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爾[城市名]

基爾[城市名]
基爾[城市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爾(Kiel),德國北部港口城市,最北部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首府。位於基爾運河東口,距入海口11公里。面積118.65平方公里,人口23.9萬人(2013年)。是漢薩同盟城市之一。隨著基爾運河(或稱:北海-波羅的海運河)的開鑿,經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國內的鐵路樞紐、漁業基地。基爾的工業以造船和機械製造為主,造船業僅次於漢堡。此外主要行業還有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生物技術和醫療科技、新能源、物流、機械製造等行業。基爾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每年六月的基爾周吸引了超過三百萬的遊客。

基本信息

簡介

基爾基爾
波羅的海基爾灣,是德國造船業中心、基爾運河的東段終點,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一直是德國主要的海軍基地。
1242年建市,1284年加入漢薩同盟。十九世紀後半葉成為軍港及重要的海軍基地。
基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嚴重摧毀,戰後重建時,城市規劃者們未能找到原來的設計圖紙,因而很可惜地無緣像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其他城鎮,如呂貝克, 弗蘭斯堡或什勒斯維希等那樣完全復原城市的原貌。

此外,基爾還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的出生地,市內還有一所著名的大學——基爾大學。

風景名勝

尼古拉教堂 (14世紀/15世紀)
Der Geistkämpfer (勇士之魂)雕塑, 恩斯特·巴拉赫所作,立於尼古拉教堂之前。
城堡廢墟 (一座16世紀城堡,二戰後未重建)
市政廳 (1911年)
一個二次大戰時期的防空洞 (目前不向遊客開放)
在基爾附近也有許多美麗的景點,如:基爾海灘、施爾克湖(Schilksee)等。在基爾北面二十公里的小鎮Laboe還有一座壯觀的海軍紀念碑和一艘供參觀的二戰潛艇U-995號。
基爾的航海比賽非常有名,基爾周是全世界最大的航海賽事之一。在1936年和1972年,奧運會在柏林和慕尼黑舉行時,賽艇項目都在基爾舉行。

相關資料

基爾基爾
基爾(Kiel)是德國最北面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的首府,面積約為120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3萬人,鄰靠于波羅的海基爾灣,這是一個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的美麗城市。最早是1233年由Schauenburg伯爵阿道夫四世建立的名為Tom Kyle的小鎮,1242年起獲得城市權;從1284年起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直到它在1518年因為縱容港內海盜活動而被開除。1431年,基爾交易會首次舉行,它後來成為了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地區最重要的一個市場,直到1850年才漸漸開始失去其重要性,最後一次交易會舉辦於1900年。1773~1864年,該市屬於丹麥國王,但沒有被併入丹麥本土的一部分,因此基爾雖屬於德國卻由丹麥國王統治;儘管1806年廢除了皇帝,丹麥國王以荷爾斯泰因公爵的身份繼續統治基爾;1848年,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反對丹麥,基爾成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首都;1864年第二次什勒斯維希戰爭期間,基爾和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其於部分被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聯盟征服,戰後基爾短暫地由奧地利人和普魯士人共同管理,但1866年的普奧戰爭導致基爾在1867年被普魯士吞併。1865年3月24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將普魯士的波羅的海艦隊基地從但澤遷到基爾;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他選定基爾和威廉港作為帝國戰爭港口。由於基爾是德國造船業的中心,基爾運河的東段終點,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該市一直擔任德國主要海軍基地,因此其城市的規模迅速增長,舊的市中心及周邊地區大部分被夷平重建,這裡也是1918年末爆發水兵兵變(史稱基爾水兵起義)的地方。作為軍港和潛艇製造基地,基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盟軍的猛烈轟炸,城市建築被嚴重摧毀,戰後重建時由於未能找到原來的設計圖紙,因而很可惜地無緣像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其他城鎮那樣完全復原城市的原貌。1946年,基爾成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政府所在地,1972年正式成為該州首府;1975年起基爾市每年又重新開始舉辦基爾交易會,它現在是一個充滿著音樂、美食和傳統風俗的盛會,在會上人們還可以享用一種特製的麵包。該城市的一大特點是出門必帶雨傘,因為這個城市幾乎每天都要下雨,這裡的航海比賽非常有名,每年6月舉行的基爾周航海節是全世界最大的航海賽事之一。

