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若族

基若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人口1. 8萬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49年新中國誕生時,3000多基諾族人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1954年6月,政府派民族工作隊進基諾山區,1957年2月成立攸樂山區生產文化站,1958年建立基諾洛克公社。197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無本民族文字。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日常習俗

基諾族基諾族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
基諾族婦女參加慶典活動基諾族婦女參加慶典活動
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里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也有直接把米帶上山,就地砍竹筒、採集野菜,把米和菜放在竹筒里煮熟而食。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餚,其中有自家種植的青菜、白菜、韭菜、蔥、姜及隨時採集和獵獲的山菜野味,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經常獵有野豬、野牛、鹿、麂子、野狗、大蟒蛇和捕捉松鼠、竹鼠、穿山甲、河蟹、魚、鳥及各種昆蟲。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此間的菜蔬幾乎全靠上山採集,經常食用的有山藥、水芹菜、酸蕎(野生植物,形似蕎麥葉,味酸)、竹筍、魚腥草及各種菌類。其中以竹筍最為常見,竹筍可鮮吃,可與雞、狗肉、豬排和獸肉一起燉吃,也可製成乾、酸筍和基諾族特有的壓筍保存。製作壓筍時,將部分筍片裝入大竹筒內,用一根與竹筒口徑粗細大致相同的木棍把筍片舂實,再壓上石塊,每隔5天往竹筒內加一次筍片,直至壓滿、乾透為止,最後剝去竹筒,將壓乾的筍片用芭蕉葉包好備常年食用。豐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諾族能在不同的季節里烹製出許多具有熱帶山野風味的民族菜餚。如: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眾筒燒麂排,即取鮮竹一節裝入水和鹽,旺火燒沸,下入麂子排骨,沸時下焙香的草果,煮至離骨,倒入裝有焙香的八角粉碗內,色棕黃,味鮮香。又如油煎掃把蟲,掃把蟲是客至現去采來待客的佳品。此蟲寄生於掃把草,白色,長約一手,像筷子那么粗。焙乾煎香,營養豐富,味道很像青豆米等。基諾族普遍喜好飲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說法。所飲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釀製,在釀製過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鎖梅葉等植物,酒呈淺綠色,並帶有一種植物的自然香味,據說有健脾強身的功效。基諾山是一個著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普餌茶是當地的特產,民間多喜喝老葉茶,喝茶時一般都將老葉揉炒後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湯濃方飲。在毛俄、茄瑪等寨的部分基諾族婦女中,有食一種當地特有的膠泥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適,研究表明:這種膠泥中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

傳統特色

節慶、祭祀、禮儀食俗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曆臘月間進行。過年或祭祀時,家家都要宰殺畜禽置酒備肉,以傳統的剽牛活動最為隆重,所用的牛一般都是在過年之前全村派人專程去買,買回後將牛拴在寨王家後的一根柱子上,剽牛時全村寨的人一起舉行剽牛儀式,屆時由幾個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腳,而後割下牛臀部一塊肉祭祀,餘下的牛肉大家分食,與此同時還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膽、蒜、姜、辣子、酸筍、檳榔、綠葉、酒做一種名為“克勒剎”的冷盤,與3隻鳥和飛鼠乾巴等組成禮物,送給鄰近村寨的寨王家,並順頌讚美之詞。剽牛後各家的家長都要到長老(家族長)家祭祖過年,長老要設宴款待,按規定入席。祭祀活動還有燒地祭·嘗新節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殺豬、宰狗。狩獵祭要按獵獲物的大小、兇猛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祭視的規模也根據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所有獵物必須在祭祀後才能食用,必須注意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頭時須在婦女睡覺後進行,產婦不能吃用銅、鐵鍋魚的飯;祭過寨神的食物,必須在村、社長門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準拿進寨;在民間有食雞肉可以治病之說。嬰兒滿月,其父要閉門烤一隻小雞獨食,當天父親不準講話,認為這樣可為小兒消災免禍。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在民間一直保留以酒代罰之習,凡違反了村規寨法或做錯了事的人,一般要罰其10碗酒,重者要罰當事人兩頭豬、百餘斤大米和幾十斤酒,請全村老少共餐一頓。過去基諾族有過成年禮之俗。孩子過成年禮時,要膘牛,牛肉用芭蕉葉包好,分送給寨子裡的各家各戶,以表示慶賀;男女青年結婚時,男女雙方都要殺豬請客,新娘進家後,公公要賞一隻雞腿。

典型食品

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

新米年

每年陰曆九月,當包穀呈金黃色時,居住在西雙版納景洪縣北部山區的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基諾族的新米節,由來已久。相傳在很久以前,居於深山的基諾族過著以狩獵採集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條狗銜著一包穀種,來到基諾寨,一位老人見此狗來歷不凡,便把它收養起來,並把谷種撒在山地上,這樣經過年復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來越多。從此基諾人學會了種旱谷,也吃上了米飯。新米節沒有統一的日期,各家各戶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個月內,由家長選定一吉日。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掃衛生,備辦新米飯和菜餚,待日上三竿,由家長依自家種的地塊,將菜飯分成若干份,到地里去祭谷,並吃頓午飯,直到夕陽西下才趕回家。入夜,邀請親友共進晚餐,同慶新谷登場之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