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故里山東滕州

如果說墨子不是楚國魯陽人,魯陽文君反而不能說“北方”。 他認為墨子既是魯陽人,自然是楚國人,既然他是楚國人,說他是“北方賢聖人”,而不說楚國賢聖人,那墨子就不是楚國人。 如果說墨子不是楚國魯陽人,魯陽文君反而不能說“北方”。

墨子簡介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今山東省滕州市人,漢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生於東魯(今山東滕州),死後也葬於滕州。目前有西安、北京、上海、香港、山東和河南等地的諸多專家出版了21部專著認定墨子故里是山東滕州,並從七個方面論證墨子是山東滕州人,滕州大量的墨子遺蹟也為此說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據。再加上滕州瀕臨微山湖畔,因此滕州市也被愈為---------------------“墨子故里,江北水鄉”!
06年11月1日到4日,《墨攻》影片發行方西影華誼在山東滕州舉行盛大的“尋訪墨子、敬拜墨子的大型活動”,導演張之亮率眾主創人員親自前往墨子故里——滕州市。隨後,《墨攻》所有主創也將於11月中旬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舉行盛大首映禮。
2008年5月16日,中國(滕州)首屆國際墨子文化節暨第七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在滕州成功舉辦。

墨子故里

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其主要依據有: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雖然張知寒在當代較早開始研究墨子,但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這一主要依據沒有證據有力證據支持。 山東滕州墨子紀念館
長期以來,墨子里籍一直是歷史學界爭論的焦點。墨子里籍到底在哪裡?國內21部論著論述墨子里籍在山東滕州市, 這21部論著從四個方面列舉鐵證證實墨子里籍在山東滕州市。一是專家學者到實地考察列舉實據。馮成榮、高天生、徐希燕、史黨社、蕭魯陽潘民中、楊曉宇、陳金展等二十多位著名專家學者在山東滕州市考察發現,這裡擁有大量墨子遺蹟、遺址、墨子廟、墨子店、墨子洞和墨子故里碑;墨子故里碑見證人年逾八十歲的張冠文先生當年曾護理故碑;今魯山縣黑陰寺附近還有一個黑姓聚居的小山村,該村人都姓黒,祖傳下來姓墨,自稱是墨子的生裔;另外,滕州民間還有很多關於墨子的傳說,如墨子的曬布石、講經洞、墨學傳人等。二是實地考察中,專家學者將墨子留下的《五十三篇》書中方言與滕州市現在方言進行印證,結果如出一轍。如“盪口”(意為言不由衷、嘮叨不休、誇誇其談)、“隆火”(意為生火、點火)、“安生生”(意為安靜、安寧、安穩、平靜)、“中不中”(意為行不行)、“強梁”(意為蠻橫)、“待客”(意為請客、宴客)、“不材”(意為沒能耐、沒出息、)、“飢”(意為餓)、“賓服”(意為服氣、服從)等。徐希燕博士說:“語言是活化石,墨子只有從小生活在滕州市,其書中才會有這種語言。”三是專家們查閱了大量史書記載,列舉墨子在滕州市活動的佐證,東漢學者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在《慎大覽》云:“墨子名翟,魯人也”;為了證實“魯”是東魯西魯,清乾嘉年間,陝西巡撫畢沅、山東博山知縣武億註:“魯即魯陽(即山東滕州市),春秋屬楚”。四是歷代許多志書記載了關於墨子與魯陽,墨子與魯陽公、墨子在山東滕州市活動的情況。
一、 關於“自魯趨而往,十日夜至郢”
《淮南子?修務訓》載:“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於郢。見荊王。”
魯國距當時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按地圖之直線距離,也有兩三千里之遙。在當時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十日夜至郢是不可能的,何況又是步行。因而劉蔚華認為:如果理解從魯陽出發,出魯陽關,經方城或南陽,路程僅及魯國至郢的三分之一,倒是有可能的。故此,把魯都認為是魯國,是有點武斷了。
二、 關於“南遊於楚”
方授楚在考證墨子故里時,也曾駁斥畢武之說,他說:“按楚人之說,(魯陽當時屬楚)畢沅、武億均由誤解‘呂覽’高注(即《呂氏春秋?慎大覽》高誘注),謂魯人即是楚之魯陽,而非魯衛之魯。考《貴義》篇稱:‘墨子南遊於楚,’若自楚之魯陽往,當雲遊郢,不當雲遊楚,……其非楚人可知。”就以此認定,墨子不是魯陽人。筆者認為,這要從兩方面來考察。首先是魯陽地區的隸屬沿革。武億篡清嘉慶《魯山縣誌》載:“魯陽於周,為東都近畿地,春秋時屬鄭又屬楚。”這就是說,魯陽原為東周的直屬地域,後又屬鄭,在其後又屬楚。原來並非楚地。而且魯陽又是魯陽文君的封地,是一個獨立王國,對楚來說有它很大的獨立性。其次,這時的墨子已不僅是個魯陽人了,而是一個“以天下懷遊走四方的學者,一個有嚴密組織的墨派巨子。經常來往於宋國、魯國、齊國、衛國、楚國等許多地方。”魯陽雖為故里,但早已是個外鄉人了。說他“南遊於楚”,不言南遊與“郢”,也無不可。
