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秋

報秋

報秋是當代女作家宗璞所作的一篇散文作品。文章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清晰地顯露出作者的心路歷程。

原文

報 秋宗 璞
似乎剛過完了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乾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被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說花瓣可以入藥。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搗爛了治腳氣。我說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種玉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閒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往後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個嫩芽,次年便有綠葉白花,點綴著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形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著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乾淨的。可能因氣味的緣故,不容蟲豸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著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采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裡便也飄散著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裡警惕著:秋來了。
秋是收穫的季節,我卻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餘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 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覆吟喔,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么,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作者簡介

宗璞,當代女作家,原名馮鍾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國小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就職於中國文聯及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宗璞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主要作品:《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等。

藝術賞析

《報秋》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對比的運用是這篇文章突出的藝術表現手法。(評)
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敘)這是第一比。這層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析)
報秋的玉簪花不擇環境,具的極強的生命力,總是保持潔淨,秋季來臨,花開燦爛,芳香濃烈,坦然“報秋”;而“我”卻總處在“懶洋洋”的精神狀態中,在人生的“收穫”之秋“兩手空空”,只有“不安和焦慮”。(敘)這是第二比。這一層對比既是對時光易逝而自己一事無成的惋惜,又是對人生該有所作為的期待。(析)
朱敦儒對生活的態度是“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敘)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析)而作者卻從玉簪花的身上悟出“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要主動地“領取生活”,(敘)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析)這是第三比。這一比揭示了文章的主題,指出了處在完全不同於朱敦儒所處時代與環境的人們應有的人生態度。(析)
以上三層對比,層層推進。作者正是通過對比的手法來結構文章,彰顯主旨。(評)

主題思想

《報秋》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清晰地顯露出作者的心路歷程。我們了解了這一歷程,也就觸摸到了文章的主題
這一歷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玉簪花的開放,讓先生感覺到時光飛逝,先是“一驚,隨即悵然”;其次是玉簪花頑強的生命力,給先生以強烈的感受,尤其是此花“不要人照料”,“不挑地方,不揀土壤”,“隨便種種”,就“蓬勃生長”,花香濃郁,而先生在這一、兩年中,卻“總在不安和焦慮中”;最後是兄長寄詞,讓先生感悟到“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要心中領取,便是逍遙”。
這一歷程十分明晰,玉簪花仿佛是作者的參照物,它順應自然,自在生長,生機勃勃。而作者自身呢?感嘆時光飛逝,感嘆秋來無獲。由此,作者感悟到“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至此,文章的主題也就豁然開朗了,就是:時光易逝,要珍惜光陰,抓住現在,抓住人生的每時每刻,有所做為,不能虛度年華。

構思技巧

宗璞先生的《報秋》全文分成“報秋”和“知秋”兩大部分。這兩部分層層鋪墊,前後勾連,結構嚴謹。
前六段寫“報秋”,扣住一個“感”字。文章開篇寫我看見玉簪花“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先是一驚,隨即悵然”。此句領起下文。我為什麼一“驚”呢?原來“這花一開,沒幾天就是立秋”。作者在點題的同時,也巧妙地設下伏筆,讓讀者去揣摩“我”為什麼“悵然”。2至4段用對比手法,極力狀寫玉簪花給人的深刻印象:開在百花凋零的初秋的玉簪花,呈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只有這種“生命力極強的花”才會在初秋讓滿園飄香,讓人警醒“秋來了”。所以第5段就寫玉簪花的芳香醒腦,並再次點題。
面對這生命力極強的玉簪花,作者自會觀照自身:秋是收穫的季節,我卻兩手空空”。這正是我“悵然”的原因。至此,第一部分也就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文章後三段寫“知秋”,突出一個“悟”字。在吟詠朱敦儒的詞的過程中“我”理解了“領取而今現在”的內涵。悟出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至此,“悵然”悄悄消逝,人生的真諦自然悟出,於是在結尾水到渠成地點出全文的主旨:“領取自己那一份”,“領取生活”。

