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縣

增城縣

增城市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廣州東部,背靠大廣州,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龍門。總面積1616平方千米。總人口81.03萬人(2008年)。市人民政府駐荔城街道,郵編:511300。代碼:440183。區號:020。拼音:Zengcheng Shi。英文:Zengcheng City。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增城縣增城縣

增城市增城白水寨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北部西距廣州60公里東距惠州80公里南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距深圳120 公里水路距香港70海里。因地處連結香港、深圳、廣州三個大都市的中部被稱之為“黃金走廊”。

增城建縣於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隸屬南海郡距今有1800多年歷史。因南海郡原轄6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縣設市轄6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005年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前增城全市轄 16個鎮街總面積1741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調整後劃出新鎮的鎮龍居委會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湯村、旺村、洋田、新田14個村以及新塘鎮的賢江、新莊、永崗、禾豐四個村總面積和人口略有所減少。市政府駐荔城。

增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2.2度年均降雨量1869MM適宜於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是著名的荔枝之鄉、魚米之鄉。境內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市區眾山環抱一江穿城。南部屬美麗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市森林復蓋率達48擁有蕉石嶺、大封門、南香山、金坑等森林公園和自然生態保護區是廣州東翼的“綠飾”也是珠江三角洲大經濟圈中的綠洲。

增城是廣東省文明城市和廣東省衛生城市。200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104.5億元比上年增長24.4%農業總產值50億元增長8.12%生產總值510.3億元增長18.3%財政總收入102.48億元增長20.7%。在廣東省68個縣市中居首位。

增城自然資源豐富物華天寶。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0多種其中石灰石、花崗岩石、陶瓷土等含量較大。人均水資源居全省各市縣前列有豐富的冷礦泉和溫泉。這裡處於丘陵山地與珠江三角洲平原過渡地帶土地肥沃、山川秀麗。增城掛綠是荔枝品種中的極品迄今400餘年享譽海內外增城絲苗米馳名中外“泰稷牌”絲苗米獲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穗珍牌”香絲苗米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增城旅遊資源豐富。別具特色的荔鄉風情和水鄉景色美不勝收歷史悠久的何仙姑家廟、東南亞之最的盤龍古藤、西園掛綠、風台攬勝、百花崖影、古海遺蹤、正果佛寺等眾多的名勝古蹟讓遊人大飽眼福裕達隆花園、高灘溫泉及4個國際級高爾夫球場等旅遊景點和設施讓遊客流連忘返百花山莊度假村、增城賓館、掛綠賓館、太陽城娛樂廣場、紫雲山莊以及一批酒店為遊客休閒度假提供優質服務。

投資環境

增城市增城白水寨緊連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區和東莞市等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基礎好尤其汽車、機車、 IT業等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效應越來越大有強大的產業支撐既可承受周邊地區的產業轉移又能為周邊產業提供核心配套。非公有制經濟十分活躍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2004年增城著力發展新型現代工業和生態文化旅遊促進了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十五”計畫主要經濟發展目標順利提前實現在全國經濟百強縣市評比中躍居第19位保持廣東省縣域經濟“領頭羊”地位。2008年在全國經濟百強縣市評比中躍居第12位。200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6.88億元同比增長13.04%增長速度在廣州市原四郊市中排第2位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計畫目標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躍上新台階分別達23.44億元和10.37億元增長20.7%和27.7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提前兩年完成“十五”計畫目標工業總產值達465.63億元增長14.98%農業總產值39.14億元增長6.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41億元增長14.09%外貿出口總額5.71億美元增長21.45%實際利用外資1.74億美元增長16%農民人均收入4964元增長5.04%職工年平均工資18150元增長8.49%城鄉生產生活用電量達31.08億千瓦時增長10.33%。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步入良性循環廣州東部現代化新城區建設邁上了新台階。

工 業 增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組團化可集中連片開發的工業用地近10萬畝發展空間廣闊。市重點建設新塘工業加工區、東區高新產業工業基地、寧西工業基地和石灘工業基地。園區地勢平坦地質條件好岩層到地面僅20米左右用地區內建築物少土地平整工程和拆遷安置工程量小運輸及運營成本低。全市已形成汽車機車及其配件製造業、牛仔休閒服裝業、精細化工等支柱產業。首期投資22億元、生產規模12萬輛的廣州本田二廠及首期投資2億元、生產規模100萬輛的五羊本田新工廠即將投入量產。牛仔休閒服裝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五成康威運動系列產品名列全國前茅國際牛仔服裝節、牛仔面輔料展覽會影響廣闊新塘鎮被授予“中國牛仔服裝名鎮”稱號。