三、 關於“北方賢聖人”和“臣北方之鄙人也”
孫詒讓還根據《渚宮舊事》載魯陽文君說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賢聖人”和《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之句,認為墨子“則非楚人明矣。”(孫詒讓《墨子傳略》)
他認為墨子既是魯陽人,自然是楚國人,既然他是楚國人,說他是“北方賢聖人”,而不說楚國賢聖人,那墨子就不是楚國人。
筆者認為,這裡說的“北方”,同“南遊於楚”的含義一樣,因為墨子已名顯齊、魯、宋、衛諸國,不僅僅是魯陽的賢聖人了。又齊、魯、宋、衛等均國均居楚之北方,說他是“北方賢聖人”,才能顯示出墨子的聲望、地位和影響。而且北方這一概念,也完全包含了楚之北方,魯陽就在楚之北境,因而魯陽文君向楚王介紹墨子是“北方賢聖人是十分確當的。如果說墨子不是楚國魯陽人,魯陽文君反而不能說“北方”。如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向大臣們介紹晏嬰說:“晏嬰齊之善辭者也”,齊在楚之東北方,他為何不言“晏嬰是東北方善辭者”呢?正因為晏子非楚國人。
關於“臣北方之鄙人也”一語,過去一些人把“鄙人”理解為墨子自賤的謙詞,實際不然。古人把內地稱國,邊地稱鄙,這句話正是說墨子是楚國北方邊陲的人。當時魯陽正處於楚國北方邊境,此語也是十分確當的。如《左傳》鄭伯克段於鄢雲:“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和《墨子?魯問》:“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皆即此意。
對以上考辯之後,筆者還有幾點管見,願與學界商椎。
一、 墨學不可能產生在儒學淵源地之魯國
中國第二大儒孟子怒氣沖沖地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儘管墨子時代孔子已經作古,然孔子門徒“有名七十二賢,無名者三千”,至墨翟時,孔子的再傳弟子不知該有多少。從此可知,墨學不可能產生在禮儀之邦的魯國,而產生於僻遠的近夏之域的魯陽倒是可能的。看來墨翟當屬魯陽人頗為近理。
二、 墨翟為何與魯國政府關係殊少
墨翟與魯陽文君的關係太密切了,而恰不多見與魯國國君之交往,是否也可從此推知他是魯陽人呢?
三、 關於墨翟故里的傳說
山東滕州市一帶民眾,流傳說,此地有“墨翟故里”石碑一方。當地民眾言:“墨翟故里”石碑,在民國時期修上湯溫泉浴池時鋪入水中。儘管此碑沒有找到,然在偏僻的山區,民眾竟有此傳說,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另外毗連滕州市的二郎廟鄉民眾流傳說:墨子是山東滕州市人,還說墨子家旁邊有個蓮花池,池水是黑色的,後墨子家改姓為黑.蘭教,而伊斯蘭教由先知默罕默德一手創立。故在默罕默德之前的稱之為回教實屬不妥,或許會引發宗教爭議。《墨子里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其主要依據有: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雖然張知寒在當代較早開始研究墨子,但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這一主要依據沒有證據有力證據支持。 山東滕州墨子紀念館
長期以來,墨子里籍一直是歷史學界爭論的焦點。墨子里籍到底在哪裡?國內21部論著論述墨子里籍在山東滕州市, 這21部論著從四個方面列舉鐵證證實墨子里籍在山東滕州市。一是專家學者到實地考察列舉實據。馮成榮、高天生、徐希燕、史黨社、蕭魯陽、潘民中、楊曉宇、陳金展等二十多位著名專家學者在山東滕州市考察發現,這裡擁有大量墨子遺蹟、遺址、墨子廟、墨子店、墨子洞和墨子故里碑;墨子故里碑見證人年逾八十歲的張冠文先生當年曾護理故碑;今魯山縣黑陰寺附近還有一個黑姓聚居的小山村,該村人都姓黒,祖傳下來姓墨,自稱是墨子的生裔;另外,滕州民間還有很多關於墨子的傳說,如墨子的曬布石、講經洞、墨學傳人等。二是實地考察中,專家學者將墨子留下的《五十三篇》書中方言與滕州市現在方言進行印證,結果如出一轍。如“盪口”(意為言不由衷、嘮叨不休、誇誇其談)、“隆火”(意為生火、點火)、“安生生”(意為安靜、安寧、安穩、平靜)、“中不中”(意為行不行)、“強梁”(意為蠻橫)、“待客”(意為請客、宴客)、“不材”(意為沒能耐、沒出息、)、“飢”(意為餓)、“賓服”(意為服氣、服從)等。徐希燕博士說:“語言是活化石,墨子只有從小生活在滕州市,其書中才會有這種語言。”三是專家們查閱了大量史書記載,列舉墨子在滕州市活動的佐證,東漢學者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在《慎大覽》云:“墨子名翟,魯人也”;為了證實“魯”是東魯西魯,清乾嘉年間,陝西巡撫畢沅、山東博山知縣武億註:“魯即魯陽(即山東滕州市),春秋屬楚”。四是歷代許多志書記載了關於墨子與魯陽,墨子與魯陽公、墨子在山東滕州市活動的情況。
