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醫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唐代以後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並滲透漢醫學的壯族醫學。

壯醫概況

在唐宋時期(公元618--1279年)的方書中收錄了一部分嶺南的解毒、治瘴氣藥方,在醫書分類中出現了“嶺南方”,標誌著包括壯族醫藥在內的南方少數民族醫藥在祖國傳統醫藥學中的明確地位。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是壯醫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壯醫除了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廣西各地方志中有記載外,尚開辦有地方醫藥教育機構,出現了不少壯族醫藥家。
縱觀古代壯醫的發展,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仍通過師徒授受、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了下來,所以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有大量的壯族醫藥秘方驗方,從而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壯醫用藥

壯藥屬於發展中的民族藥,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基本上處於民族藥和民間藥交融的狀態。壯族居住區地處嶺南亞熱帶地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由於壯族人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動物的習俗,因此動物藥套用較為普遍,民間歷來有“扶正補虛、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藥經驗。
壯藥的另一特點是善於解毒,而且解毒的範圍較廣,包括解蛇毒、蟲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箭毒、蠱毒,等等。廣西著名的蛇藥就是壯藥的一大貢獻。壯醫是基於一個極其樸實的真理:有什麼樣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應的解毒藥治病,所謂一物降一物。而且毒藥本身,在一定的量內,還是具有重要治療作用的良藥,所謂以毒攻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