農 業 增城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是廣州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糧食、水果、蔬菜、禽畜和鮮活商品的主要生產基地走出了一條“公司 +基地+農戶”的“三高”農業發展路子。全市種植優質稻53萬畝優質稻種植率達 98.3%以上蔬菜40萬畝、荔枝22萬畝、速生豐產林21萬畝。現已形成泰稷絲苗米發展有限公司、威華中纖板廠、漢華菜場等農業龍頭企業。增城掛綠荔枝久負盛名。堪稱品質一流。2001、2002年舉辦了兩屆掛綠荔枝拍賣會最貴一粒為55.5萬元轟動海內外。2003年舉辦了增城掛綠敬贈抗擊非典英雄活動受到社會的好評。增城絲苗米素有“米中碧玉”美譽掛綠、總統等品牌米供不應求。遲菜心等蔬菜鮮嫩爽甜遠銷香港及歐美。

支柱產業

組團工業 增城重點發展汽車機車及其配件製造業、鋼鐵、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環保、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無污染、規模大的加工製造業及市場前景好的紡織製衣等傳統優勢產業。2004年全市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65.63億元工業銷售產值453.92億元分別增長14.98%和15.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6.63億元增長16.84%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2.19億元增長17.51%。工業用電量24.54億千瓦時增長20.44%是1999年6.91億千瓦時的3.55倍。全年新上工業項目364宗新增廣州市著名商標3個。新塘工業加工區、東區高科技工業基地、新塘環保產業基地和寧西、石灘等工業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招商引資承載力不斷增強。

旅遊業 增城重點發展富有特色的生態與體育休閒式旅遊項目 ,尤其是規模大、吸引力強的旅遊項目及四星級以上的度假式酒店。2004年該市加強了何仙姑旅遊景區和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加大了策劃包裝和宣傳推介力度舉辦了掛綠詩會、荔枝文化旅遊節、新塘國際牛仔服裝節、增城菜心美食節等系列活動逐步形成了“荔鄉仙境增城游”白水寨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市旅遊接待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人次增長112.06%。商貿、房地產等服務業穩步發展。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4.53億元增長12.34%商品銷售總額79.41億元增長9.99%房地產總成交金額70.76億元增長8.52%。

現代服務業 增城市區、新塘、石灘等中心鎮重點發展上規模、檔次高、環境好、服務功能齊全的商貿城和大型現代化物流配送企業。按市場需求依法依規重點發展品牌好、實力強、質量好、設施完善的房地產。增城賓館、百花賓館太陽城大酒店等四星級酒店和高級賓館服務優質設有多間日韓料理餐廳按超白金五星級標準建設的鳳凰城大酒店設有鳳凰島外商家園。鳳凰城、錦繡香江花園、荔城碧桂園、疊翠華庭、中堅豪庭、新世界花園、新康花園等綠色社區規模大、環境好、檔次高。

都市農業 近年來增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通村道、建基地、深加工、拓市場、辦節慶、促流通引導調整最佳化了農產品種養結構。蔬菜、花卉苗木、優質米、畜牧水產等農業基地建設得到加強逐步形成了以廣汕公路為主軸以中北部鎮街為片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帶。新引進了6家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深加工有效推進現有廣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省和廣州市名優農產品5個。絲苗米原產地保護申報獲得通過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建成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

[]旅遊景點

增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年均氣溫21.6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869MM適宜於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是著名的荔枝之鄉、魚米之鄉。境內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市區眾山環抱一江穿城。南部屬美麗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市森林復蓋率達48%擁有蕉石嶺、大封門、南香山、金坑等9個森林公園和自然生態保護區是廣州東翼的“綠飾”。也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圈中的綠洲。