藝術手法

《報秋》篇幅不長,但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法。
玉簪花開是作者悟生活、悟人生的起點,並由此展開了花與花、花與人、人與人的對比。玉簪花不同於太陽花等其它花,生命力極強,蓬勃生長,花開時芳香四溢,坦然“報秋”;而“我”到了人生該收穫的“秋季”卻“兩手空空”,“總是焦慮與不安”。花與人的不同,引起了作者的思考,悟出了與朱敦儒不同的生活態度。正是這些對比,提起層層思索。這“對比”的手法運用得好。
作品既描寫了花開之景,又直抒自我感慨之情,再引用古詩作更深層次的人生思考。全篇有景有情有思,有物有我有詩,描寫、抒情、議論熔於一爐。這“立體”的手法運用得好。
文章一開頭寫看到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為什麼“悵然”?作者卻不馬上回答了,設一個懸念,之後卻鋪開筆墨寫玉簪花,直至第6段才作出回答。解除了這個“懸念”,文章似可收束,而作者卻出人意料另起一筆,寫兄長寄來的朱敦儒的詞。而又正是這詞解除了“悵然”,水到渠成收結全文。這“跌宕”的手法運用得好。
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使文章亦如秋日裡的玉簪花,飄散著濃郁的芳香。

學生賞析作文

《報秋》藝術手法賞析
我認為《報秋》最大的特點是十分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文中寫到“連死不了都死了”,“玉簪花卻不同,蓬勃生長”,通過玉簪花與太陽花生長習性的對比,突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有些植物下“會藏著一些小活物”,“玉簪花下卻總是乾淨的”,以凸顯出玉簪花的高潔;將玉簪花香和其它各種花香作對比,更突出香味之獨特,突出其“報秋”之特點。玉簪花集如此多之特點於一身,難怪作者在秋天的萬千景物中獨選玉簪花“報秋”了。更重要的是玉簪花的這些特點恰與“我”過去的生活態度和“兩手空空”的現狀又形成對比,並進而使作者感悟人生,提出了要坦然“領取生活”的哲理,從而完成了對文章主旨的揭示。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筆鋒一轉,由花入人,由花入生活,再引用兄長所寄《西江月》,由此引出“領取而今現在”,“領取生活”,引起人們關於生活境界的思考,讓主題鮮明,思想更深刻。
文章還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使玉簪花形象更鮮明具體,讓玉簪花精神更突出。
點評:這篇賞析短文從原作的修辭上著筆,有主有次,力求全面,觀點明確。“評”、“敘”、“析”結合得比較好,層次清晰,語言流暢。但第二自然段雖是對文章的分析,卻不是“藝術手法”“賞析”,偏離了文題。可見,寫“賞析短文”跟寫其它文章一樣,也要注意緊扣“話題”。
試析《報秋》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
 《報秋》以其質樸的語言、耐人尋味的哲理將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通過對院子裡玉簪花開花的描寫,對玉簪花生活習性、功效的介紹,寄寓了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後文由花到詩,將主題升華為領取生活這一層面。
《報秋》不得不讓我們去思考生活的點點滴滴。時光的飛逝容不得我們駐足,而生活也不停地向前趕著,擁有一份謙讓,擁的一份奉獻,就像玉簪花一樣,有著一種玉簪花的精神,我們就能在飛逝的時間裡獲得充實,在悠然自得的境界裡獲得逍遙,也就能領取生活。
點評:作為賞析文章,應注意敘、析、評的有機結合,此文有“析”和“評”,但缺乏必要的“敘”;既然是探討主題思想,就應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否則就缺乏針對性,文章就會“空”,主題就不可能明;文章第二自然段是習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感想,屬讀後感,應刪除。另外,字數嚴重不足是不可能把觀點說清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