一、 關於“自魯趨而往,十日夜至郢”
《淮南子?修務訓》載:“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於郢。見荊王。”
魯國距當時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按地圖之直線距離,也有兩三千里之遙。在當時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十日夜至郢是不可能的,何況又是步行。因而劉蔚華認為:如果理解從魯陽出發,出魯陽關,經方城或南陽,路程僅及魯國至郢的三分之一,倒是有可能的。故此,把魯都認為是魯國,是有點武斷了。
二、 關於“南遊於楚”
方授楚在考證墨子故里時,也曾駁斥畢武之說,他說:“按楚人之說,(魯陽當時屬楚)畢沅、武億均由誤解‘呂覽’高注(即《呂氏春秋?慎大覽》高誘注),謂魯人即是楚之魯陽,而非魯衛之魯。考《貴義》篇稱:‘墨子南遊於楚,’若自楚之魯陽往,當雲遊郢,不當雲遊楚,……其非楚人可知。”就以此認定,墨子不是魯陽人。筆者認為,這要從兩方面來考察。首先是魯陽地區的隸屬沿革。武億篡清嘉慶《魯山縣誌》載:“魯陽於周,為東都近畿地,春秋時屬鄭又屬楚。”這就是說,魯陽原為東周的直屬地域,後又屬鄭,在其後又屬楚。原來並非楚地。而且魯陽又是魯陽文君的封地,是一個獨立王國,對楚來說有它很大的獨立性。其次,這時的墨子已不僅是個魯陽人了,而是一個“以天下懷遊走四方的學者,一個有嚴密組織的墨派巨子。經常來往於宋國、魯國、齊國、衛國、楚國等許多地方。”魯陽雖為故里,但早已是個外鄉人了。說他“南遊於楚”,不言南遊與“郢”,也無不可。
三、 關於“北方賢聖人”和“臣北方之鄙人也”
孫詒讓還根據《渚宮舊事》載魯陽文君說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賢聖人”和《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之句,認為墨子“則非楚人明矣。”(孫詒讓《墨子傳略》)
他認為墨子既是魯陽人,自然是楚國人,既然他是楚國人,說他是“北方賢聖人”,而不說楚國賢聖人,那墨子就不是楚國人。
筆者認為,這裡說的“北方”,同“南遊於楚”的含義一樣,因為墨子已名顯齊、魯、宋、衛諸國,不僅僅是魯陽的賢聖人了。又齊、魯、宋、衛等均國均居楚之北方,說他是“北方賢聖人”,才能顯示出墨子的聲望、地位和影響。而且北方這一概念,也完全包含了楚之北方,魯陽就在楚之北境,因而魯陽文君向楚王介紹墨子是“北方賢聖人是十分確當的。如果說墨子不是楚國魯陽人,魯陽文君反而不能說“北方”。如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向大臣們介紹晏嬰說:“晏嬰齊之善辭者也”,齊在楚之東北方,他為何不言“晏嬰是東北方善辭者”呢?正因為晏子非楚國人。
關於“臣北方之鄙人也”一語,過去一些人把“鄙人”理解為墨子自賤的謙詞,實際不然。古人把內地稱國,邊地稱鄙,這句話正是說墨子是楚國北方邊陲的人。當時魯陽正處於楚國北方邊境,此語也是十分確當的。如《左傳》鄭伯克段於鄢云:“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和《墨子?魯問》:“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皆即此意。
對以上考辯之後,筆者還有幾點管見,願與學界商椎。
一、 墨學不可能產生在儒學淵源地之魯國
中國第二大儒孟子怒氣沖沖地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儘管墨子時代孔子已經作古,然孔子門徒“有名七十二賢,無名者三千”,至墨翟時,孔子的再傳弟子不知該有多少。從此可知,墨學不可能產生在禮儀之邦的魯國,而產生於僻遠的近夏之域的魯陽倒是可能的。看來墨翟當屬魯陽人頗為近理。
二、 墨翟為何與魯國政府關係殊少
墨翟與魯陽文君的關係太密切了,而恰不多見與魯國國君之交往,是否也可從此推知他是魯陽人呢?
三、 關於墨翟故里的傳說
山東滕州市一帶民眾,流傳說,此地有“墨翟故里”石碑一方。當地民眾言:“墨翟故里”石碑,在民國時期修上湯溫泉浴池時鋪入水中。儘管此碑沒有找到,然在偏僻的山區,民眾竟有此傳說,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另外毗連滕州市的二郎廟鄉民眾流傳說:墨子是山東滕州市人,還說墨子家旁邊有個蓮花池,池水是黑色的,後墨子家改姓為黑.蘭教,而伊斯蘭教由先知默罕默德一手創立。故在默罕默德之前的稱之為回教實屬不妥,或許會引發宗教爭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