增城旅遊資源豐富“荔鄉仙境”旅遊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別具特色的荔鄉風情和水鄉景色美不勝收。何仙姑家廟、千年盤龍古藤、鳳台攬勝、萬壽寺、古海遺蹤、正果佛爺寺、雁塔、鳳塔、瓜嶺古村落等名勝古蹟吸引眾多國內外遊人的目光增城賓館、百花賓館、太陽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華僑酒店、鳳凰城酒店、凱鏇門大酒店、掛綠園酒家、掛綠廣場購物城、新塘國際牛仔服裝城、增城廣場等旅遊服務設施使遊人流連忘返南華、仙村、荔湖、紫雲山莊等多個高爾夫球場讓遊人揮桿自如盡享陽光、空氣和綠地之樂趣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莊度假村、白水寨風景名勝區、錦繡大封門、何仙姑旅遊風景區、金荔苑農業生態園、谷豐園、蕉石嶺森林公園、蘭溪荔枝溝、朱村絲苗米生產示範基地、盈園等生態休閒度假之地令遊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荔枝節、仙姑誕、龍舟節、佛爺誕、仙姑得道誕、畲族風情等民間民俗和荔枝文化旅遊節、菜心美食節、登山節、牛仔服裝節讓遊人盡領非凡熱鬧。

增城是著名的“荔枝之鄉”境內掛綠荔枝聞名世界。增城栽培荔枝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品種繁多分布亦廣元朝時增城荔枝已飲譽嶺南。明末清初掛綠荔枝被列為朝廷貢品。掛綠荔枝甜如甘露味勝幽蘭晶瑩似玉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清初詩人李鳳修如此形容“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兼金欲購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盤盂。”因此掛綠荔枝已成為增城的象徵。增城境內現種植荔枝60多萬畝規劃建設四條荔枝走廊和二個荔枝世界五千畝以上的荔枝園達10個上萬畝的荔枝園5個。荔枝品種多達52個除增城掛綠、水晶球等特優品種外優良品種還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犀角子、雪懷子等10多個。荔枝成熟期較早與最遲的品種相隔4個月達120多天。荔枝節6月中旬至7月中旬始傳於明末沿襲至今是增城的傳統節日。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增城連年舉辦荔枝節邀請海內外賓客品嘗荔枝洽談經貿交流文化場面浩大盛況空前。

增城人傑地靈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一仙一龍一佛一鳳一將一相一巫一術仙即何仙姑龍即宋代進士李肖龍佛即正果牛仔賓公佛鳳即宋代進士廖金鳳將即南宋振國大將軍石文光相即南宋右丞相崔與之巫即南宋道士楊柳清術即南宋術士鍾法進。在八大名人當中何仙姑首推名人之首。八仙故事源遠流長深受民間喜傳樂頌。何仙姑增城小樓鎮仙桂村人。現何仙姑家廟、亞洲古藤之最——盤龍古藤、西園掛綠、荔枝生態主題公園——盈園等景點都留有何仙姑的仙跡。牛仔賓公佛增城正果番豐人。宋皇正果寺年間在正果瑞山成佛岩得道成佛後人移其肉身塑制佛像並修建正果寺以紀念馳名遐邇。增城是荔枝之鄉因有一仙一佛故把增城旅遊形象定位為“荔枝仙境”。

在增城遊客可以品嘗到最好的荔枝、絲苗米和繁多的荔鄉特色美食呼吸到清新空氣領略到秀美的自然生態風光和日新月異的城鄉風貌體悟到荔鄉人民的熱情好客。無論是休閒度假或旅遊觀光你可以感受到一種現代文明與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諧、協調與雅致。

行政區劃

增城市轄3個街道荔城、增江、朱村、6個鎮正果、石灘、新塘、中新、派潭、小樓。

荔城街道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北部東接惠州南鄰東莞、深圳西連廣州是增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街總面積149.71平方千米現城區面積17平方千米規劃面積為35.8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下轄10個居委員會和24個村委會。

增江街道位於增城市市區東部總面積49.48平方千米總人口41571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35408人下轄2個居委會和8個村委會。從2008年1月1日起石灘鎮的初溪、四豐、大埔圍3個村委會正式劃歸增江街道辦事處管轄。調整後增江街道轄11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69.9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4萬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朱村街道位於增城市中部距增城市政府14千米西距廣州市45千米。全街總面積93.9平方千米下轄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50個村民小組經濟合作社人口31864人。

派潭鎮位於增城市北部距荔城鎮28千米西北與從化市、龍門縣接壤面積289.5平方千米轄3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73637人其中農業人口66899人。2003年0

