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姓

壽姓

一起源於春秋時期,出自姬姓。二為彭祖之後。壽姓始祖:壽夢。壽是個稀有的姓。據《風俗通》一書的考證,是吳王壽夢的後代。吳王壽夢是春秋末期一度稱霸諸侯的吳國傑出之祖,是周朝初年吳國之主周章的十四世孫。壽氏後人尊壽夢為壽姓的始祖。

得姓始祖

彭祖(籛鏗、錢鏗)、吳王壽夢(姬乘)、壽康太妃(博爾濟吉特氏)、巴顏圖·壽成、克勒德·壽柱、壽山(袁眉峰)。

基本內容

一、姓氏源流

壽(Shòu 壽)姓源出有二:

1、起源於春秋時期,出自姬姓。周太王子仲雍的曾孫名周章,居於吳。周武王克商以後,遂封其地,建立吳國,為周朝附庸。周章十四世孫壽夢主吳時,國勢強大,稱吳王,為諸侯國,與各國爭抗,故春秋時吳國自壽夢始。壽夢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名字為姓,形成壽姓。

2、為彭祖之後。據《路史》載:彭祖後有壽氏。相傳上古時候有位叫彭祖的人,是有名的老壽星,活了八百多歲,他的後代有的為了紀念他,就取壽字為姓,於是形成了另一支壽姓。壽姓望族居京兆(今陝西省長安東)。

壽姓始祖:壽夢。壽是個稀有的姓。據《風俗通》一書的考證,是吳王壽夢的後代。吳王壽夢是春秋末期一度稱霸諸侯的吳國傑出之祖,是周朝初年吳國之主周章的十四世孫。壽氏後人尊壽夢為壽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壽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壽姓出自姬姓。春秋時候的吳國,起先很弱小。後來,一個叫壽夢的人做了國君以後,治理國家有方,加強了吳國和中原的交流,並且兼併了周圍的幾個小國,使吳國漸漸強大起來。而壽夢自己也自稱吳王。此後,吳國的公族中有的以壽作為姓氏,稱為壽氏,是今天壽姓的起源。關於壽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上古時候有位叫彭祖的人,是有名的老壽星,活了八百多歲,他的後代有的為了紀念他,就取壽字為姓,於是形成了另一支壽姓。要了解壽氏家族的這段光榮淵源,先得從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稟說起。古公稟父見周文王姬昌呱呱落地時,天有瑞兆,便認為周文王必是興周之人,對他寄予厚望。他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為了使父親的希望能夠達成,把家族的基業順利傳給周文王,兄弟二人就雙雙紋身斷髮,跑到南方的所謂荊蠻之地躲了起來,打算默默地度過一生。沒想到他們的崇高人格,竟深深感動了當地居民,有1000多戶人家自動地追隨他們,在南方開創了另外一番了不起的基業。長久以來,泰伯被奉為南方吳氏的開姓始祖。而壽氏的先祖周章,便是仲雍的後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西安東)。

三、歷史名人

壽 良:漢代兗州太守。字文淑,成都人。不僅專研《春秋三傳》,貫通五經,面且能夠澡身浴德,在宦途上也春風得意,曾官室梁州刺史,歷官有治著稱。

壽 寧:元代高僧,字無為,上海人。居靜安寺,寺有名跡八處,因作《靜安八詠》。並匯諸家之作,編為《靜安八詠詩集》。

壽光侯:漢代方士。相傳壽光侯能刻百鬼眾魅,令自縛見形。章帝曾召試其術。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記載:壽氏望出京兆郡。

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相當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2、堂號

潔素堂:晉代壽良,治《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 》、《穀梁傳》。澡身潔素(時刻清洗自己的錯誤缺點,保持潔白乾淨),官太平府太守,撰秦國內史。李宓問朝廷推薦他,武帝征為黃門侍郎、梁州刺史,遷散騎常侍、大長秋。

============================================================

【壽姓宗祠通用對聯】

〖壽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名高霸國;

氏譜延陵。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吳王壽夢,吳始祖太伯弟仲雍的十七代孫,他繼位後稱王,吳國開始強大。楚國大夫子重、子反曾滅了大夫申公巫臣的家族,申公巫臣流亡晉國,向晉景公請求出使吳國,使吳與晉聯合抗楚。申公巫臣到吳,受到壽夢的器重,讓他教練吳軍陸上車戰,先後數次攻楚獲勝。其第四子季札,有才華且道德高尚,多次推讓君位,後來,吳王余祭(季札二哥)把他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

吟詠勝跡;

考劾鬼神。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僧人壽寧,字無為,號一庵,上海人,居城西靜安寺。寺中有八處名勝古蹟,他便作了《靜安八詠》詩,又匯集他人作品,編為《靜安八詠詩集》。下聯典指西漢人壽光侯,相傳能劾百鬼眾魅,令它們自縛現形。據說漢章帝還曾召見他,讓他試法術。

弦誦施教;

牧守聯鑣。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壽安創立書院,以弦誦為教。下聯典指晉·壽良為兗州牧,其弟壽輯為涪陵太守。

生成草木;

考劾鬼神。

——佚名撰壽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壽良,治《春秋三傳》,貫通五經,舉才行,有治稱。下聯典指漢·壽光侯,能劾百鬼眾魅,令自縛見形,漢章帝曾召試其術。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歷朝歷代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不過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壽氏源起吳國,吳國的京兆當在蘇州。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潔素堂:晉代壽良,治《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 》、《穀梁傳》。澡身潔素(時刻清洗自己的錯誤缺點,保持潔白乾淨),官太平府太守,撰秦國內史。李宓問朝廷推薦他,武帝征為黃門侍郎、梁州刺史,遷散騎常侍、大長秋。

家譜文獻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二十卷,(清)壽宗暉輯,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第一~十二卷、第十七~十八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三~四卷、第九~十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第九~十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三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今僅存第一~四卷、第六~八卷、第十~十二卷、第十七~十九卷、第二十五~二十六卷、第二十九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殿前壽氏宗譜,(清)壽以君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十五卷,(清)壽椿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殿前壽氏宗譜十卷,(清)壽如楸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九~十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全國吳王壽夢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圖,(清)吳如勝纂,清朝年間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民國)壽錫康等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五卷、第十~十二卷、第十五~十七卷、第二十~二十一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六卷、第三十四卷、第三十九卷、第四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壽氏九甲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崇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壽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壽臧等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墨城壽氏宗譜四十卷,(民國)壽氏修譜委員會編,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半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字輩排行

江蘇五州(蘇州、常州、徐州、揚州、泰州)壽氏字輩:“憲義禮綱常細彥盛勝任院仕百仲千萬貴慎(亨)隆(貞信智)達(春錦原恩鼎)戶(福祿偉堂晶富松岳)奇(明增然華梓深愷積南)於(升曇演謙澄淵沾軒正雲)元(科征漢登)亨(儒)生(和)春(美)景(允)茂(康)方(迎)發(椿)良(炳)洪(圻)廣(鈺)增(潤)楠照奎鉉清相烈型鈞泮榮炎培錀渶材熙垣鋒灝松(柏)炆基鋐澄”。

河南濬縣壽氏字輩:“建登本文好永繼先業”。

浙江諸暨壽氏字輩:“正大光明家學必貞仁義俊德福永同仁”。

重慶奉節壽氏字輩:國正天星順 關清明自安 家或光圓祖 世選德為軒 詩書宏啟大 忠孝申雲華 仁厚寬禮讓

資料有待補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