩克多羅郡王二人,札薩克固山貝子二人,札薩克輔國公六人,附公品級一等台吉一人,札薩克一等台吉八人。

大喇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一人,駐庫倫。

世系

世代姓名年份備註
第一代 袞布 ?-1691年
第二代 察琿多爾濟 1691年-1699年 袞布子
第三代 敦多布多爾濟 1700年-1702年 察琿多爾濟之孫,噶勒丹多爾濟子
第四代 多爾濟額爾德尼阿海 1702年-1711年 察琿多爾濟次子
第五代 旺札勒多爾濟 1711年-1732年 多爾濟額爾德尼阿海長子。康熙六十年(1721年)賜號“斡齊賴巴圖土謝圖汗”。
第六代 敦丹多爾濟 1732年-1743年 旺札勒多爾濟次子
第七代 敦多布多爾濟 1744年-1745年 旺札勒多爾濟第四子
第八代 延丕勒多爾濟 1746年-1795年 旺札勒多爾濟長子
第九代 車登多爾濟 1759年-1793年、1794年-1816年 敦丹多爾濟次子
第十代 敏珠爾多爾濟 1793年-1794年 敦丹多爾濟長子
第十一代 額依多布多爾濟 1816年-1829年 車登多爾濟子
第十二代 雅凌泰 1829年-1832年 額依多布多爾濟子
第十三代 車林多爾濟 1832年-1863年 雅凌泰弟
第十四代 那遜綽克圖 1863年-1900年 車林多爾濟子
第十五代 色囊依勒多爾濟 1900年-1904年 那遜綽克圖子
第十六代 達什尼瑪 1904年-1912年 色囊依勒多爾濟嗣子
第十七代

齊齊爾里克盟

簡介

齊齊爾里克盟即外蒙古賽音諾顏部二十四旗。三音諾顏部是外蒙古舊部名,即“賽音諾顏部”。三音諾顏部當前在蒙古國中部。

歷史

漢時匈奴,唐時突厥、回紇,皆以此為王庭,蒙古窩闊台、古余克、蒙哥四汗,亦先後都此,稱哈刺和林,後改為嶺北行中書省。明時有成吉思汗十八世孫圖蒙肯,尊護黃教,唐古特達賴喇嘛賢之,授三音諾顏號。

清康熙間,其曾孫善巴,率族內附,附牧烏喇特界外和勒博津,尋編所屬隸土謝圖汗部。

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土謝圖汗部西境置。雍正間,以善巴從弟策棱,從征有功,始自為一部。

乾隆間詔善巴曾孫諾爾布札布,世襲三音諾顏汗,所部初分十九旗,後增三旗,附額魯特旗及額魯特前旗,所部二十四旗,會盟於齊齊爾里克。由乾隆加汗號,是為喀爾喀四部之一。牧地約當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後杭愛、巴彥洪戈爾等省和前杭愛、扎布汗、南戈壁等省各一部分。

名稱來歷

“三音”,唐古特語“好”的意思;“諾顏”,蒙古語“官長”、“領主”之意,字亦作“賽因諾延”(或者“賽音諾顏”)。所屬除部境外,又有唐努烏梁海十三佐領,詳唐努烏梁海條。(按:唐古特,Tangut,蒙古語和清初文獻指青藏地區及藏族)