石灘鎮位於增城市南部東與惠州接壤南與東莞一河之隔北與荔城相連。2004年區劃調整後石灘鎮轄原石灘、三江、沙莊三鎮街共3個居委會和47個村委會總面積18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10089人外來人口6萬多人。從2008年1月1日起石灘鎮的初溪、四豐、大埔圍3個村委會正式劃歸增江街道辦事處管轄。調整後石灘鎮總面積163.53平方千米轄44個村委會和3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10.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6萬人鎮政府駐地不變。

新塘鎮位於增城市南部。2004年區劃調整後新塘鎮管轄原新塘、永和、仙村除嚇崗村、沙埔、寧西5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16個居委會和75個村委會總面積280.48平方千米總人口391196人其中常駐戶籍人口218283人。2005年將新塘鎮的賢江、新莊、永崗、禾豐4個村劃歸廣州市蘿崗區管轄。區劃調整後面積人口數據待更新。

正果鎮位於增城市東北16千米東北與龍門縣交界西接小樓、派潭鎮南鄰增江街道東南依博羅縣羅浮山麓。總面積236.4平方千米。全鎮人口52443人其中農業人口47711人非農業人口4276人。鎮轄31個行政村含388個經濟合作社和1個居委會。其中畲族村為廣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人口324人。明、清代為增城縣金牛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為第五區。1958年改稱正果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稱前進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稱正果區。1987年改稱鎮。

中新鎮位於增城市中西部西距廣州市中心38千米東距增城市中心18千米南與新塘鎮永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北距花都國際新機場41千米。2003年全鎮總面積323.62平方千米轄4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123077人其中常住人口107506人農村94914人城鎮12592人外來流動人口15571人。注2005年將中新鎮的鎮龍居委會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湯村、旺村、洋田、新田14個村劃歸廣州市蘿崗區管轄。區劃調整後面積人口數據待更新。

小樓鎮位於增城市中北部南距市政府所在地荔城街10公里。因駐地 相傳宋末有 位老人臨終時囑咐後事。說屋中有小漏故取村名小漏諧音小樓。後形成小樓圩。1958年 成立小樓公社1986年建鎮。全鎮總面積136平方公里轄2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8萬。2004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95012萬元現行價比去年增長10.7%其中工業產值71056萬元農業產值23956萬元分別比去年增長13.2%和3.9%農村人均純收入3648元比去年增加5.2%。

歷史沿革

增城建縣於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隸屬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轄6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

原隸屬廣州市下為增城縣1993年12月8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239號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與從化市一樣同屬於廣州的縣級市。

2000年增城市轄1個街道、15個鎮。總人口899644人各街道、鎮人口 沙莊街道 14639 荔城鎮 189620 正果鎮 39341 三江鎮 37143 石灘鎮 73046 仙村鎮 50180 沙埔鎮 19271 新塘鎮 180567 永和鎮 54181 寧西鎮 13187 朱村鎮 31482 鎮龍鎮 38649 中新鎮 29035 福和鎮 36212 派潭鎮 55746 小樓鎮 3734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增城市轄1個街道沙莊、15個鎮荔城 正果 三江 石灘 仙村 沙埔 新塘 永和 寧西 朱村 鎮龍 中新 福和 派潭 小樓。

2004年2月19日增城市將原來的16個鎮街撤併為6鎮3街道撤銷荔城鎮、朱村鎮設立荔城、增江、朱村3個街道辦事處撤銷鎮龍、福和2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中新鎮撤銷三江鎮、沙莊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石灘鎮撤銷永和、仙村、沙埔、寧西4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新塘鎮。調整後1荔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荔城鎮湘江、繼梅、鳳凰、沿江、西園、興發、開園、富鵬、金竹、雁塔等10個居委會慶豐、蔣村、逕嚇、群愛、新聯、金星、西瓜嶺、太平、三聯、五一、光明、明星、橋頭、棠村、蓮塘、棠廈、木潭、龍角、慶東、羅崗、夏街、隔塘、城豐、廖村等24個村委會和原仙村鎮嚇崗村委會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10個居委會和25個村委會總面積14971平方千米總人口173808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155408人。街道辦事處駐原荔城鎮政府駐地。2增江街道辦事處管轄原荔城鎮東湖、橋東2個居委會光耀、聯益、五星、光輝、東方、西山、陸村等7個村委會和原小樓鎮白湖村委會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2個居委會和8個村委會總面積4948平方千米總人口41571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35408人。街道辦事處駐址另行選定。3朱村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朱村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1個居委會和12個村委會總面積943平方千米總人口35376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32366人。街道辦事處駐原朱村鎮政府駐地。4中新鎮管轄原中新、鎮龍、福和3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3個居委會和49個村委會總面積32362平方千米總人口119560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109451人。鎮政府駐原中新鎮政府駐地。5石灘鎮管轄原石灘鎮、三江鎮、沙莊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3個居委會和46個村委會總面積18225平方千米總人口132889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109239人。石灘鎮政府駐原石灘鎮政府駐地。6新塘鎮管轄原新塘、永和、仙村嚇崗村除外、沙埔、寧西5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16個居委會和75個村委會總面積28048平方千米總人口391196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218283人。鎮政府駐原新塘鎮政府駐地。

