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丘

外丘

①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之郄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一說在“外踝上六寸”(《循經考穴編》)。布有腓淺神經和脛前動、靜脈肌支。主治頭項痛,胸脅痛,腿痛,腳氣,下肢麻痹,膽囊炎,肝炎,坐骨神經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②經穴別名。見外勾條。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

〖解剖〗

在腓骨長肌和趾總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疾病〗

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

〖人體穴位配伍〗

配腰奇、間使穴、豐隆穴、百會穴治癲癇;配環跳穴、伏兔穴、陽陵泉穴、陽交穴治下肢痿、痹、癱;配陵後、足三里穴、條口穴、陽陵泉穴治腓總神經麻痹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膽經郄穴。 外丘穴 膽經郄穴。

〖穴義〗

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飄揚於膽經外部。

〖名解〗  

 1)外丘。外,膽經之外也。丘,土丘也。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 2)膽經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勢弱緩行,外傳陽交穴的氣血弱小,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膽經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濕熱風氣。

〖運行規律〗

循膽經橫傳於陽交穴。

〖功能作用〗

傳遞風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