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邊圈

壓邊圈

在拉深過程中,為防止工件口緣部分失穩而起皺,在凹,凸模之間邊緣部分設定的圈形壓緊裝置。壓邊圈拉伸時一般不需要進行潤滑。 壓邊圈的創新點在於其利用了機械結構實現了變壓邊力的控制,相對於利用數字設備實現變壓邊控制,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結構緊湊、實用性強。

雙層組合壓邊圈

其結構主要包括上層、小頂柱、下層,上層是彈性材料,上層與板坯料的凸緣區接觸,下層與頂桿相連線,通過沉槽在上層與下層之間嵌入多個小頂柱,小頂柱之間具有很小的長度差,一般為0.1mm,根據實際需要,在不同的區域嵌入不同數量和長度的小頂柱。

這種壓邊圈是套用在傳統的壓力機上,工作原理:液壓缸通過頂桿提供定值壓力,因為小頂柱有一系列的長度變化,所以小頂柱將力傳遞到上層時會使上層不同區域產生不同的彈性變形,從而使上層的不同區域產生不同的壓邊力,達到了分區壓邊的目的。2003年11月此壓邊圈在上海大眾公司的車門內板生產線進行了實際套用,取得了預期效果。

此項技術的重大意義在於:完全無需改變傳統壓力機的結構,僅僅更換壓邊圈就可以方便地實現分區變壓邊力控制,大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

錐形壓邊圈

其結構及裝配結構如圖所示。

錐形雙邊圈 錐形雙邊圈

圖中1為凹模,2為錐形壓邊圈,3為沖頭。

在其他拉深設備不變的情況下,僅僅將原壓邊圈更換成錐形壓邊圈就能減小最小極限拉深係數,以相對厚度為1.5的08號鋼板為例,其拉深係數可以達到0.22,這比理想狀態的最小極限拉深係數減小了54.16%。再者,陳功振還詳細研究論證了錐角大小對最小極限拉深係數的影響。

其工作過程:壓力機滑塊帶動上模下行,當凹模下端面接觸毛坯時,拉深開始。上模繼續下行時,毛坯被拉入凹模內,由彈簧產生的壓邊力經壓邊圈傳遞給毛坯;隨著上模下行,凸輪斜塊組合機構中壓桿推動凸輪繞迴轉中心旋轉,凸輪機構處於升程階段,凸輪推動球頭推力桿和下斜塊向內側水平運動,則上斜塊會在下斜塊的作用下向上運動,凸輪推力桿達到最大升程位置時,彈簧壓縮量增加,壓邊力增至最大。

凸輪繼續迴轉一定角度後,機構進入降程階段,彈簧的壓縮量減小,壓邊力逐漸減小,這樣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變壓邊力,此狀態維持到整個拉深過程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