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

夏至節

夏至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測定出的24節令之一,又是民間傳統節日。其時,氣溫升高,作物生長旺盛,急需中耕除草。在古代要放假三日。農曆芒種節後十五天為夏至,該日日照最長至終極,北半球白晝從此漸短。農曆夏至是白天最長的一天。

簡介

(圖)夏至節夏至節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吃涼麵(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面’。”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夏至”節氣開始。何謂“ 夏至”“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恪遵憲度抄本》)。夏至日這天太陽高度最高,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且越往北越長。此後,陽氣由盛逐漸轉衰,陽光直射地面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

夏至跟冬至一樣自古流傳著很多的“九九歌”,清人杜文讕選著的《古謠謗》里就選有北京流行的夏“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簍;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頂曬個透;五九四十五,乘涼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涼絲絲;七九六十三,夾被替被單;八九七十二,蓋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準備過冬衣。’
: 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麵也有嘗新的意思。而南方地區每逢夏至興吃餛飩。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間須吃麵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麵條也好,南方人吃餛飩也好,都是過節祭神的習俗。所以此日民間行麵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歷史發展

(圖)夏至節夏至節
夏至,是我國先秦古人確立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後來逐漸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夏至節”,它在傳統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因為夏至是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節,也是發生病蟲害、水旱災害最頻繁的時期,這對於農作物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農作物受害的程度將直接決定糧食的豐歉。舊時,為了禳災避難,保佑五穀豐登,人們往往寄託於夏至節祭祖祀神,祈求禳災避邪、作物豐收。祭祀的對象有祖先、土地神(或稱地母)、水神等。祖先庇佑子孫,土地神主宰農作物的收穫,水神主管降雨。祭祀對象、祭祀儀式及供品也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多有差異。現僅以北方漢族地區的土地祭為例加以說明。
早在周朝時,祭祀天地只是皇帝的特權,平民百姓無權祭祀。土地祭儀式非常隆重,一般由帝王親自主持,所有參加土地祭的王公大臣及神職人員都必須先行齋戒。
傳統陰陽五行觀念認為夏至白晝時間最長,夜晚時間最短,導致陽氣達到極盛,陰陽失調,需以陰性的物質進行祭祀,以加強陰的力量,改變陽盛陰衰的結構,達到陰陽調和、消災解難、五穀豐登之目的,所以祭祀活動堅持扶陰抑陽的原則。
按照陰陽觀念,北方屬於陰位,所以帝王率領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又因天圓地方,故北郊的祭壇築成方形,稱為"方丘"、"方澤壇"。祭地供品也多為豬牛羊三牲。祭祀完畢供品埋於地下。現在坐落於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皇地神的地方。
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地祭也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漢族民間土地祭多在土地廟、田間等地進行。祭祀供品以麵食為主,因為夏至正是小麥收穫的時節,用新小麥做成麵條供奉,亦有讓土地神嘗新之意,一來表達對今年豐收的感謝,二來祈求來年消災解難、再獲豐收。因夏天炎熱,涼麵(即過水撈麵)最適宜食用,所以夏至節人們常以涼麵祭祀土地神。當然有的地區也採用餛飩、涼粉、涼皮、荔枝或狗肉等作供品。此俗現已消失,夏至節也已變成追求麵食文化的節日,回家喝個涼麵,心中愜意之極。有的人也會選擇雜糧面,如黃豆面、蕎麥麵、燕麥面等改善口味。

形成原因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之時。

過了夏至,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華南西部6 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華南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習俗

(圖)夏至節夏至節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氣候期盼。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後七天),農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清嘉錄》)。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為夏至半個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徵,對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台票過後,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曆五月二十日)以後,老天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裡都是米。夏天前後,也是農忙之時,北方收麥、打場、收糧,南方則種稻插秧,至於捕魚活動,在各地都很活躍。

疰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主要源於天氣預報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有關“夏至防疰 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風俗,近人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 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在夏至節,浙江金華地區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農業豐收。為防止害蟲發生夏至節。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時三天,二時五天,末時七天,此時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則流行求雨風俗,主要有京師求雨、龍燈求雨等,祈求風調雨順。但是,當雨水過多以後,人們又利用巫術止雨,如民間剪紙中的掃天婆就是止雨巫術。有些地方把本來是巫術替身的掃晴娘也奉為止雨求晴之神。過去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還多祭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因為民間供奉他為水神,以祈求風調雨順。天旱了,請二郎神降雨;雨多了,請二郎神放晴。其時還有許多禁忌。

飲食

(圖)夏至節夏至節

在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民間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官府也停止辦公事。江蘇夏令飲食有三鮮:地上三鮮為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上三鮮為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鮮為海絲、鮒魚和鹹鴨蛋。

浙江杭州喜吃烏飯,據傳說是紀念戰國龐涓。浙江建德民謠說:“立夏日,吃補食。”說明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一般都吃紅棗燒雞蛋和黃芪燉雞,以滋補身體,為投入緊張的秋季農業勞動做準備。

廣東有喜吃狗肉之習,俗語說:“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夏至殺狗補身,使當天的狗無處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殺,要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歌

(圖)夏至節夏至節

夏至九九歌”:夏至後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爭向路頭宿。

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注意防暑

(圖)夏至節夏至節---防暑

夏至後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舊時在這時多驅鬼以求安,同時也講究中午歇晌,講究吃補食。此外,還要特別注意防暑。儘管如此,夏天對人體的消耗也是較大的,因為吃不好、睡不實,受到炎熱的煎熬,因此稱為枯夏。北方有一個風俗,即定期為小孩稱體重,看看他的體重是否增加或減少,以觀察兒童的生長情況。夏天前後,也是農忙之時,北方收麥、打場、收糧,南方則種稻插秧,至於捕魚活動,在各地都很活躍。

夏至後的防暑工具,例如有雨傘、扇子、涼帽、涼蓆、竹夫人等等。扇子起源很早,先為農業生產的揚谷工具,後來才加以改進,變成防暑和戲曲用具。文獻記載中的商代扇子,是車上遮雨用的,稱“扇汗”。
南北朝後,在扇汗外,又發明一種長柄障扇,後來演變為華蓋。民間的扇子因地而異,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絹扇等,後來才出現了紙制摺扇。當時的臥具則普遍利用各種質料製成的涼蓆。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種防暑臥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稱竹夫人,又稱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吳友如畫寶》中有一幅“竹妖入夢”圖中,就繪有一男子臥於床上,抱著竹夫人入夢鄉的情景。由於夏天白天長、炎熱,入夜又難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覺。此外,人們也喜歡在夏天裡游泳、婦女兒童戲水、養金魚、叉魚、釣鱉、捕蛙、捉魚、捉鱔魚、夏獵等活動。

夏至防暑飲食主要注重兩個方面: 首先是多吃冷食涼食瓜果。古代的鬥茶、涼湯都是極好的防暑品。蘇州立夏節喝“七家茶”,小孩要吃“貓狗飯”。同時多飲食涼粉、酸梅湯,服用冰塊。說明周代已有掌凍的官吏和冰窖設備,冬季貯冰,夏季食用。清代就有刨冰。清廷在立夏這一天,賞賜文武大臣冰塊。此時又是瓜季,人們坐在瓜棚下乘涼,品賞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熱消暑食品,是夏至季節的重要佳品。另外,夏季蚊蟲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腸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飲食中有吃大蔥、大蒜習俗。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大蒜有“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避邪惡,消腫痛,化瘕積肉食”之效。此外,涼亭賞夏也是人們盛夏中進行的一項防暑活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