2004年村居名錄一覽此處村、居名錄由根據《廣州市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荔城街道轄 湘江、繼梅、鳳凰、沿江、西園、興發、雁塔、金竹、開園、富鵬10個社區城豐、夏街、西瓜嶺、太平、三聯、五一、光明、明星、羅崗、廖村、廖隔塘、棠村、橋頭、龍角、木潭、慶東、棠廈、連塘、金星、新聯、慶豐、蔣村、逕嚇、群愛24個村委會。

增江街道轄 橋東、東湖2個社區光耀、聯益、五星、光輝、東方、西山、陸村、白湖8個村委會。

朱村街道轄 朱村社區朱村、龍崗、龍新、聯興、丹邱、山角、山田、南崗、橫朗、神崗、鳳崗、秀山12個村委會。

新塘鎮轄 東街道、西街道、中街道、西寧、衛山、漁村、小逕、匯美、新康、省水電二局、新世界、永和、寧西、仙村一、仙村二、公平16個社區久裕、南安、南埔、新墩、西洲、東洲、白江、坭紫、新街、黃沙頭、石下、瓜嶺、大墩、田心、白石、上邵、白水、塘美、官湖、瑤田、章陂、群星、新何、甘涌、東華、棉花場、烏石、九如、陂頭、長崗、崗豐、葉嶺、公安、翟洞、塔崗、禾豐、賢江、新莊、永崗、蔞園、簡村、馮村、中元、石逕、路邊、郭村、下元、百湖、湖東、斯莊、湖中、下境、仙聯、竹元、巷頭、十字窖、深涌、下基、沙角、西南、沙頭、上境、基崗、藍山、潮山、沙窖、碧潭、岳湖、塘邊、崗尾、官渡、上嶺、巷口、長巷、三安、上基76個村委會。

石灘鎮轄 石灘、三江、沙莊3個社區鄭田、塘頭、仙塘、橫嶺、馬修、崗貝、沙尾、田邊、街心、顧屋、高門、元洲、碧江、麻車、增塘、石湖、南孛、沙隴、白江、石頭、石嚇、岳埔、鳳埔、謝屋、橋頭、燈孛、舊山嚇、新山嚇、沙頭、崗尾、四豐、初溪、大埔圍、金蘭寺、水龍、溪頭、塘口、田橋、元美、葵湖、田心、元崗、上塘、下圍、土江、龍地、嚇崗47個村委會。

中新鎮轄 中新、鎮龍、福和3個社區中新、大田、烏石、逕嚇、中嶺、山美、團結、集豐、九和、聯豐、慈嶺、蓮塘、坑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新田、洋田、湯村、旺村、均和、金坑、福洞、福山、大涵、聯安、新圍、雙塘、里汾、濠逕、坳頭、南池、田美、合益、三星、心嶺、五聯、安良、茅田、三逕、永興、泮嚇、官塘、大安、池塘、簡塘、新安49個村委會。

正果鎮轄 正果社區水圍、西湖灘、東汾、烏頭石、亮星、石溪、大弄、黃屋、麥村、番豐、黃塘、浪撥、何屋、花園、屆尾、麻弄、銀場、合水店、圭湖、到尉、水口、汀塘、白面石、池田、正果洋、畲族、和平、蒙花埔、岳村、中西、蘭溪31個村委會。

派潭鎮轄 派潭社區雙頭、漢湖、鵝兜、派潭、高村、圍元、劉家、黃沙氹、車洞、大埔、利逕、黃洞、萬能、水口弄、灣嚇、小逕、湴汾、鄧村、新高埔、鄧路嚇、大田圍、舊高埔、佳桐嶺、拖羅、玉枕、七境、雙合寮、亞口弄、亞如弄、樟洞坑、高灘、上九陂、榕樹嚇、密石、背陰、東洞36個村委會。

