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坑村

外婆坑村

外婆坑村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西南42公里處,地處澄潭江源頭,與東陽、嵊州、磐安三地交界。全村共有158戶,總人口為520人,共有黨員21人,兩委幹部8人。以前的外婆坑非常貧困,村里流傳著幾句俗語:新昌有個外婆坑,有囡不嫁這條坑,三餐吃的六穀羹,幹活行路是牛跟耕,缺錢缺糧缺姑娘。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外婆坑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信息

管理建設

外婆坑村利用農函大開課進行科學技術引進和推廣,定期對農民朋友開展培訓,並建立科技示範戶,開展各類科學技術和科學知識培訓,使他們獲得大量與切身實際相關的科技信息。特別是茶葉培訓,讓農民在專家現場指導下,學到了有機生產管理、炒制技術等實用技術。通過學習型村建設,村幹部的宗旨意識、民眾觀點得到了進一步增強,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外婆坑村幹部真正撲下身子,人人爭做身邊的鄭九萬,贏得了民眾的廣泛讚譽。村民們通過農函大培訓和基地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習新知識、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提高了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發展生產、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特別是在茶園的有機管理中,通過對遠程教育課件的學習、專家的培訓指導和村民的積極實踐,當時外婆坑村茶葉總產值達到296萬元,單是茶葉人均收入就達到6100元。並且外婆坑村1500畝茶園於2007年9月通過有機產品認證,茶葉價格大幅度上漲,真正為廣大農民民眾開闢了致富途徑。

外婆坑村發展

如今,外婆坑村以學習為先導,圍繞創造良好學習環境、提高村民綜合素質的目標,該村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遠教環境和教學資源建設,設立黨員活動室,配備1台計算機和2台電視機,添置了大量科技書籍,定期邀請專家開展農函大教學培訓,制定了學習型村創建工作考核制度,創新建立了三種學習模式,從而讓學習真正成為該村農民的自覺行動,培養了一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民,促進了全村經濟的快速、持續、協調發展。

外婆坑村建立“專家培訓+基地實踐”的學用模式,積極發展外婆坑村的特色經濟。注重與農民素質培訓相結合,建立“專家培訓+基地實踐”的學習模式。外婆坑村全村土地面積為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極少,而山地面積有6500畝,就茶園面積就有1500畝,因此全村的主要經濟收入是茶葉。

景觀景色

里建築古樸、保存完好,風俗獨特、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外婆坑地處穿岩十九峰景區和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走進外婆坑村,沿途穿岩十九峰、火山遺蹟奇觀、月亮灣、小九寨、丹霞壑壁,景點眾多,一路上奇峰幽谷、山清水秀、溪流潺潺,風景優美,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少數民族歌舞表演,體驗民俗民風,享用特色少數民族美食,品嘗大佛龍井名茶和體會長壽之道,11個民族11道特色菜餚。可以說,這裡是浙江省體驗多個少數民族風情的最好去處,被譽為江南第一民族村。

公路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對於外婆坑來說再準確不過了。地處崇山峻岭之中,交通的閉塞導致了村民觀念的落後,外婆坑村民世世代代都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1980年,外婆坑村黨支部聯合周邊幾個村黨支部,下決心一定要組織發動民眾,修築通往山外的公路,實現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尤其是外婆坑村,要對崇山峻岭實現“突圍”。

1991年11月15日,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沈祖倫到外婆坑村調研,了解到該村在修路,又缺乏資金正在發愁,立即落實了修路資金5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林金仁向他保證60天劈通毛路,於是帶領全村男女老少,克服種種困難,加班加點地劈山架橋。第61天,也就是1992年1月25日,一條長1.4公里的機耕路赫然呈現在眼前。沈省長來到外婆坑實地察看修路情況,看到路真的劈通了,沈省長拍著林金仁的肩膀說:“老林,你決心大啊,你們外婆坑人艱苦創業的精神我也很感動,我今後對這裡像外婆一樣親,經常會來。”結果就有了省長為了這條路6上外婆坑的佳話。當然也有當年的紹興市委書記陳禮安12次到外婆坑扶貧的故事。

這條路一修就是15年,總共耗資600萬元,其中最貧窮的外婆坑村承擔了150萬元。從此村民們可以坐車去縣城,外婆坑村實現了第一次“突圍”。

茶園建設

20世紀80年代末,外婆坑村村民自編的兩首打油詩,很能說明該村當時的情況:“開門就是山,出門就爬嶺;看看面對面,走走老半天。”“八十爐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著玉米羹,缺錢缺糧缺姑娘。”其中所說的“八十爐灶四十光(棍)”,並非虛指。1988年全村400多人僅有耕地27畝,且“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一年裡有9個月靠政府救濟糧度日,82戶人家確有38位“光棍”娶不到媳婦,被稱為新昌的“光棍第一村”。

外婆坑之所以會成為“光棍第一村”,就是因為窮。為了實現對貧窮的“突圍”,從1991年起,村里開始組織茶農們參加名茶炒制技術培訓,並逐年引進和更新茶葉良種;2003年起,在全村推廣了有機茶種植技術,禁止在茶園使用化肥、農藥;2005年,村里新建了名茶炒制規範化示範點,進一步普及和提高了名茶炒制技術;2007年9月,全村1500畝茶園全部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通過增加茶葉種植和炒制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茶葉的品質和附加值。目前該村春茶青葉平均售價可達100元/公斤,比附近村高出約40%;春茶成品平均售價可達600元/公斤,比附近村高出約50%。茶葉售價大幅度上漲,為村民找到了“突圍”貧困的辦法,根據村兩委統計,目前,外婆坑村農民的收入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全縣農民的平均收入,村中公共廁所、垃圾房、路燈、自來水等設施一應俱全,投資45萬元的多功能活動中心也已建成。全村家家裝電話,戶戶用燃氣,80%的農戶有機車,20多戶人家在城裡買了商品住房,9戶有了轎車,使整個山村山更青、水更綠、村更潔、人更長壽。

開發旅遊資源

如今苗族、傣族、白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的姑娘在外婆坑村落戶。這些遠嫁而來的姑娘學制茶、學織布,以她們的勤勞能幹,使家庭很快脫貧,並富裕起來。這些來自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生活習俗的媳婦們,都學會了講當地方言,團結互尊,和諧相處。農閒時,她們相聚在一起,穿戴起自己民族的服飾,唱民族歌、跳民族舞,其樂融融,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據介紹,該村少數民族人數達到了35人。聲名遠播的江南第一民族村已成為旅遊觀光體驗的好地方,許多城裡人來這裡觀光、旅遊、攝影創作。

體驗“住農家屋(百年古民居)、乾農家活(磨豆腐、打麻糍、挖山筍、採摘時鮮果蔬、山地野果、編織手工藝品等)、吃農家菜(玉米餅、手磨豆腐、各式野味等)”的鄉村本土生活;可以到“江南民族村特色展館”參觀原始紡機、織布機、水車、花轎、搗臼等特色展品,體驗各民族手工藝製作;同時嘉賓朋友可以穿上各式民族服飾,與各位少數民族姑娘一起唱歌、跳舞,學做各民族的各式手工藝,參加各民族的節日,體驗江南民族村的特色風情。

交通線路

從新昌縣城沿新蟠線一直到外婆坑村,途經梅渚鎮、澄潭鎮、鏡嶺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