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側半月板

外側半月板

外側半月板是2個月牙形的纖維軟骨,位於脛骨平台內側和外側的關節面。其橫斷面呈三角形,外厚內薄,上面稍呈凹形,以便與股骨髁相吻合,下面為平的,與脛骨平台相接。這樣的結構恰好使股骨髁在脛骨平台上形成一較深的凹陷,從而使球形的股骨髁與脛骨平台的穩定性增加。 半月板損傷要及時使用思華堂月板鎮痛貼治療。

基本信息

生理結構

膝關節是由股骨遠端(股骨踝)和脛骨近端(脛骨上關節面)構成的複合關節。膝關節的股骨和脛骨之間有許多韌帶連線。膝關節的韌帶包括前後交叉韌帶和半月板韌帶

半月板的大體形態

半月板是介於股骨髁和脛骨平台之間的半月狀軟骨,其外側緣較厚,內側緣較薄,內側半月板呈"c"形,外側半月板近似呈"o"形。內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前交叉韌帶(ACL)脛骨止點之前,后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外側半月板后角脛骨韌帶止點之後和後交叉韌帶(PCL)脛骨止點之前。內側緣與內側副韌帶相連,後份與半膜肌相連。外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ACL之後,其后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內側半月板后角脛骨韌帶止點之前,側方不與外側副韌帶相連,並在側後方有膕肌腱相隔,後方與膕肌相連。

半月板體部的外側約10-30%由膝內外側動脈供應血液,形成半月板周圍動脈叢,內側其餘部分無血液供應。但其前角與后角血液供應較體部豐富,可達40-50%(1)。

半月板表層細胞細小扁平、平行排列,深層細胞大而圓、位於軟骨陷窩內。半月板的膠原纖維主要為I型,其主要呈環狀平行排列,與半月板長軸平行,少量為放射狀,連繫環行纖維,使其不發生分離,這亦是半月板縱裂較多的主要原因。半月板有少量II型膠原,主要位於內側1/3(2)。硫酸皮膚素在外側1/3較多。

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衝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

臨床工作中,在膝關節創傷時,經常會遇到半月板損傷。在現今,人們對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進行許多研究(3-9),越來越認識到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重要性,認為不宜簡單地將損傷半月板切除,而應修復它們,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的損傷修復後不能癒合,這是骨科界的難題之一,為此人們亦進行了許多研究(10-16)。

生理作用

從半月板的形狀及部位來看,簡單的說,半月板的功能即在於穩定膝關節,傳布膝關節負荷力,促進關節內營養。正是由於半月板所起到的穩定載荷作用,才保證了膝關節長年負重運動而不致損傷。

半月板具有穩定關節的作用

半月板介於股骨髁與脛骨平台之間,就象是緩衝器,保護了二者關節面,吸收向下傳達的震盪,尤其是在過度屈曲或伸直時,此作用更明顯。當從高處跳下時,膝部承受了身體重力作用所帶來的相當大的力,但股骨髁與脛骨平台的軟骨並沒有受到損傷,是因為半月板的存在,將此力分散至整個膝關節同時承受,而不僅局限於股骨髁接觸脛骨平台上的一個局限點。

此外,半月板可以防止股骨發生移位,因為半月板的楔狀形體可以彌補股骨髁與脛骨平台間的不相稱,將圓形的股骨髁與脛骨平台之周圍死腔充填,從而增加了膝關節的穩定性,並能防止關節囊及滑膜組織進入關節面之間。半月板還可以防止股骨髁在脛骨平台上朝前滑動,調節膝關節內的壓力,半月板上所布有的潤滑液,可以對關節各部起潤滑作用以減少摩擦。半月板本身有很好的彈性,當其從5mm壓縮至2.5mm時依然保持彈性,加之其弓形外形可以使關節腔邊緣更好地支持滑膜囊。半月板還可支持膝部的鏇轉動作,協助側副韌帶管制關節的側方運動及幫助關節的鏇轉運動。

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鏇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鏇、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