地理位置

地勢據阿爾泰、杭愛、唐努三山脈之匯,色楞格河及鄂爾坤河皆導源於此。札布乾河之源亦在焉,阿爾泰國山之餘脈,斜界瀚海中,似烏雲一道,山川雄麗,為漠北第一。

各旗所在地

三音諾顏旗,即中旗,在東境,札薩克和碩新王遊牧。

中前旗在東境,札薩克多羅貝勒遊牧。

中後旗在西境,札薩克輔國公遊牧。

中左旗在北境,札薩克多羅貝勒遊牧。

中右旗在中部,札薩克多羅郡王遊牧。

中末旗在北境,札薩克鎮國公遊牧。

中後末旗在北境,札薩克一等台吉遊牧。

中左末旗在北境,札薩克和碩新王遊牧。

中右末旗在東北境,札薩克一等台吉遊牧。

左翼中旗在北境,札薩克一等台吉遊牧。

左翼左旗在西境,札薩克輔國公遊牧。

左翼右旗在東南境,札薩克一等台吉遊牧。

左翼左末旗在東境,札薩克一等台吉遊牧。

右翼前旗在東北境,札薩克輔國公遊牧。

右翼後旗在北境,扎薩克一台等吉遊牧。

右翼末旗在中部,札薩克輔國公遊牧。

右翼中左旗在東境,札薩克輔國公遊牧。

右翼中右旗在東境,札薩克一等台吉遊牧。

右翼中末旗在中部,札薩克一等台吉遊牧。

右翼左末旗在東境,札薩克一等台吉遊牧。

右末旗在北境,札薩克一等台吉遊牧。

右翼右後旗在北境,札薩克多羅郡王遊牧。

額魯特旗在東境,札薩克固山貝子遊牧,其先與準噶爾噶爾丹為兄弟,同牧阿爾泰,噶爾丹死,降清。隸察哈爾正黃旗,其後數經遷徙,至乾隆二十六年,始定牧今地。

額魯特前旗在東北境,札薩克固山貝子遊牧,其先為準噶爾噶爾丹之叔,同牧阿爾泰,清康熙間內降,詔遊牧推河,其後數經遷徙,至乾隆二十六年,始定牧今地。

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簡介

克魯倫巴爾和屯盟(蒙古語:Сэцэн хан),一作格根車臣汗部 ,又稱 喀爾喀東路、克魯倫巴爾和屯盟,簡稱 車盟,是清代、民國時喀爾喀蒙古四部之一。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10月,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杭肯特烏拉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東方省、肯特省、戈壁蘇木貝爾省,蘇赫巴托爾省北部和東部,以及東戈壁省的大部分地區。

建置沿革

明代末年,元太祖十八世孫謨囉貝瑪遊牧於克魯倫河一帶。其子碩壘自稱車臣汗,與土謝圖汗袞布、札薩克圖汗素巴第並稱“三汗”。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碩壘遣使入貢。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命其獻“九白”之貢。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進攻喀爾喀三路。時車臣汗諾爾布及其長子伊勒登阿喇布坦相繼去世,其孫烏默客年幼,納木扎勒台吉攜烏默客及十萬餘戶部眾內附,被安置於烏珠穆沁地界(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一帶)。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車臣汗部。次年,定車臣汗部為“喀爾喀東路”,編為十二旗:

車臣汗部中旗(車臣汗旗)車臣汗部左翼中旗車臣汗部右翼中旗車臣汗部中左旗車臣汗部中右旗車臣汗部中前旗車臣汗部中後旗車臣汗部中下旗(車臣汗部中末旗)車臣汗部左翼前旗車臣汗部左翼後旗車臣汗部右翼前旗(《平定朔漠方略》無此旗)車臣汗部右翼後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烏默客從康熙皇帝征噶爾丹。三十六年,車臣汗部返回克魯倫河遊牧。乾隆二十年,車臣汗部增至二十三旗,至清末不改:

車臣汗部中末次旗,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置車臣汗部中左前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車臣汗部中右後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車臣汗部左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車臣汗部左翼右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車臣汗部右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車臣汗部左翼後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車臣汗部右翼中右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置車臣汗部右翼中左旗,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置車臣汗部中末右旗,乾隆十四年(1749年)置車臣汗部右翼中前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其地東至額爾德尼陀羅海與黑龍江呼倫貝爾為鄰,西至察罕齊老圖與土謝圖汗部為鄰,南至塔爾袞柴達木,北至溫都爾罕與俄羅斯接壤。該部會盟於克魯倫河巴拉斯城,,稱 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民國時仍沿襲清代所置二十三旗。民國初年,原屬清朝內務府上駟院管轄的察哈爾特別區達里岡厓牧場被外蒙古併入車臣汗部。1928年,國民政府設定蒙古地方,將車臣汗部劃為克魯倫巴爾和屯盟。直至1946年,克魯倫巴爾和屯盟在法理上仍為中華民國領土,之後才隨著國民政府對獨立的承認而放棄。

職官

盟長、副盟長各一人。副將軍、參贊各一人。每旗設札薩克協理台吉、管旗章京、副章京各一人。諸旗共設佐領四十人。每六佐領設參領一人,每佐領設驍騎校一人

封爵

車臣汗一人,附輔國公一人,札薩克和碩親王一人,札薩克多羅郡王一人,附多羅貝勒一人,札薩克多羅貝勒一人,札薩克固山貝子二人,札薩克鎮國公一人,札薩克輔國公二人,公品級札薩克一等台吉一人,札薩克一等台吉十三人,附鎮國公一人。

汗世系

世代姓名年份備註
第一代 碩壘 ?-1655年 阿敏都喇勒孫,謨囉貝瑪子。
第二代 巴布 1655年-1683年 碩壘第五子。
第三代 諾爾布 1683年-1688年 巴布子。
第四代 烏默客 1688年-1709年 諾爾布孫,伊勒登阿喇布坦子。康熙三十年(1691年)詔留車臣汗號
第五代 袞臣 1709年-1728年 烏默客長子。康熙四十八年襲車臣汗。
第六代 車布登班珠爾 1728年-1733年 袞臣長子,雍正十一年免。
第七代 垂扎布 1733年-1735年 烏默客從弟。
第八代 達瑪璘 1735年-1751年 袞臣次子。
第九代 嘛呢巴達喇 1751年-1767年 達瑪璘長子。
第十代 車布登扎布 1767年-1788年 達瑪璘次子。乾隆四十六年詔世襲罔替。
第十一代 齊旺多爾濟 1788年-1795年 車布登扎布長子。
第十二代 朋楚克多爾濟 1795年 齊旺多爾濟次子,無嗣。
第十三代 桑齋多爾濟 1796年-1800年 齊旺多爾濟長子。嘉慶五年,降四等台吉。
第十四代 瑪哈什哩 1800年-1807年 朋楚克多爾濟嗣子。
第十五代 恩克圖嚕 1807年-1817年 瑪哈什哩長子。嘉慶二十二年病免。
第十六代 阿爾塔什達 1817年-1875年 恩克圖嚕子。
第十七代 車林多爾濟 1875年-1893年 阿爾塔什達子。
第十八代 德木楚克多爾濟 1893年-1909年 車林多爾濟子。
第十九代 阿克旺那林 1910年-? 德木楚克多爾濟子。

