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

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

《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4版)》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全書主要介紹了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築,歐洲“古典時代”的建築,歐洲中世紀建築,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絕對君權時期的建築,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建築,亞洲封建社會的建築,美洲印第安人建築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4版)》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全書主要介紹了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築,歐洲“古典時代”的建築,歐洲中世紀建築,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絕對君權時期的建築,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建築,亞洲封建社會的建築,美洲印第安人建築等。

《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4版)》對第三版進行了修訂,文字更準確,更精煉;並更換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圖。

《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4版)》可供高等學校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等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供其他相關院校使用。

編輯推薦

《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

目錄

第1篇 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築

第1章 古代埃及的建築

1.1 石建築的能工巧匠

1.2 府邸和宮殿

1.3 金字塔的演化

1.4 峽谷里的陵墓

1.5 太陽神廟

1.6 希臘化時期

第2章 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築

2.1 主要的建築類型和形制

2.2 色彩斑斕的飾面技術

2.3 薩艮二世王宮

2.4 帕賽玻里斯

第2篇 歐洲“古典時代”的建築

第3章愛琴文化的建築

第4章 古代希臘的建築

4.1 聖地和廟宇的演進

4.2 柱式的演進

4.3 雅典衛城

4.4 開拓新領域

第5章 古羅馬的建築

5.1 光輝的券拱技術

5.2 柱式的發展與定型

5.3 維特魯威與《建築十書

5.4 古羅馬建築的矛盾

5.5 廣場的演變

5.6 劇場和鬥獸場

5.7 廟宇

5.8 公共浴場

5.9 住宅與宮殿

第3篇 歐洲中世紀建築

第6章 拜占庭的建築

6.1 穹頂和集中式形制

6.2 裝飾藝術

6.3 聖索菲亞大教堂

6.4 東歐的小教堂

第7章 西歐中世紀建築

7.1 從修道院教堂到城市教堂

7.2 以法國為中心的哥德式教堂

7.3 義大利的中世紀建築

7.4 西班牙中世紀的伊斯蘭建築

第4篇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絕對君權時期的建築

第8章 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

8.1春訊——佛羅倫斯主教堂的穹頂

8.2 曲折的歷程

8.3 眾星燦爛

8.4 廣場建築群

8.5 活躍的理論

8.6 施工設備和技術

8.7 聖彼得大教堂和它的建造過程

8.8 義大利的巴洛克建築

第9章法國古典主義建築

9.1 初期的變化

9.2 古典主義的根據和理論

9.3 絕對君權的紀念碑

9.4 君權衰退和洛可可

第10章 歐洲其他國家16~18世紀建築

10.1 尼德蘭的建築

10.2 西班牙的建築

10.3 德意志的建築

10.4 英國的建築

10.5 俄羅斯的建築

第5篇 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建築

第11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建築

11.1 方生未死之際

11.2 紀念碑的爭奪戰——聖保羅大教堂

11.3 新貴們的府邸

第12章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建築

12.1 思想的大解放

12.2 創作的大革新

12.3 大資產階級的凱歌——帝國風格

第13章 歐洲其他各國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建築

13.1 英國的建築

13.2 德國及奧地利的建築

13.3 俄國的建築

第14章 美洲殖民地和美國獨立前後的建築

14.1 西班牙殖民地的建築

14.2 北美殖民地的建築

14.3 美國獨立前後的建築

第15章 19世紀中葉的歐洲與北美建築

第6篇 亞洲封建社會的建築

第16章 伊斯蘭國家的建築

16.1 西亞早期清真寺(附埃及)

16.2 扣亞和伊朗的紀念性建築(附埃及)

16.3 土耳其的清真寺

16.4 世俗建築物

第17章 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的建築

17.1 謨亨約·達羅城

17.2 佛教建築

17.3 婆羅門教建築

17.4 東南亞國家和尼泊爾的宗教建築

17.5 印度的伊斯蘭建築

17.6 拉吉斯坦的建築

第18章 朝鮮和日本的建築

18.1 朝鮮的建築

18.2 日本的建築

第7篇 美洲印第安人建築

第19章 瑪雅的建築

第20章 阿茲特克的建築

第21章 印加的建築

序言

關於這本19世紀末葉以前的外國建築史,有幾個問題要說明一下:

(一)建築史的研究對象,是建築的發展過程,是人們創造建築的過程。它的主要任務是講述和闡釋各時期建築的產生、變化和衰亡,它雖然要以歷史上的建築物為構成要素,但主要著眼於它們的歷史意義,並不著重介紹和分析它們的創作經驗,那應該是另一門學科的任務,而建築史是那門學科的基礎。

學習建築史的目的,是提高讀者的文化修養,認識建築的本質和它的系統結構,它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主要社會功能和它的演變規律,以利於進行有效的創造性探索,使建築設計成為真正的建築創作。建築史幫助學習者了解古往今來建築成就的豐富性;認識建築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和它的機制;為思維開拓廣闊的空間和時間領域;懂得尊崇創造性的勞動,既有默默無聞一點一滴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大智大勇的破格立新。

(二)外國建築史的內容,應該是除中國以外各國建築的歷史,各國人民的創造史。包括已經消失了的國家和民族。但是,這本書是一本教材,它的篇幅必須與這門課程在教學計畫中規定了的學時相適應。學時很少,篇幅也就很小,很難展開外國建築歷史的詳細過程,反映外國建築歷史的豐富性。為了避免流於過分簡略,不得不捨棄均衡性,而選擇一些國家、一些時期作為重點,保證必要的深入程度,而壓縮其他。但是,即使那些重點,還仍然是相當簡略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