小樓鎮轄 小樓社區黃村、鄧山、沙崗、二龍、九益、正隆、羅坑、竹坑、青逕、秀水、長嶺、約場、河洞、臘圃、西境、東境、廟潭、西元、小樓、江坳20個村委會。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35號將增城市中新鎮的鎮龍居委會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湯村、旺村、洋田、新田14個村新塘鎮的賢江、新莊、永崗、禾豐4個村劃歸廣州市蘿崗區管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增城市轄3個街道荔城、增江、朱村、6個鎮正果、石灘、新塘、中新、派潭、小樓。

從2008年1月1日起石灘鎮的初溪、四豐、大埔圍3個村委會正式劃歸增江街道辦事處管轄。調整後石灘鎮總面積163.53平方千米轄44個村委會和3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10.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6萬人鎮政府駐地不變增江街道轄11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69.9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4萬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歷史名人

增城市有源遠流長的古文化。歷史上人民民眾的文藝創作豐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路經增城時曾寫有《宿增江口示侄孫湘》兩首詩流傳至今。邑人中北宋進士古成之著有詩集傳世。南宋進士、軍事家、政治家崔與之以詩詞著名有“粵詞之祖”的稱譽著有《菊坡全集》。宋代進士陳大震於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殘本為廣東現存最早的志書。度宗鹹淳七年1271進士李肖龍在百花林石壁題詩是迄今唯一發現的宋代詩詞真跡。明代進士湛若水是聞名國內外的教育家、理學家、詩人遺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進士胡庭蘭亦以從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進士湛祖貴著有《紅荔山房詩稿》。進士賴際熙著有《荔坨文集》。

增城高校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廣州華立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廣州松田職業學院

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

廣東華商職業學院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北校區

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

增城景區

白水寨風景名勝區位於廣州市 增城區北部山區的派潭鎮,現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約170平方公里, 北回歸線穿越其中,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瑰麗翡翠,屬山嶽型 風景名勝區。

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廣州市增城區北部山區的派潭鎮,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瑰麗“翡翠”,景區里山高林密,空氣清新,充沛的降雨量造就了 中國大陸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仙瀑。這道神奇的瀑布從白水寨山頂飛流直下,形態優美,潔白純淨,相傳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的化身。

從山腳至山頂,修建在白水寨山丘陵線上的是被譽為“天南第一梯”的登山步徑。它橫跨三座高山,連線兩 大天池,全長6.6公里,共有9999級石階。遊客沿此路登山,可一站站拜訪仙瀑美景。尤其是行至2199級的親瀑亭或是3299級的沐瀑亭,感受猶為震撼。

在瀑布下的親水步道上悠遊漫步,是接近自然接近仙瀑的更輕鬆方式。親水步道的入口與“ 天南第一梯”的第299級相接,通至第1299級的觀瀑台,全長666米,是一條天然的木棧道。走在上面,遊人可以一邊眺望白水仙瀑的翩翩美態,一邊前行,任潺潺的流水有如活潑歡快的音符般在腳下跳躍奔流。

位於廣州近郊的廣州市白水寨風景名勝區是國家4A級風景區,以落差428.5米的中國內地落差最大瀑布著稱,有全國唯一用海船木建造的親水棧道以及廣東最長的登山步道“天南第一梯”,素來是備受珠三角市民青睞的生態休閒勝地。秉承生態資源保護開發的原則,2012年白水寨結合自身特色和社會熱點舉辦了層出不窮的節慶活動,讓登山觀瀑之旅更多“奇趣”體驗。比如“五一”假期舉辦的“零污染土產美食節”,為市民提供了安心購物之選,還現場教學本地健康食品做法,互動性十足。

白水寨面積約170平方公里,北回歸線穿越其中,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瑰麗翡翠,屬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廣東城市大全

位於中國大陸南部。簡稱粵。北依南嶺,與江西、湖南兩省相連;南瀕熱帶海洋,西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東界福建省;西同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全省陸地處於北緯 20°19′~25°31′,東經109°45′~117°20′,北回歸線橫貫境內。海岸線曲折,大陸海岸線長3368.1公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