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

簡介

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蒙古語:Засагт хан),一作 扎薩克圖汗部,是清代、民國時的喀爾喀蒙古四部之一。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杭特希爾烏拉省” 。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以及庫蘇古爾省、扎布汗省、烏布蘇省的部分地區。

建置沿革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入侵喀爾喀三部,此時札薩克圖汗沙喇被已殺,其弟策旺扎布投奔清朝。三十年(1691年),策旺扎布赴多倫諾爾覲見康熙皇帝,受封為札薩克和碩親王,置札薩克圖汗部。次年,編札薩克圖汗部為九旗 :

札薩克圖汗部中旗(札薩克圖汗旗)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左旗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右旗(《平定朔漠方略》無此旗)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左旗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右旗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前旗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前旗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後旗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後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晉封策旺札布為札薩克圖汗。雍正十年(1732年)削策旺札布汗爵,以其叔父之子、右翼左旗札薩克格埓克延丕勒襲札薩克圖汗位,兼管札薩克圖汗旗與右翼左旗,視為一旗。乾隆時札薩克圖汗部增至十八旗,與所附輝特部一旗,共十九旗,會盟於札克河源頭之畢都爾諾爾,蒙古語稱河源為“色欽”,故稱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左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後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末次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置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末旗,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置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二年(1724年)置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後末旗,雍正四年(1726年)置札薩克圖汗部左翼中旗,雍正六年(1728年)置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左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右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置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末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置附輝特旗,羅布藏後裔。乾隆三十年(1765年)置,授輝特台吉拉克沁噶喇為札薩克一等台吉,附札薩克圖汗部遊牧 。

札薩克圖汗世系

世代姓名年份備註
第一代 素巴第 ?-?
第二代 諾爾布 ?-? 素巴第子
第三代 旺舒克 ?-? 諾爾布子
第四代 成袞 ?-1684年 旺舒克弟
第五代 沙喇 1684年-1687年 成袞子。
第六代 策旺札布 1703年-1732年 沙喇弟。朋素克喇布坦族侄。1691年封為和碩親王,1703年詔加汗號。
第七代 朋素克喇布坦 1691年-1712年
第八代 格哷克延丕勒 1712年-1741年 朋素克喇布坦子。1732年襲汗號兼郡王。
第九代 巴勒達爾 1741年-1770年 格哷克延丕勒子
第十代 齊旺巴勒齋 1770年-1791年 巴勒達爾子
第十一代 布尼拉忒納 1791年-1823年 齊旺巴勒齋子
第十二代 瑪呢巴咱爾 1823年-1840年 布尼拉忒納子
第十三代 車林端多布 1840年-1877年 瑪呢巴咱爾子
第十四代 多爾濟帕拉瑪 1877年-1898年 車林端多布子
第十五代 索特木那木坦 1898年-1912年 多爾濟帕拉瑪子
第十六代

喪失

12月1日,外蒙古王公調集各旗蒙兵集合庫倫,和俄國哥薩克包圍清政府駐庫倫的庫倫辦事大臣衙門,解除清軍武裝,正式通知清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三多,喀爾喀已“將全土自行保護,定為大蒙古帝國,公推哲布尊丹巴為皇帝”,三多勢單力孤,走投無路,於次日避入俄國駐庫倫使署請求保護,12月4日,在哥薩克兵的護送下離開庫倫,然後經恰克圖取道西伯利亞回國(之前格根活佛曾因一札巴犯法向三多求情但不允)。12月29日,博克多格根在庫倫登基,“蒙古喇嘛教的大主教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一個布滿符咒和神怪偶像的儀式中,登上了一個新的大蒙古國‘神聖皇帝’(博克多汗)的寶座”,史稱“博克多汗國”,後自稱“日光皇帝”,汗號“額真汗”,年號“共戴”。以曾赴俄乞援的達喇嘛車林齊密特為內閣總理大臣,主持政務,內閣下設內務、外務、財政、兵、刑五部。外蒙古自此獨立,雖被徐樹錚短暫收復,終於還是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