重要地點

基爾運河

基爾運河基爾運河
基爾運河,又名北海-波羅的海運河(Nord-Ostsee-Kanal),是溝通北海與波羅的海的重要水道。位於德國北部,西起北海畔易北河口的布倫斯比特爾科格,向東延伸61英里,到達荷爾台瑙(波羅的海的基爾灣)。全長98.7公里,河面寬103米,深13.7米,運河可通航吃水9米,載重2萬噸的海船,一般通過運河只需7~9小時,比繞道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航程縮短685公里。運河上設有8座船閘和7座40多米高的高橋,可通行海輪。1887年6月3日破土動工,1895年6月22日建成通航;德國修建這條運河,原意為了軍事目的而進行修建,開通後德國的艦船可不繞道日德蘭半島,在波羅的海與北海間自由行駛,北海到波羅的海的航程縮短了756公里之多。1907年開始對河床進行拓寬和加深工程,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周完成,已能通行大型艦船。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基爾運河屬德國政府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1919年《凡爾賽和約》,實行運河國際化,但由德國進行管理。1936年希特勒推翻《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關閉了運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重新實現所有國家船隻自由通航的規定。在商業上,現為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最短、最安全、最便捷和最經濟的水道,基爾運河地處歐洲繁忙的航運線上,是通過船隻最多的國際運河,是北歐的芬蘭、瑞典,中歐的波蘭以及東歐的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通往大西洋的海上捷徑。

基爾大學

基爾大學基爾大學
基爾大學(Christian-Albrechts-Universitat zu Kiel,英語簡稱Kiel University)是以其創建人克里斯蒂安·阿爾布萊希特·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戈托爾夫公爵(Christian Albrecht of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的名字命名。她創建於1665年,學校的校徽令人想起其創建的戰爭年代:整幅圖案象徵著和平――一個婦女一手持著棕櫚樹枝,另一手捧著裝滿了谷穗的角器,此外還印有拉丁字PAX OPTIMA RERUM(和平是最寶貴的財富)。基爾大學歷史悠久,學科門類齊全,是德國富有傳統的大學之一。一批享有聲望的科學家曾在此任教過,如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於1928年在基爾製造了第一台“蓋格爾計數器”的漢斯·蓋格爾(Hans Geiger)以及於1950年獲諾貝爾獎的化學家奧托•迪爾斯(Otto Diels),他是在基爾任教過的總共六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最後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校屬醫院之外,幾乎所有的大學建築物都毀於空襲。1945年後,除校屬醫院還留在市中心附近的原大學舊址上其餘校舍均在基爾市西北郊一塊約80公頃的土地上進行了重建和擴建;現在除了少數幾個部門外,大學的所有院,系,診所均被安排在嶄新的配有現代化設施的大樓里。

老橡樹

在德國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的基爾附近,有一棵百多歲的老橡樹,被人們稱為月老樹。每年有很多的求愛信從世界各地寄到這裡,寄信人希望月老樹能幫助他找到意中人,老橡樹沒有辜負人們對它的期望,促成了很多人的美好姻緣。
老橡樹的成名,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年輕人相愛了,想要結婚,但是雙方的家長都不同意,對他們百般阻撓。兩個人想到他們約會地點的老橡樹,就商議把各自的情況和對愛人的思念寫成信,藏在老橡樹的樹洞裡,再分別取回。天長日久,家裡人發現了這棵樹的秘密,被他倆的真情感動,終於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婚禮的當天,這對年輕人來到老橡樹前,把它當作自己的媒人真誠的感謝了一番。這個故事不脛而走,迅速傳遍全世界。直到現在,德國聯邦的郵政車每天都還往老橡樹這裡送信,並且還有專人負責處理這些信件。

基爾船廠

荷瓦茲德意志造船公司-基爾船廠(HDW-Nobiskrug GmbH)是歐洲最現代化的綜合性造船廠,也是德國最大的造船廠,能夠建造各種類型、各種級別的商船和海軍艦艇。目前,HDW船廠在貨櫃船和非核動力潛艇建造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特別重視潛艇建造技術,如:降低噪聲的輻射、改進探測設備的探測精度、增大自持力等。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的得意之作:納粹海軍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友好城市

法國布雷斯特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
英國考文垂
愛沙尼亞塔林
德國施特拉爾松德
芬蘭瓦薩
中國青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